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閃電擴張」成就Uber、Airbnb,卻讓WeWork崩盤?創投分析3關鍵

「閃電擴張」成就Uber、Airbnb,卻讓WeWork崩盤?創投分析3關鍵
Canva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前陣子WeWork宣布在美申請破產保護。

快速介紹一下WeWork。簡單來說,它做的就是「二房東」的生意,在全球各地的黃金地段租下長期空間後,再分租給其他企業、新創公司做使用。

WeWork自2010年成立後,僅花了短短4年,估值就超過10億美元,並持續在全球設立據點,到了2019年估值甚至達470億美元,成為美國估值第二高的獨角獸公司。

僅管WeWork在2019年曾爆出創辦人Adam Neumann的醜聞,但在他辭去執行長職務後,WeWork 仍在2021年美國風光上市。

WeWork的高速成長,孫正義旗下的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功不可沒。願景基金前後共投資了WeWork 160億美元,讓WeWork有充足的銀彈四處獵地,拉開與同業的差距。

只不過,僅管背後有很硬的靠山,WeWork最終還是把「閃電擴張」搞成了「閃電失敗」。

一樣都是閃電擴張,為什麼Airbnb、Uber能成功,WeWork卻失敗收場呢?

延伸閱讀:Airbnb的閃電擴張策略--趕在被山寨公司擊敗、商業模式抄走前飛奔
airbnb
全球最大的旅遊住宿平台Airbnb也是採取閃電擴張的策略,甩開其他競爭對手。 shutterstock

「閃電擴張」是指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將「速度」置於「效率」之上,讓對手在來不及反應前,建立起長期競爭優勢。

只不過,「閃電擴張」未必適用於所有行業,背後還有三個大前提:

1. 市場夠大

為了贏下一個小市場,而燒了一堆錢是毫無意義的。因此,「閃電擴張」的前提絕對是市場要夠大,才有機會提供贏家「鉅額的回報」。

僅管過去幾年新冠疫情攪局,但隨著遠距、混合工作型態日益被業主接受,共享空間市場絲毫沒有停下成長的腳步。

根據調研機構Market Growth Reports的報告,2022年全球共享空間市場規模為144億美元,並將以17%的年複合成長率在2028年達到374億美元。毫無疑問,這肯定是個夠大且具發展潛力的市場。

2. 高毛利率

不過,就算搶下了市占率,如果毛利率不夠高,還是很難獲利,更別説把之前燒的錢給填回來了。

翻開WeWork過去五年的財報,毛利率皆在20%以下,五年內甚至有兩年做到負毛利,最差的還到了-20%。

在毛利率不高的狀況下,閃電擴張只會加劇虧損。根據財報顯示,WeWork光在過去五年就虧了近145億美元。即便把願景基金的錢燒光了,也還看不到獲利的一天。

shutterstock_205655536_money.jpg
閃電擴張的前提除了市場要夠大以外,毛利率也要夠高,否則擴張的同時只會加速虧損速度。 fotogestoeber via shutterstock

3. 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是指,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會隨著使用人數的增加而提升,像是社群軟體、拍賣網站、求職網站、交易所等,越多人使用,它們就越有價值。

具備「網路效應」的產業特別適合「閃電擴張」,因為在這種「贏者全拿」或「贏者多拿」的市場,經營上最大的風險就是速度太慢。要是讓對手取得先機,大家就不用玩了。

只不過,目前似乎還看不到共享空間產業有「網路效應」的影子。即便WeWork四處獵地、增加房源,但入住率也不會因此起色。本質上,WeWork就是個買賣業,有機的指數型增長潛力較為薄弱。

Uber、Airbnb就有所不同,它們除了是真正的輕資產模式,用戶出了國也會用到,形成了跨國的網路效應,進而增加用戶的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或許,WeWork根本就不適用「閃電擴張」。在成熟的房屋租賃市場,產業格局相對確定,更應該把「效率」置於「速度」之上,在「租入」與「出租」間取得動態平衡。算好每一筆帳,盡可能地提升利潤。

就像萬豪酒店採「輕資產」策略管理旗下品牌酒店,WeWork在打響品牌後,可以花更多力道在加盟體系,透過品牌力來創造營運槓桿,二房東就搖身一變成為房產租賃顧問。

如此一來,營運上才不需要一直先墊錢,被這些長租合約壓得喘不過氣來。

延伸閱讀:新創應該「穩扎穩打」還是「快速擴張」?從Uber、路易莎和Cama分析兩大戰術利弊

本文授權轉載自《大和有話說》,作者:蕭佑和,原文標題:WeWork破產,「閃電擴張」為何不Work了?|大和有話說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