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44億美元投資失敗!軟銀投資WeWork內幕:是創辦人太會推銷,還是投資人做出錯誤決策?

44億美元投資失敗!軟銀投資WeWork內幕:是創辦人太會推銷,還是投資人做出錯誤決策?
極客公園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Alok Sama曾任軟銀國際集團(SoftBank Group International)總裁暨財務長,與孫正義一同參與全球最知名科技公司的投資與併購,包括:Arm、雅虎、NVIDIA、TikTok、Uber、T-Mobile、阿里巴巴和WeWork。

事後來看,WeWork不是一筆好投資,但是當時是什麼東西吸引孫正義?Alok Sama拆解了其中的故事。

我從未見過亞當・紐曼(Adam Neumann),但早就聽過他的傳奇。前同事德瑞克曾用典型銀行家的誇張語氣讚嘆他是能顛覆全球不動產的天才,還說:「阿洛,你一定得見見這個人!他將成為繼Google之後最受矚目的IPO!」儘管他解釋的WeWork模式聽起來與一般辦公空間公司如Regus差不多,他仍堅稱:「這傢伙真的與眾不同。」

不久後,印度總理莫迪在德里主辦「新創印度高峰會」,邀請亞當與Masa(孫正義)擔任主講嘉賓。當天,亞當一登場便吸引全場目光。他高達195公分,氣勢如地標加德古塔,深色及肩長髮配上立體五官、結實身材,整個人像從希臘神話中走出來般耀眼。他穿著藍色「莫迪背心」與白色庫塔長袍,自信地走上台,現場原本嘈雜的人群頓時安靜下來。

亞當高調宣稱,WeWork能解決印度的住房問題,讓我警覺地想:「這種有啤酒暢飲機加桌上足球的大學『兄弟會』式方案,怎麼可能解決印度中產階級的住房困境?」

稍後的茶敘時間,他主動向Masa搭話,一開口便說:「孫先生,您是我的英雄。」他的語氣誠懇自然,展現出卓越的社交手腕與迷人氣場。Masa通常對不感興趣的人禮貌應對但冷淡,但這次,他完全被亞當吸引住了。

WeWork的共同創辦人亞當・紐曼(Adam Neumann)。
TechCrunch via flickr

WeWork不是科技公司,那為什麼投資人搶著買單?

一如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的報導,幾週後,高盛聯繫我們,希望以80億美元的估值投資WeWork。這進一步證明Masa對WeWork的興趣不只是表面,而是極為強烈。因此我決定深入分析這項提案。

雖然WeWork背後有Benchmark Capital這類曾投資eBay、Uber與Snap的老牌創投加持,但亞當・紐曼在矽谷幾乎沒沒無聞。他唯一一次創業經驗,是推出一款帶有護膝的嬰兒服,最後失敗收場。儘管這類早期挫敗不見得扣分,甚至可能讓創業履歷更完整,但護膝點子雖有趣,顯然不具任何顛覆性技術價值。

WeWork的共享工作空間概念確實貼近千禧世代的偏好,且能創造高於傳統辦公室的單位租金收入。然而,這些優勢仍無法支撐高盛開出的80億美元估值。WeWork本質上就是一家不動產公司,而非具備網路效應(即使用者越多,價值越高)的科技平台,或擁有可擴展的企業軟體業務。 它的商業模式是高度本地化的,每棟建築都獨一無二,缺乏科技公司常見的規模化特性。若以營收倍數評估,基礎根本不成立。

wework.jpg
P. L. on Unsplash

此外,WeWork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資產與負債的錯配。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資產負債的期間一致性是基本原則。WeWork的收入來自短期租約,租客多為新創公司與個體戶,但公司卻承擔了與房東簽訂的十年長約。這種結構在經濟衰退或市場變動下極度脆弱,將直接損害資產負債表。過去幾次經濟低迷,包括1990年代初與網路泡沫破裂,我已見識太多這類企業最終走向債務重整或破產,這讓我對類似模式特別警覺。

我原以為這就是我們與亞當的最後一面,但顯然,我們低估了他。他不只是個推銷高手,更是那種即使在初次約會被說「滿嘴胡說八道」,幾週後卻能抱得美人歸的人。這份自信與說服力,確實不能小覷。

為何聰明投資人,也會被一位「太會說話」的人打動?

Masa參觀WeWork總部的行程只持續了短短12分鐘,亞當快速帶他繞了一圈後,兩人便一同搭上黑色休旅車,沿著曼哈頓北行,前往川普大廈與總統當選人會面。過程中,Masa展現出異常的果斷,彷彿是WeWork的鬆餅裡加了什麼魔法。他在車上打開自己的iPad,親手擬定交易架構,並與亞當一起用Apple Pencil簽下協議。那支筆彷彿突然被賦予神聖光環,成為這場金錢交易的象徵。

這筆交易極為龐大。軟銀決定以195億美元估值投資WeWork共44億美元,其中31億用於購買公司新舊股份,剩下13億則投入三個區域合資事業—中國、日本和亞太地區的WeWork。Masa還安排兩位代表加入WeWork董事會。亞當個人從中套現3.6億美元,基準資本也將1500萬的投資變現為1.28億,獲利可觀。

這筆交易被外界稱為科技史上最大一筆成長型投資。但現實是,WeWork並不是一家科技公司。

既然如此,為何這位史上最聰敏的科技投資人卻未意識到這種錯誤?

亞當確實擁有非凡的推銷能力,足以打動人心。但更重要的是,他恰好解決了Masa的困境:願景基金擁有1,000億美元資金,卻缺乏足夠規模的AI或科技新創來消化。

雖然Masa早就精準預見AI與智慧型手機一樣,將成為下一波科技浪潮,但即便到了2023年,生成式AI的整體創投資金也僅約260億美元,且主要來自大型科技公司,對於Masa而言根本容納不了他的資金體量。至於生技與機器學習融合帶來的醫療創新,也無法成為主要投資標的。

於是,一個像科技、講得像夢想、看起來擴張快速的WeWork,正好成了這筆錢的出口。

只是Masa沒料到,他眼中的亞當不是創新先驅,而是另一種角色。正如蒙提・派森喜劇《萬世魔星》中那個被誤認為救世主的布萊恩,亞當・紐曼或許長得像耶穌,也能說服群眾,但他不是救主——他只是個調皮搗蛋的男孩。

金錢陷阱:軟銀集團前總裁以扣人心弦的商業傳奇,揭露科技泡沫的真實與幻象
悅知文化

本文授權摘自《金錢陷阱:軟銀集團前總裁以扣人心弦的商業傳奇,揭露科技泡沫的真實與幻象
作者:Alok Sama
出版日期:2025/06/02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