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藥研發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往往得耗費新台幣數10億元、超過10年的時間,以及與無數動物犧牲,卻仍可能因人體效果不如預期而胎死腹中。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替代方案,近年風靡全球生技圈的「器官晶片」(Organ-on-a-chip)應運而生。美國FDA已開放特定藥物申請時,允許用器官晶片取代部分動物實驗數據,相關技術正進入實用化新時代。
器官晶片:這項技術結合幹細胞與微流體裝置,讓細胞在晶片內長成「類器官」,模擬人類肝臟、心臟等功能,成為藥物篩選和動物測驗的潛在替代平台。
劍橋大學出身的吳明璁看準這波趨勢,在2021年創立Genenet Technology,開發出以AI驅動的基因電路設計技術,透過改造幹細胞的基因網絡,讓細胞具備更精準的反應能力。他們打造的心臟類器官細胞,不僅能跳動,更能根據不同藥物產生對應反應,協助藥廠加速篩選出最具潛力的藥物配方。
這樣的能力,讓Genenet接連獲選HLF Top 20新創及台英政府合作研發資金,並在2024年底與台灣晶片設計業者合作啟動器官晶片專案,積極推進國際合作。
但要讓這樣的活體晶片真正在藥廠落地,背後需要的是一整套從AI建模、基因編輯,到晶片設計的跨域整合能力。Genenet是如何打造出這樣的技術組合?又是怎麼走進藥廠與政府專案的第一線?
把細胞變成AI電腦:從基因電路設計到藥廠落地的器官晶片技術
Genenet的核心技術,是讓細胞「像AI一樣思考」。團隊開發出一套AI基因電路設計平台,能根據不同應用情境,設計並導入特定的基因網路,使幹細胞在特定刺激下,產生預期的生物反應。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把細胞變成一台AI電腦,輸入環境訊號,就能輸出反應結果。」吳明璁說。
這項技術目前已應用在心臟類器官的開發上。團隊透過幹細胞培養出可跳動的「心臟細胞晶片」,再加入不同藥物進行測試,透過影像與基因表現分析,觀察細胞是否出現異常反應或心跳頻率改變,協助藥廠更快判斷藥效與安全性。「傳統做法要靠老鼠養大後開心臟,現在我們在晶片上就能模擬人類反應,減少時間與成本,也更貼近人體。」吳明璁說。
目前,Genenet的基因電路設計創新專利,也在入選兩個跨國企業合作案後,開始有了技術落地驗證的機會。
第一案,是與英國政府創新製程研究中心(Center for Process Innovation,CPI)合作,針對蛋白質藥物製程中的細胞表現進行優化。Genenet透過收集不同生長條件下的細胞反應生化數據,進行細胞基因定序與AI建模,找出影響蛋白質藥物生產效率的關鍵機制,並進行基因電路設計與基因編輯,提升製程穩定性。
第二案,是2024年榮獲台英雙邊政府創新研發合作計畫。Genenet作為英國方主導企業,與台灣晶片設計廠商、研究單位及藥廠合作,共同開發新一代心臟類器官晶片。「器官晶片是下一波醫藥產業革命的關鍵環節,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合作案,把台灣的半導體製程優勢導入英國生醫產業。」吳明璁說。
這兩個案子不只是技術驗證,更是Genenet產品進入真實場域的關鍵一步。「我們的角色不是只賣一個產品,而是提供完整的解方,客戶可以委託我們分析關鍵標的基因、改造細胞,甚至直接購買我們設計好的基因電路方案及客製化全新AI细胞。」他補充。
隨著FDA與EMA等監管機構對器官晶片的認可增加,Genenet正逐步擴大應用範圍,從心臟走向肝臟、腎臟等其他器官,也推動台灣與更多國際藥廠的合作機會。
這項從劍橋走出的技術,正逐步改寫生技產業的研發流程。但這樣的成果,其實來自一段歷經低潮與轉折的創業旅程。
從博士到英國創業,他怎麼踏上沒人走的合成生物學之路?
在創業之前,吳明璁已經累積了豐厚的學術背景:東海食品科學系、中興食品生技所、台大與中研院合作的植物科學博士班,並在博士後進入劍橋大學的植物系,展開了他在英國的研究與創業歷程。
他說,原本並沒有想創業。「在台灣,我們那年代的生物科技教育,大多數人只了解一路往上念,應徵教授的選項。」
但到劍橋之後,環境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那邊創業的風氣太自然了,從諾貝爾得主、藥廠主管,到你租房子鄰居,都是創業者,連下午茶聊天都會蹦出合作機會。」吳明璁說,那種氛圍讓人不自覺地想試試看,「Everything is possible,只要你敢想像,也敢踏出那一步。」
真正開始啟動創業的契機,是參加劍橋著名的創業計劃Impulse Programme。當時正逢疫情,他原本參加的創業項目從實體轉為線上,卻因此開啟了新方向。
「我們依照團隊專長去選題,再反覆討論、驗證,最後才確定走合成生物學這條路。」在2021年創立Genenet Technology,總部設於英國劍橋與史蒂文納吉(Stevenage),進駐與全球第三大藥廠GSK鄰近的生醫加速器Stevenage Bioscience Catalyst。他指出,團隊中有人從高中起就連續參加國際合成生物學比賽,累積10多年技術經驗,也早已取得相關專利。
吳明璁的創業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在一次次與創業者的交流後,逐漸累積起的決心。他回憶起早期在中研院服國防役時的室友——另一位台籍創業家,Instill AI創辦人張秉霖。「我從他還沒創業就認識他,看他從零開始,甚至骨折打石膏還硬撐著回辦公室工作。那時候我就覺得,原來真的有人會為理想這麼拼。」這些親身經歷讓吳明璁更理解創業者的心境,也讓他從旁觀者轉變為實踐者。
他也坦言,最初的創業題目和現在已大不相同,過程中不斷調整與微調,「我們會把原本的合成生物學應用題目,帶去參加不同英國政府、地方政府的創業競賽。每次都要說服不同的導師和評審,題目自然會越來越成熟,也慢慢聚焦到現在的方向。」
吳明璁與共同創辦人們,在英國完成創業註冊,逐步建立起英國、台灣雙邊團隊。他們的目標,是打造可以取代部分動物實驗、幫助藥廠更快做出心臟藥物預測的生物電腦平台,也讓合成生物學真正從學術走向實用。他說:「我們從植物做到人、從食品做到藥,現在又踏入晶片。這些轉變看起來很跳,但其實都是為了解一件事:怎麼樣用基因來控制細胞的行為。」
凡事皆有可能!吳明璁眼中的英國:下午茶聊天就是創業機會
在劍橋創業這幾年,吳明璁深刻體會到英國生醫新創環境與台灣的差異。從創業風氣到產業支持機制,幾乎每一項都構成了他「留在英國創業」的理由。
英國的新創生態強調跨領域合作。從研究所裡的博士後、到藥廠與醫院研究人員,合作、交流是日常文化的一部分。「我剛到劍橋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怎麼大家老是11點要喝茶、下午茶、還要準時下班去接小孩。但後來才發現,這些茶敘時間常常才是新題目、新合作的起點。」
劍橋也擁有世界一流的產業支援資源,讓團隊能以極低成本啟動實驗。「像我們後來進駐的就是GSK藥廠的生技園區裡的『Lab Hotel計劃』,他們提供半年免費的實驗室和辦公室使用權。你不用一開始就買冷凍櫃、顯微鏡,就能開始做生物實驗。這樣的模式在台灣還沒普及,卻正是許多生醫新創的關鍵門檻。」
在英國,創業並非異類,而是一條自然延伸的道路。從llumina到DeepMind,許多全球知名公司其實都從劍橋大學實驗室出發,「很多技術以為是美國的,但其實是劍橋老師分拆出來、被大公司併購後才發光。這種事情在劍橋很常見。」
相較之下,台灣學術與產業的交流仍存隔閡。他回憶自己博士時代,許多實驗室之間還是「不能講太多自己東西」的封閉文化。但在英國,「合作是常態,每個PI都有預算支持新創提案,藥廠也會主動找團隊試產品。」他也指出,英國藥廠如AZ、GSK不僅開放與新創合作,每個研究小組的計畫主持人都握有預算,有權邀請新創團隊試用產品甚至購買授權。這樣的體制讓創新加速落地,也促進了產業與學術的深度對話。
而在國際市場的布局上,吳明璁選擇把自己定位為「台英橋梁」,透過各種台英政府專案,將台灣晶片設計、感測器和生物儀器帶進英國官方支持的生醫計畫。他相信,這樣的模式會是未來台灣新創打國際盃的起點:「比起在台灣等人來找你下訂單,不如主動走出去。這才有機會在國際市場打出自己的角色。」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Genenet Technology
成立時間:2021年
官方網站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