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是個非常傳統的產業,但我始終在想能不能做得不一樣?」金石建設副總柯怡君笑著說。在她堅定語氣的背後,聽得出這條路其實並不容易。
身為嘉義在地近 40 年老字號建設公司第二代,原本北漂的柯怡君曾在台北外商職場歷練,對家業毫無興趣。然而最終,她還是選擇返鄉接下由父母親一手打下的基礎。她坦言,真正讓她下定決心的,不只是家族責任感,更是不忍看年邁的父母仍奔波在工地上。從一開始的抗拒,到今天成為公司運作的核心,過程中充滿文化衝擊與溝通上的鴻溝,也面對整個產業對變革的遲疑。但正是這種衝突,造就了她獨特的經營觀:在傳統與現代間找到平衡,並以制度作為企業轉型的基石。
精簡組織、贏得現場,用制度走出建築業轉型路
回首柯怡君接班之初,金石建設僅有 9 位員工,這其中包含了父母與她的弟弟、也是目前金石建設的董事長柯建利。那時,她與柯建利臨危受命,不只是因為父母親年紀漸長,更因為家族企業正處在要擴張還是要維持的十字路口。「我們一度衝到 47 人,覺得什麼都該分工、每個環節都該細化。但沒想到人多未必有效率,反而產生了很多衝突與彼此計較。」柯怡君說。
這段快速擴張與收縮的過程,也成為她經營哲學中最寶貴的養分。柯怡君理解到人多不是解方,制度才是。她開始簡化組織、重整流程,最終將人數控制在30人以內,並為了學習更有效的管理心法,持續不斷進修。她也觀察到數位工具層出不窮,包括 AI 在銷售流程或行政事務的潛在運用都有非常多的解決方案在市場上被提出,「我們除了思考是否能適切的導入外,建設公司有許多環節的運作仍難以被數位工具取代,」柯怡君坦言。
她提到,因為曾經親自到工地監工、面對滿場的男性技術人員,「女性身影仍屬少數。剛回來時,很多人不相信女生可以管工地,尤其我們還很年輕。」她形容那是一場文化衝撞:對年輕、對女性、對改革的本能抗拒,無所不在,也是她接班初期最深刻的挑戰之一。但她並沒有選擇對抗,而是投入更多專業與細節。
柯怡君花時間去了解每一項工法、建材規範,也在現場一次次磨練與工班溝通的方式。「你得先做對,再贏得尊重。」她說。在傳統產業裡,她選擇用制度證明女性的價值,而非單靠「女性」的標籤。如今,她已經不需要每天到現場,但她建立的流程讓金石建設能更精確地掌握工地進度與品質。
從自建銷售到探索AI,打造金石建設的誠信品牌
對柯怡君來說,接棒轉型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把「銷售」從外包拉回自家團隊。她解釋到,過去嘉義房市的銷售多仰賴所謂「跑單」模式,意即個體戶業務各自接案,雖抽成高但忠誠度低,也容易因理念不同而解約。「我們曾經因此吃了悶虧。」柯怡君回憶,語氣中仍帶著當年的無奈。於是,她和董事長痛定思痛,決定培養自己的銷售團隊。「我不想再被別人牽著走。」她說。他們開始自己教業務如何解說產品、怎麼引導客戶。「因為一旦銷售說錯話,後面都是我們在收拾。」
這種轉型,不只改變了金石建設的銷售策略,也種下品牌經營的種子。柯怡君說:「我們蓋的不是房子,是可以傳承的家。誠信才是最大的品牌。」為了強化品牌,她還創立了自家客服部門。不同於傳統建商交屋即結束,她要求客服部門持續追蹤屋況、協助修繕,甚至監督工地品質。這不僅讓公司建立良好的在地口碑,也讓金石建設在嘉義逐漸從單純的建設公司,走向更完整的品牌定位。
而談到 AI、數位化,柯怡君坦言金石建設仍在探索階段。「我們都知道這是趨勢,也有不少團隊帶著工地管理或銷售數據分析的數位工具來敲門,但無奈工地很多事情是人治,不是一個系統就能解決。」尤其台灣營造產業現場依賴大量外包工班,流動率高、溝通複雜。即使技術上有工具,實際落地往往困難重重。「工人不是我的員工,我只能靠工地主任去談默契。」她說。儘管如此,她仍期待未來 AI 能在行政流程、銷售客群分析,甚至預測工地物料需求上,發揮更大作用。她說:「如果哪天有工具能幫我精準掌握人力排程、減少溝通誤差,我一定願意投資。」
如今的金石建設,不只是在嘉義這片土地上站穩腳步、也持續扎根為消費者打造最安心的基石。在柯怡君眼裡,金石建設的核心價值並不只是賣房子,更是誠信、制度,以及讓顧客能世代傳承的安心。「我們蓋的不是一棟房子,而是能傳承下去的家。」這句話,不只道出她對品牌的定義,更是她作為女性、作為二代經營者,在傳產裡親身走過的轉型之路。
想知道更多轉型成功案例、可落地的創新技術應用嗎?
快來「南台灣最具指標性新創展會」!
Meet Greater South 亞灣新創大南方
8.22-8.23 ⛵️ 高雄展覽館
免費參觀,立即報名索票 👉 https://meetgreatersout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