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間的宇宙新創公司「ispace」將於6月6日挑戰登陸月球,若成功將成為亞洲首例。這場名為「Mission 2」的任務,不只是太空技術的突破,更標誌著月球商業化時代的來臨。本文帶你認識「ispace」背後的商業模式與全球注目的「Moon Rush」!
2025年6月6日凌晨,日本的宇宙開發新創公司「ispace」 將迎來一個關鍵時刻:他們的月面著陸船「Mission 2」預定在日本時間凌晨4時24分左右,嘗試登陸月球「氷の海」中央附近地區。
這次登月如果成功,將創下 「亞洲首家成功登陸月球的民間企業」 紀錄,也象徵著日本商業太空產業的重要里程碑。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是我要介紹的日本新創公司「ispace」 是一間來自日本的新創公司,而他們所挑戰的產業與領域,是在台灣的我們很難想像的「月球開發」。
究竟這是一家怎麼樣的公司?就讓我來帶你認識「ispace」與當前正在快速發展的日本宇宙產業。
月球所潛藏的商業機會:Moon Rush月球爭奪戰
近年來,隨著技術革新與民間企業參與的擴大,宇宙開發領域迎來了巨大的轉變。過去由政府主導的太空計畫,正逐步轉向商業化與多元化發展。
而在這波趨勢中,「月球」迅速成為下一個太空商業的主戰場。
科學界推測,月球表面與極地可能蘊藏大量水資源(H₂O),不僅可供人類在月面生存,也能被電解為氫與氧,成為火箭燃料,支持更深層次的宇宙探索。也因此,月球被視為未來宇宙物流與能源系統的關鍵節點。
隨著登月與月面探測技術日趨成熟,構築通訊、能源、測量與交通等「月面基礎設施」的需求也不斷提升,進一步帶動太空交通、建材、數據處理、能源設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新創公司「ispace」就是看準這股「Moon Rush」(月球爭奪戰)的趨勢,以商業化模式切入這場全球競賽,搶占先機。
宇宙產業與ispace的著力點
目前的宇宙產業,主要分為數個領域,包括火箭發射、地球觀測衛星、月面運輸、月面數據服務與深空探測等。
其中像是火箭與地球觀測等,競爭已非常激烈;但在月球領域,特別是「小型月面著陸器(500kg以下)」這個區塊,競爭企業仍相對稀少,是未來的藍海市場。
根據市場預估,2036~2040年間月面運輸的年均規模可達1,502億美元(約新台幣4.5兆元),月面數據服務市場也將成長至208億美元(約新台幣6,239億元)。
在這樣的格局下,「ispace」計畫憑藉其累積的登月技術與操作經驗,已經在「小型登月器」領域確立領先地位。
他們的強項在於能夠整合各種酬載需求、頻繁執行任務,並快速回傳高附加價值的月面數據。在宇宙商業化的浪潮中,誰能搶先建立月球的基礎設施與資料網絡,誰就有可能主導未來的「月球經濟圈」。
ispace提供的服務:從運輸到數據,打造月面商業模式
「ispace」以 「建構月球經濟」為核心願景 ,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商業模式,包含三大核心服務:
有效載荷運輸服務
企業或政府機構可將設備交由ispace搭乘登月船運送至月面。收費依每公斤約1.5萬美元(約新台幣45萬元)計算,視船型可載重從幾公斤到數百公斤不等。月面資料收集與銷售
ispace自研的探測車可收集月面上的地質、水含量、溫度等各類數據,這些資料將累積為未來的大型資料庫,並採購買或訂閱方式提供給研究機構與企業。品牌合作與技術聯盟
企業可將品牌Logo印在登月器與探測車上參與太空任務,提升品牌價值。另一方面也與ispace合作進行技術開發與聯合創新。
階段性Mission:逐步實現月球經濟夢
ispace 採取「分階段任務推進」的策略,從技術驗證到商業化,再進一步建構月面基礎設施。這種從小規模試行到大型部署的模式,能有效降低風險、吸引投資並持續取得政策支持。
- Mission 1(2022-2023):驗證階段,發射成功但最終墜毀,為後續改進奠定基礎。
- Mission 2(2025):進入商業化測試階段,強調酬載運輸與數據服務,是企業客戶加入的里程碑。
- Mission 3~6(2026~2027):將進一步部署通訊中繼衛星、探索月球南極地區,逐步建構月面物流與資訊網絡。
最終目標是到2040年,每年可讓1萬人訪月、1,000人常駐月球,打造人類首個月球常態化居住與經濟活動基地。
一起直播見證歷史瞬間:6月6日凌晨Mission 2登月!
這次ispace的Mission 2不只是商業任務,更是全球矚目的歷史性挑戰!登月預定時間為2025年6月6日,也就是這週五台灣凌晨時間3:24AM
ispace 將進行全球直播,現場轉播登陸過程,你可以從以下連結觀看:
這場直播將成為觀察日本宇宙產業、民間企業如何挑戰國家級任務的絕佳機會。
本文授權轉載自《#Taisa的對策》,作者:Taisa,原文標題:倒數2天,日本民間宇宙新創公司「ispace」登月挑戰直播,能否創亞洲首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