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從忽視網路到瀏覽器「聖戰」,比爾蓋茲:這是微軟最大的機會,也是最大的挑戰

從忽視網路到瀏覽器「聖戰」,比爾蓋茲:這是微軟最大的機會,也是最大的挑戰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微軟才會真正遭遇挫敗。

當微軟專注於軟體市場時,另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正在矽谷蔓延。年輕創業家被一種他們認為是電腦和通訊的未來所吸引: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他們看見了網際網路的商業潛力,並開始將未來押注於此。除了網景,一位來自臺灣、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的年輕美國人楊致遠(Jerry Yang)也在1994年與大衛.費羅(David Filo)共同創辦了網站──《雅虎》(Yahoo)。像是Infoseek和Lycos這類入口網站公司大量湧現,希望抓緊網際網路的新機會,而由熱切的創投業者提供了資金。他們想保護好所發現的新事物,以免被西北部的巨獸襲擊。而蓋茲與矽谷保持的距離,意味著他沒有跟緊網際網路的來臨。

當然,這位微軟共同創辦人對網際網路也有一定的關注,在1994年4月,他發布了一則備忘錄,稱為「網際網路的策略和技術目標」。這是他在年度「思考週」期間所寫的,每年2月他都會前往隱蔽的小木屋,大量閱讀並深入研究微軟的報告書。他也送出一份機密的備忘錄給一群微軟的高階主管,形容電子通訊的興起是一項「巨變」,公司將在這方面輸給競爭對手。

然而,他將這件事視為微軟內部的非核心專案。他告訴微軟的主管和董事會成員,網際網路將成為免費的服務,幾乎沒有利潤。他預期個人電腦是未來提供給消費者產品和服務的入口,而非網際網路瀏覽器。此外,Windows 95已多次延誤,微軟的主管們正全神貫注在它的測試和改善上。

比爾蓋茲給員工的備忘錄〈網際網路浪潮〉:從忽視網路到極其重視

蓋茲的第一本著作《擁抱未來》迅速成為暢銷書,這本書是他與微軟技術長納森.米佛德(Nathan Myhrvold)和公司副總裁彼得.李尼亞森(Peter Rinearson)所合著,於1995年出版,書中清楚敘述了蓋茲對於未來數位革命的看法,不過內容鮮少提到網際網路。這本書在好幾個國家同步出版,初版就發行了85萬本,蓋茲將出版社給他的250萬美元(約新台幣8,227萬元)預付款捐了出去。

不過,許多評論家都嚴厲批評這本書。記者約瑟夫.諾科拉(Joseph Nocera)在《紐約時報》撰文,稱這本書不過是微軟的「定位文件」,對於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未來缺乏任何真正的願景,比較像是這家軟體大廠的短期商業計畫。諾科拉寫道:「假如這本書真的代表他對未來完整的遠見,那麼他自己的前路,將會是一趟艱辛的長途跋涉。」

1994到1995年間,蓋茲突然改變了他對網際網路的看法。一開始他沒有預料到,網際網路會如此快速而且深遠的改變電腦的未來,然而他越是密切關注網路的迅速興起,對於所觀察到的局勢就越來越不安。個人電腦不會是下一代運算的中心,網際網路才是,它在個人電腦連結成的網絡上運行,把資訊和郵件傳遞給用戶。通往網際網路的入口是瀏覽器,而微軟在這個市場一無所獲。

就在Windows 95推出的3個月前,蓋茲寫了一份長篇備忘錄給員工,稱為「網際網路浪潮」,詳盡描述了電腦是如何在他們眼前演進,以及微軟要如何轉向,將網路功能結合到所有的產品和應用程式上。蓋茲措手不及,認知到微軟必須趕上對手,他催促將近1.8萬名員工打造自己的產品,同時想方設法消除競爭勢力。這份「浪潮」備忘錄後來被政府視為蓋茲壟斷意圖的證據。然而,因為他有能力清楚看到數位革命將如何展開,備忘錄的內容也把他推向先知的地位。因為網際網路是一個中立的平臺,當蓋茲理解到世界沒有Windows也可以運行時,他不會善罷干休。

1995年6月,里貝克接到來自網景公司吉姆.克拉克的電話,他們正在開發Navigator瀏覽器,可以裝載在各種不同的作業系統上,包括Windows。克拉克告訴里貝克,微軟拒絕提供網景需要用來編寫Windows 95瀏覽器版本的技術資訊,微軟提出讓網景在其他作業系統,以及版本較舊的Windows 系統使用Navigator瀏覽器,而在Windows 95 系統保留它自己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如果網景同意了,這個交易將有效分割市場,並保證網景永遠不可能成為較多數消費者的瀏覽器選擇。在網景拒絕後,微軟最終在推出Windows 95 後才提供了它所需要的資訊。

微軟的第一版IE瀏覽器,是與Windows 95同時推出的特別套件。但在第二年開始,這個瀏覽器就被免費附載在每一套Windows 95上,為客戶提供連線上網的方法。這對網景的Navigator瀏覽器造成傷害,走向消費者的路突然變得艱辛。1996年蓋茲給員工的備忘錄裡提到,微軟如何在繼續專注於Windows的同時,以建立網際網路軟體為核心而自我重整。

網路、瀏覽器,是個人電腦的「聖戰」

司法部在提供反壟斷訴訟時,這份備忘錄也成為部分證據。在其他方面,微軟使用「聖戰」(Jihad)一詞形容對瀏覽器之戰的態度。蓋茲的備忘錄和電子郵件裡有一種急迫性,也有一種幾乎沒有掩飾的警戒感,那就是世界變化的速度比微軟更快。克拉克後來把蓋茲比擬為「瓦格納(Wagnerian)巨龍」法夫納(Fafnir),在北歐的神話中,法夫納是貪婪的象微,為了寶藏殺害自己的父親。克拉克寫道:「儘管他在媒體面前有書呆子習性和另類魅力,我覺得比爾.蓋茲最開心的時刻,就是擊潰了那些膽敢在微軟廣闊統治邊境建立領地的公司。」

當時,一群矽谷公司──有人把他們稱為「噪音聯盟」,包括昇陽、網景和甲骨文公司──開始對微軟的野心深感不安。里貝克和一位同事曾經寫過一篇摘要,說明微軟如何將它在作業系統的主導地位,擴展至應用程式市場,現在他們代表網景撰寫了白皮書,指出微軟正在重複那些行為,以主導瀏覽器市場,並將網景的瀏覽器拒於門外。白皮書指出,微軟提供電腦製造商優惠價格、現金付款及其他誘因,使網景瀏覽器在Windows系統難以使用。這兩份文件將使微軟挫敗,並永遠改變蓋茲的道路。

里貝克一旦出手,就幾乎是勢不可擋。他具有敘事和誇張的才能,樂於和媒體交涉,那段時間他一度成為矽谷與微軟醞釀中的死亡競賽代言人。隨著微軟繼續向新市場推進、野心勃勃的威脅年輕公司,里貝克成為他們的打手。里貝克說:「我成為象徵,但這並非我的本意。」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成為微軟的頭號勁敵,有部分原因是在Wilson Sonsini 事務所的客戶中,包括了某些矽谷大公司,許多人都有既得利益,希望看到微軟受到控制。

里貝克立刻把握每個機會攻擊微軟──運用媒體、撰寫案件摘要,並抨擊微軟的做法。里貝克在1990年代的案件摘要中指出,為了阻止競爭,微軟涉嫌推銷「太監軟體」(vaporware,譯註:指已發布消息卻未開發的軟體)或對外宣布不存在的產品。

即使數十年後,里貝克依然津津樂道於他代表客戶詆毀微軟的故事。他說:「假如你不在矽谷,很難理解當時大家對蓋茲和微軟的反感。」有一次他的猶太教會正在為一個職位招聘教士,一名從紐約飛來的應徵者恰好贊同的提到微軟時,「大家開始發出噓聲,」里貝克說。他們是在開玩笑,但是「這讓你有了概念。」那位教士沒有得到工作。

微軟的內部文化:衝!衝!衝!

又有一次,在微軟追擊Intuit期間,一位政府的律師來訪,暗示微軟沒那麼糟。「你可以看到彷彿房間窗戶結冰,空氣凍結,」里貝克說:「這個傢伙想奪走我們的未來。當蓋茲當時說他要追擊Intuit,銀行是恐龍,而他才是終極的破壞者時,在矽谷文化下培養出來的我,理解了。」

然而在微軟內部,情況截然不同。員工得到的訊息是,公司受到攻擊,必須捍衛自己。穆格里亞曾在微軟與政府紛爭期間擔任微軟高階主管,他表示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更好。」目前已退休的穆格里亞說,微軟內部的文化就是一路「衝、衝、衝」,沒有一刻停下來思考。

他回憶,「我第一次被一位客戶稱為壟斷者時,非常震驚,」穆格里亞補充說道,微軟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知道,外界看待公司及其作為的眼光,與公司由內到外的看法完全不同,「當你成長到如此龐大的規模,就不能再像小公司那樣行事了。」

當時,蓋茲駁斥了微軟試圖將競爭對手拒於門外的說法,他表示,他對個人電腦的願景,一直都包括作為通訊工具這項概念。只是這項概念並不普及,直到網際網路出現,並帶動新標準的制定後,人們可以隨手取得一堆資訊,才帶動了個人電腦的銷售。

雖然蓋茲在1994年就認定網際網路是微軟未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網際網路成長得太快,以致他別無選擇,只能召集軍隊進攻。「你不能繼續做一樣的事,你必須利用技能進攻新的疆界,」他在1995年對脫口秀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說:「這是我們最大的機會,也是最大的挑戰。」

正書封_大是文化DB0480《真正的比爾‧蓋茲》(72dpi).jpg
大是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真正的比爾.蓋茲:天才少年、創辦微軟、傲慢獨裁、疫苗沙皇、慈善「事業」和全美最大農地主……學不會原始碼,蓋茲哪些見解是我們能學會的?》
作者:安努普麗塔‧達斯(Anupreeta Das)
出版日期:2025/3/31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