一位腫瘤科醫師看著眼前病患的電腦斷層(CT)掃描影像,除了追蹤腫瘤變化,他似乎還能看見更多訊息。「你的肌肉量雖然夠,但品質開始下滑了,」醫師指著螢幕上的分析圖說,「這就是為什麼你的血糖控制比較不理想。我們除了藥物,更要在運動跟蛋白質攝取上加強。」
這一切的改變,源於一套能在3秒內解讀出身體肌肉與脂肪秘密的AI軟體。這套名為「Can-Well-Being」的智慧醫材,由成大醫師團隊創辦的巨明生醫所開發,不僅已成功導入成大醫院,更取得台南市衛生局的自費碼,為商業化落地敲開大門。
這家從學術殿堂走出的新創,是如何將一張原本只用於診斷疾病的CT影像,變為預測未來健康風險的技術?他們又如何意外走上一條挑戰重重的創業之路?
40分鐘人工描邊到3秒AI解析:解鎖CT影像中80項身體密碼
巨明生醫的核心技術,是將一張標準的腹部電腦斷層(CT)影像,從單純的診斷工具,升級為一份詳盡的身體健康說明書。
過去,醫師想對病患的體組成進行定量分析,往往需要耗費40分鐘以人工方式描邊圈選。為解決此痛點,巨明生醫憑藉其AI技術,與放射科醫師、AI工程師三方合作,將整個分析流程全自動化。
如今,使用者只需將一張單切面的CT影像上傳至AI軟體「Can-Well-Being」,系統便會在短短3秒內完成分析,產出超過80項精細的身體組成數據。
「你可以把這張圖想像成腰部的橫切面。」共同創辦人暨顧問蔡依珊生動地解釋,「水藍色像游泳圈的是『皮下脂肪』;橘色與綠色交錯的肌肉中,夾著的是『肌間脂肪』,就像雞腿肉裡的黃油;而深層的黃色團塊,則是與代謝失調高度相關的『內臟脂肪』,好比四神湯上浮著的那層油。」
AI不僅能區分脂肪,更能精準辨識腹部的五大核心肌群並將其獨立定量。更關鍵的是,這份視覺化的報告會將肌肉品質以顏色區分:深紫色代表健康的瘦肌肉、黃色意味著「和牛化」的開始、綠色則表示幾乎被脂肪取代。報告更仿照檢測骨質疏鬆症的T-score,建立了一套「健康量尺」,將個人數據與在地健康資料庫對標,一旦肌肉量或脂肪量落入警示區間(如低於20百分位或高於80百分位),便會以紅字標示。
「你去健身房用體脂計,它只能告訴你肉多或肉少。」蔡依珊解釋,但這種二分法會產生巨大的盲點。巨明生醫的工具則透過量與質的四象限分析,揭露出更深層的「偽健康」真相——許多台灣民眾屬於肌肉量足夠,但品質卻已嚴重下滑的「五花肉」體質。團隊更表示經過長期追蹤,五年後,這群「偽健康」族群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真正健康者的2到3倍。
這讓醫病雙方都能一眼看穿假健康的真相,許多人肌肉量看似充足,品質卻因「和牛化」而嚴重低下。洞察到這一點,醫囑才得以跳脫「你的體重過重」這類粗略的建議。「現在,我能提供更個人化的幫助。」共同創辦人暨顧問賴俞璇分享,「我可以告訴病患,你的問題不在於脂肪太多,而是肌肉品質不夠好,所以你該加強的不是飲食控制,而是運動。」
這套工具的核心理念,是將健康的主導權交還給民眾自己。「很多疾病是命定的,例如基因、遺傳,你無法改變,」她接著說,「但肌肉品質與肥胖,是你唯一能靠自身努力去扭轉命運的一塊。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讓你真正瞭解自己的身體,從而有效地調配飲食、規劃運動。」
隨著第一代產品成功取證並打入成大醫院,巨明生醫正加速商業化佈局。目前,公司採用計次收費的訂閱制商業模式,除了與成大醫院影像醫學部、癌症、糖尿病及腎臟病照護中心合作,也積極接洽雲林若瑟醫院等區域醫院與各大健檢中心,逐步將這項技術推向更廣泛的臨床與預防醫學場景。
從一張病床邊的觀察,到打造一個負責任的AI
巨明生醫的起點,始於2020年左右的一項國科會計畫,目標是要將學術研究落地並成立公司。然而,這對於習慣待在學術象牙塔裡的醫師團隊來說,是一場極為痛苦的思維革命。
「學術追求的是不斷突破。」蔡依珊回憶,「但產品落地截然不同,你必須考慮穩定、安全。你的突破安不安全?穩不穩定?這都需要更多研究,無法直接接地氣。」
團隊面臨的第一個震撼教育,就是「專利」與「法規」。他們從不知道軟體也需要申請專利,更對醫材認證(QMS)一頭霧水。「以前我們都是買別人做好的儀器,現在要自己『製造』一個軟體,光是填表格就讓我們一個頭兩個大。」從醫師到產品經理,再到經營者,這條充滿身份轉換陣痛的道路,最終是由臨床第一線最深刻的體悟所催生的。
催生這一切的,是他們在臨床第一線最深刻的體悟。賴俞璇從眾多期刊中發現,癌症病患的康復狀況與CT影像中的肌肉量及品質密切相關。「好的產品如果能真正落地到病人身上,那該有多好?」她的心聲,代表了團隊的初衷。這份渴望,驅使他們去尋找最有價值的數據金礦,而要將想法化為產品,第一個需要克服的便是數據來源。
當外界還在思考如何透過穿戴裝置或問卷收集健康數據時,團隊卻意識到,真正的數據金礦早已存在,就是醫院裡因健保體系而海量累積的電子病歷。蔡依珊以成大醫院為例,近230萬筆就醫紀錄中,扣除明確患有慢性病的族群後,竟有高達180萬筆可被定義為「健康人」的資料。
隨著醫院數位轉型,這些過往靜躺的紀錄得以被喚醒,成為訓練AI最珍貴的燃料。團隊的第一版AI模型,正是以癌症病患影像進行訓練。「所以第一版用來分析阿公阿嬤沒問題,但遇到肌肉飽滿的運動員就完全失準,因為AI沒學過這種身體樣貌。」為了提升模型的普適性,第二版模型納入了涵蓋各種身形的健康族群影像進行學習。
這個迭代過程極為耗時,即便模型準確率已超過九成,仍有約一成的影像需仰賴人工逐筆修正,再回饋給模型重新訓練。「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蔡依珊強調,「卻是打造一個負責任的AI,所必須堅持的過程。」
未來藍圖:募資、出海、與走向更前端的預防醫學
軟體醫材的商業化之路,遠比取得認證更加複雜。「醫療是一個非常保守、謹慎的環境,很多醫院都不想當第一個使用者。」商務開發經理吳明哲表示,新產品入院往往需要觀望,等指標性的醫學中心採用後才會跟進。巨明生醫的市場策略,便是先集中資源打下一座關鍵灘頭堡——成大醫院。
憑藉在地優勢與深厚的學術合作基礎,巨明生醫不僅成功導入成大醫院,更關鍵的是,有了醫學中心的採用案例,說服其他區域醫院的難度大幅降低。吳明哲說,下一步巨明生醫的市場擴張路徑便是先以認同預防醫學理念的「創新者醫院」為突破口,再逐步拓展至其他區域醫院,最終目標則是切入市場規模龐大的健檢中心,逐步拓展應用情境。
為了支持下一階段的發展,巨明生醫計畫在2025年底,進行Pre-A輪募資。這筆資金將用於人才招募、產品持續迭代,以及更宏大的海外市場擴張。在海外佈局上,團隊規劃進行美國FDA的取證申請,並將東南亞視為潛力市場。「我們鎖定新加坡作為法規跳板。」蔡依珊解釋,一旦取得新加坡的認證,根據東協醫材法規協定(AMDD),將有助於快速進入其他東協國家。
然而,巨明生醫的目標,不止於醫院的圍牆之內。為了解決CT影像取得性較低、以及部分民眾對輻射存有疑慮的痛點,團隊已啟動一項關鍵合作:與國內超音波大廠合作,將核心技術移植到更輕便、無輻射的超音波儀器上。
「我們希望更往預防醫學的前端去走。」蔡依珊表示,這項佈局意味著未來在一般診所、藥局甚至健身房,民眾都能以更低成本的方式進行初步的肌肉品質篩檢,若發現異常,再到醫院做更精密的CT檢查。這不僅是技術的延伸,更是商業模式的躍遷,象徵著巨明生醫正從醫院的B2B市場,大步邁向更廣闊的B2C預防保健場景。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什麼?你怎麼回應?
第一,你們技術到底特別在哪?第二,你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第三,有沒有客戶採用?
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把「肌肉品質」變成可以量化的 biomarker,拿來做疾病的預測與預防。
商業上有兩條主軸:第一條是B2B軟體授權,也就是SaMD/SaaS。我們主要先切入醫療院所,特別是健檢中心。過去健檢報告通常只是交付,我們希望讓它升級成「主動健康管理」。這是我們現在主要的營收來源。
第二條是Data服務。隨著數據累積,我們會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身體組成資料庫。未來這些資料能授權出去,或者用平台合作的方式,服務藥廠、保險公司、運動科學研究,甚至是公共衛生政策。這部分我們也已經展開一些初步合作。
那「有沒有客戶採用」這題,答案是有。但醫療導入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要過法規。因為我們的產品是高度監管的醫材,所以我們先拿到衛福部的醫材許可證,再花了一年多去跑健保自費碼,今年六月才真正核准。這個步驟完成之後,臨床才有辦法真的用。現在我們已經跟成大醫院完成採購議價,會是我們第一個指標性的付費客戶。
除此之外,成大運動科技中心已經買了我們的軟體,用來提升運動員的表現;國內一家 AI 醫療影像公司,也委託我們幫他們做肌肉品質數據分析,應用在新產品開發。過去案例有限,是因為要等法規跟自費碼,但現在「證」也拿到了、「碼」也有了,醫學中心也即將落地,我們已經ready,要開始加速。
Q:要達到下一步,你們最缺什麼?
第一是人脈跟通路。我們希望能跟健檢連鎖、醫院體系、PACS/SI系統整合商,還有保險跟企業健檢合作,這樣才能快速鋪點、複製導入模式。
第二是人才。最缺兩種人:一個是CTO,幫我們把醫療與統計的優勢真正落實成可規模化的SaaS服務,持續迭代、提升穩定性與資安;另一個是懂醫療場域導入的業務/行銷,能開通路、做示範點,最重要的是把價值說給決策者聽。
第三是資金。資金會用在三個地方:市場擴張(鋪示範點、BD)、產品迭代(SaaS化、使用者優化)、還有國際化(美國法規與臨床)。
一句話總結:我們已經能上場,但要快,就需要加速器型的通路、即戰力人才,還有成長資金。
Q:創業教會了你什麼?
第一,市場買單比技術滿分更重要。產品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而是能不能解決臨床的痛點。
第二,法規跟商業要並跑。在醫療這一行,你不可能先做完技術再想商業,而是要從一開始就把取證、取碼、臨床導入的路徑設計好。
第三,持續傾聽、快速迭代。我們從「我們有什麼技術」的思維,慢慢轉成「市場需要什麼解決方案」。這是新創公司能不能活下來的關鍵。
Q: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
第一,走出學研、走進市場。我們很幸運透過成大的鳳凰平台,真的把研究成果轉成了一家公司。
第二,打造護城河。我們不只開發技術,還拿到了成大產品的全球專屬專利授權,並在台、美、日、歐等地佈局專利,這就是我們的護城河。
第三,打通導入門檻。醫材許可+健保自費碼,這件事雖然花了最多時間,但也是讓產品真正進醫療健檢單位的關鍵。現在我們已經和成大醫院完成採購,產品可以正式落地。
團隊資料
公司名稱:巨明生醫
成立時間:2023
官方網站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