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廠的老師傅要把經驗傳承給年輕師傅,要花多少時間?答案是2年,這個問題還隨著缺工和地緣政治而變得嚴峻。
「製造業現在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杰倫智能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建豪指出,製造業工廠不僅有嚴重的缺工問題,還要因為地緣政治的影響而將工廠外移到東南亞和印度,怎麼維持產能並讓新工廠的工作品質一致,是當前最大的挑戰。
杰倫智能2018年成立以來,一直運用「AutoML虛擬資料科學家」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Excel數據就可以訓練出虛擬老師傅,減少新員工學習操作機器的時間,目前擁有包含佳世達、友達、群創在內的300個客戶,產業領域遍布半導體封裝測試、石化、面板、PCB等。
所謂的AutoML虛擬資料科學家,就是把軟體當作一名AI專家,只要提供過往的參數數據,AI就會生成模型並找出最佳的參數配置,這也是杰倫智能的第1款產品。
「一台投影機鏡頭的直徑大小、轉環的圈數與轉速的設定,該如何搭配才最耐用?過往可能要依據老師傅的經驗設計、打樣,然後轉1萬次看看會不會破掉。」黃建豪說,「我們的AI模型則會自行預測最佳的參數配置,減少約25至30%的打樣與測試時間。」
不只虛擬科學家坐鎮!加推監管平台+分身術
隨著模型愈建愈多,管理的需求就出現了,這成為杰倫智能的第2項產品:「AI監控管理平台(AI Lifecycle Management,AILM)」。
「AutoML裡面有的維度是『參數』,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你不會用參數本身來搜尋可用模型,而是『某廠商、哪一年、哪個型號』等脈絡,所以就會需要大型語言模型。」黃建豪說,AILM幫助企業管理散落在不同部門的各個模型,可以一次查詢模型對應的產品型號、客戶、時間、健康度與當前狀態等資訊,提升使用便利性。
有了參數訓練、模型管理,這些使用情境疊加起來就是整合各種模型使用知識的「生產知識庫」,也成為杰倫智能2025年最新開發的第3項產品「領域經驗分身(Domain Twin)」。
黃建豪解釋,無論是全新產品還是迭代更新,都需要「人」來選定不同的模型來訓練,像是了解一個新產品裡要用哪些PCB、晶片、鏡頭來組裝最合適。簡單來說,師傅使用模型的行為本身,就是公司想要複製的「設計生產」的知識,如同拼湊出可口可樂的口味配方。
「這就像是以前Configure-To-Order(接單組裝)的模式。」黃建豪說,CTO是依據訂單實際狀況才開始生產,以達到多種少量、降低存貨等目的,這非常考驗庫存管理靈活度和客製化彈性的能力。而領域經驗分身可以整合各種不同的模型,找出最適配方並設計出新產品,無需過度依賴老師傅的經驗,「這也可以幫助新成立的海外工廠快速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解決目前工廠外移的產能焦慮。」
開工作坊戳產線痛點!打磨模型30小時搞定
雖然杰倫智能解決了經驗傳承、經驗管理到掌握知識3件事情,但是師傅會不會對AI反感、工廠該開發什麼模型,都是產品能否落地的未知數。
「產線員工自己選擇要什麼樣的AI比較快,還是資料科學家學產線知識比較快?一定是前者,所以我們現在都會從一次30小時的工作坊開始。」黃建豪說,杰倫智能會請客戶帶著自己的問題來工作坊,並把問題變成AI可以解決的題目,進而建立模型。
舉例來說,某個面板廠經過工作坊的討論之後,就知道如何運用AI進行「離職率預測」,因為人資部門手上握有員工資料、過去的基礎數據和自己的經驗,會比資料科學家拿原始數據從頭建立預測模型來得快,因此人資部門能夠馬上進行,在30小時內建立自己需要的模型。
經過這些訓練,日後工廠員工就可以自己找到合適的題目並訓練模型。黃建豪表示,目前平均1個客戶公司裡會有3到4個部門、50個人每天使用,各自產出的模型數量從20個到1.2萬個不等。
營收方面,杰倫智能的商業模式是以人為單位計算的訂閱模式,2024年營收已達到近新台幣2億元。雖然是從台灣出發,但杰倫智能早已將目標市場放到海外,先後落腳中國、越南、泰國,2024年10月在日本成立分公司,「今年的目標是熊本,因為台灣的半導體廠都要過去了。」黃建豪說。
杰倫智能
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建豪
產品服務:AI模型訓練、管理
投資人:達盈管理顧問公司、聯訊創投與峻盛資本等,累積募資金額560萬美元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曾令懷,原文標題:用Excel神還原老師傅經驗!瞄準製造業缺工痛點,杰倫智能AI 3連技收服友達、群創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