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痠背痛、肩頸僵硬,日常上班族的病病痛痛,到底該怎麼解決?
你也許不想浪費健保資源,不想去台大掛號,但同時也不想去物理治療所,因為一次療程要價2,000元,不小心刷了5堂課就破萬元消費。
這種猶疑的心態,成為米蔚健康顧問(以下稱米蔚健康)成立的理由。米蔚健康以企業為據點,設計健康講座、員工健康檢測、術後照護選品與專業轉介系統,讓上班族在日常工作場域中就能及早接觸到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專業協助。
但絕對不是「辦講座」這麽簡單。
從講座到轉介、從選品到售後,打造企業端的健康服務生態系
米蔚健康的企業服務,設計了一整套「情境導向」的流程,讓企業員工不只接觸健康知識,還能獲得所需的支援。
服務起點通常是一場客製化的健康課程,米蔚健康會根據企業的產業屬性與員工需求,設計肩頸保健、足部照護、術後照護等主題課程,並提供線上直播與重播授權,讓企業在全台各地的員工都能同步參與。
課程結束後,米蔚健康會進一步提供實用資源,像是預約QR Code、特約治療所名單與在地服務連結,協助員工將健康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像在遠傳電信的合作案中,透過課程建立信任、引導轉介與健康追蹤,講座轉換率從業界平均不到5%提升至15%,例如在艾睿電子舉辦的足部檢測活動,就成功導入足健康諮詢與鞋墊團購。
米蔚健康也協助企業從選品到導購,打造一站式健康商品導入服務。治療師在現場依據個人需求推薦壓力衣、鞋墊或輔具,企業福委會則可用採購、團購或代團購方式支援員工需求,至今已合作全台近40間地方服務單位。與阿瘦皮鞋的合作正是典型案例:米蔚先進行2,000多名員工的足部健康註冊,後續導入足部檢測與產品轉介,並成功整合至門市日常營運。
目前,米蔚每季服務超過10,000名員工,穩定合作企業超過60家,包括遠傳、Dcard、安達人壽、緯穎科技、第一銀行。並與醫療通路與健康產品品牌合作,逐步建立起以企業為節點的健康照護網絡。而這套模式的雛形,其實早已從創辦人個人的經歷與選擇中悄悄萌芽。
建材家族出身,卻當上職能治療師,踏上健康產業的創業之路?
米蔚健康創辦人林啟平,修讀職能治療,實習與初期工作經驗都來自醫院體系。他回憶起復健科的實習經驗時說:「醫院裡面最不受重視的治療,就是貼近日常的那一種。」他說,職能治療師的價值被點數綁架,為了衝健保點數,一個職能治療師得接大量個案去堆補點數。甚至曾有病人剛中風,來醫院想好好復健,但因為現場人手不足,只能被指導家屬或外籍看護「自行操作」輔具了事。
這讓他一度對職能治療的價值產生懷疑,也開始思考:「治療專業,如果不是在醫院裡,還可以長什麼樣子?」同時,他兼顧家族的建材事業,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第一次面對營運與PM的實戰磨練。「原本以為只要照著流程走就好,但才發現傳統產業光是改個報表欄位就會有人崩潰。」
2018年,林啟平投入長照2.0政策,開始承接居家復能與無障礙評估案量,單月最多跑十幾戶。「那時一件案子有時只是幫忙看一間廁所,但我開始理解什麼叫情境、什麼叫需求。」
不過,他也很快意識到長照制度與健保制度一樣,有其天花板、成長易受限。「你不能靠品質提高價值,因為價格就是固定的。要成長只能一直跑量,但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終於,他與同是職能治療師的蘇子晴 、侯崇立在2019年創立米蔚健康。
疫情期間,米蔚健康試圖以親子玩具開拓C端市場,無奈品牌尚未建立,加上疫情衝擊實體活動,產品滯銷、轉換率低。他坦承那段時間挫折不少,也學到:「不是所有有用的東西,市場都願意買單。」與親子玩具不同,線上健康課程卻廣受歡迎,這讓他看見企業端市場的可能性。
「企業不只是客戶,它也是健康服務的通路。」他從健康講座切入,延伸到轉介、產品搭配與系統建設,逐步構築出一套B2B2C的運作框架。而現在,他們正在思考,這套架構要如何邁向下一階段的擴張。
從服務導向轉向系統化經營,米蔚正在測試下一階段的擴張模式
截至目前,米蔚健康尚未對外進行大規模募資,而是選擇以自有資源與政府補助逐步打造內部平台。他們正開發中的「智慧派案系統」預計於今(2025)年第三季正式上線,將導入自動媒合、預排時段、地域優先與人力調度等功能,以提升團隊人效並支援規模化的服務安排。
此外,未來他們希望在既有的B2B2C架構下,進一步以數位工具強化「分級服務邏輯」:輕症者可先透過平台完成自我評估與初階復健,重症則轉介至具備實體據點的治療師或醫療資源。這種做法不僅解決人力資源侷限,也讓整體服務能更有效地對應不同程度的健康需求。
然而,當越來越多健康服務走向數位平台、效率導向,林啟平反而更堅持「服務信任感才是核心」這件事。
「我們不打算變成Uber,健康服務不是用『派誰去』就可以解決的,而是『派一個被信任的人』。」他們曾經嘗試過開放式媒合的共享模式,但發現臨時兼職人員參與度低、信任感不足。最終決定改採「精準培養+預排預約」,讓治療師有主動性,也讓服務現場能維持水準。
除了阿瘦皮鞋,目前米蔚也與遠傳、Dcard等企業展開定期合作,服務形式涵蓋健康課程、工作坊、產品諮詢與後續轉介等,合作客戶中不乏高預算、重視員工健康投資的中大型企業。林啟平說:「我們不是要教育市場,而是設計場景,讓大家自然發現健康專業的價值。」
創業快問快答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1. 身為創業家,比起做個好人,更重要的是要做個合理的人。
2. 凡是對過程努力,對結果隨緣、開放。
3. 創業成功沒有公式,每個成功的案例都是個案,如何萃取出核心脈絡才是重點 以前作為經營者,總是身體力行,團隊比較是協助自己完成任務,隨著業務量增加,開始認清經營者最重要的任務是找錢、找人、找資源,開始練習適當授權、充分溝通與教育、最後承擔成敗,這個過程蠻不容易的。創業團隊的組成,夥伴的意願是最重要的,如何讓有能力的人才有意願參與計劃或行動,是需要真心相待的。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為何想要走服務類型的創業,是否有規模化的可能性?健康產業很重要的是從服務中有脈絡的建立信任感,我們相信服務可以標準化與調整彈性讓專業人員能穩定發揮專業又能創造效益。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I產業的策略型投資人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 身為創業家,比起做個好人,更重要的是要做個合理的人。
2. 凡是對過程努力,對結果隨緣、開放。
3. 創業成功沒有公式,每個成功的案例都是個案,如何萃取出核心脈絡才是重點 以前作為經營者,總是身體力行,團隊比較是協助自己完成任務,隨著業務量增加,開始認清經營者最重要的任務是找錢、找人、找資源,開始練習適當授權、充分溝通與教育、最後承擔成敗,這個過程蠻不容易的。創業團隊的組成,夥伴的意願是最重要的,如何讓有能力的人才有意願參與計劃或行動,是需要真心相待的。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1. 接觸創投領域,學習創業思維
2. 廣結善緣,對於遇到的人事物有平等心
3. 經營團隊時時審視創業初心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米蔚健康顧問
品牌成立時間:2019年
公司成立時間:2020年
產品名稱:米蔚健康
官方網站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