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曾把iPod丟進魚缸!從「暗黑賈伯斯」事件學精準解說之道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2025-04-09
曾把iPod丟進魚缸!從「暗黑賈伯斯」事件學精準解說之道
截圖自ABC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記者Ros Atkins任職BBC超過20年,深知語言的影響力,更知道如何運用清楚表達,提升影響力。

在2017年英國大選期間,BBC派我回到家鄉康瓦爾採訪。雖然是熟悉的地方,我仍需要超越一般常識的深度資料來準備播報,於是開始蒐集資訊。

某天晚上,一家英國主流新聞快報播出了一則關於彭贊斯(Penzance)的報導。我心想:「太棒了!這是一則完全聚焦康瓦爾與當地選情的報導,不只談選舉,更貼近我需要的範圍。」滿懷期待地看完,我手中的筆記本卻仍是空白的。

我倒帶重看,仍然一無所獲。報導展示了當地的景色,聽取了幾位居民的看法,也提及了一些基本背景,但缺乏真正實用的資訊─沒有數據,沒有來龍去脈,更遑論分析。儘管報導充滿細節,但都不是必要的細節。這份報導對我的準備毫無幫助。

作為資訊消費者,我需要高效的方式了解康瓦爾的選舉。而這次經驗讓我更深刻體會到效率在表達中的重要性。當你能以效率為核心,為觀眾的每分鐘投入提供實質回報,他們會因此感到滿足,甚至心存感激。

賈伯斯「魚缸的故事」——凡事都還有空間

除了讓人們覺得投入的時間有所回報,效率還提供了另一種資源─空間。為了說明這點,讓我稍微岔開話題。

2011年10月,我剛完成一部加勒比海紀錄片的拍攝,來到邁阿密。接著,我需要趕往佛羅里達西南部的邁爾斯堡(Fort Myers)主持一系列節目。於是,我租了一輛車,在夜間踏上漫漫長路。

75號州際公路筆直、平坦且毫無景色,四周靜悄悄的,只剩下我和收音機作伴。當時,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剛剛去世,成了新聞頭條。我一路聽著對他的悼念與各種軼事。其中一則深深吸引了我:魚缸的故事。

這是前蘋果員工阿米特.喬德利(Amit Chaudhary)分享的經歷:工程師在完成iPod的原型機後,將它拿給史蒂夫.賈伯斯審核。賈伯斯把玩著這個裝置、仔細端詳,用手掂量它的重量,然後斷然駁回:它太大了。

ipod.jpg
賈伯斯曾把iPod丟進魚缸。 Dawn Ellner via Flickr

工程師們忙著解釋已不可能再小了。賈伯斯沒有說話,他起身來到一座魚缸前面,將iPod扔進魚缸。隨著iPod沉到缸底,有些氣泡浮上水面。

「有氣泡,」他厲聲說道,「表示裡面還有空間,把它變小一點。」

你在史蒂夫.賈伯斯去世後的那一期《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也可以讀到這則故事,標題是「歌頌暗黑史蒂夫」。

我無意評論「暗黑史蒂夫」或他的行事風格,但有一句話讓我牢記在心:「裡面還有空間。」解說也是如此,你幾乎總能找到「空間」。

新聞記者經常面臨這個難題。編輯常說:「內容需要再短些。」我們則抗議:「真的不能再短了!」每位記者都曾為爭取篇幅與字數絞盡腦汁。頭版的版面、新聞快報的字數,這些限制無可動搖;同樣地,你要演講、參與會議或訪談的時間也是固定的。你要如何應對這些限制呢?常見的3個陷阱是:倉促交差、填塞過多資訊或犧牲有價值的內容。這3種錯誤都會削弱表達的品質。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記者珍.布萊德利(Jane Bradley)曾在推特上說過:「最棒的編輯是把你的文章刪掉了1,000字,而你居然毫無察覺。」當我草擬解說時,我會反覆檢視並壓縮內容:哪裡有多餘的「氣泡」?哪些詞句或資訊不必要?能否用更簡潔的文字替代?是否有句子無法清楚表達我的意圖?這就是我所謂的「壓縮」過程。一遍遍掃雷,清除冗餘,表達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最後要強調一點:有效率的解說不等於簡短,而是善用有限的時間。如同我們製作解說影片時,關鍵不是影片長度,而是內容是否有效傳遞訊息。提高解說效率,能增進表達的清晰度,也確保時間分配得當,讓觀眾的每分每秒都物超所值。

先破題,再交代細節

「草稿沒問題,但我要把句子一分為二。」在BBC工作時,這句話幾乎成了我的口頭禪。這不是在找撰稿同事的麻煩,因為我也常對自己的稿子這麼做。寫完初稿後,句子不夠精煉是很常見的事。

特別是在進行口頭表達時,簡短的句子更是關鍵。相比之下,長句較難吸收,尤其當聽眾是「聽」而不是「讀」時。此外,長句也會影響講話的流暢度,因為你需要調節氣息。

shutterstock_732131827_reading.jpg
句子長短,也會影響表達的強度。 Dean Drobot via shutterstock

我的經驗法則是:一句話最好不要超過15個字。這不是鐵律,但確實是一個有效的指導原則,無論是書面或口語都適用。來看看一個例子。

原文:
游泳課對十六歲以下孩童開放─我們的課程共有八級,整週都有開課,你可以在我們的網站,或自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前往我們的接待處為你的孩子註冊。

修改後:
游泳課對十六歲以下孩童開放。
課程分為八級。
每天都有開課,包括週末。
註冊方式:可至我們的網站,或於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親臨接待處。

長句容易讓人迷失,短句則能讓人抓住要點。簡單就是力量,善用分割句子來讓重點更突出。

將主題放在句首

許多溝通,尤其是口頭表達,常犯一個錯誤:把主題埋在句子中間,甚至最後。這會削弱你要傳達的訊息。

看看這個例子:「國會議員席次少,支持率下降,充滿爭議,反對黨面臨重大壓力。」如果我們在這麼後面才第一次提到反對黨,聽眾會一頭霧水:「前面的訊息是在說誰?」他們沒抓到重點,也錯過了細節。

再來看一個經典錯誤,幾年前,BBC的一位主播說了這樣的開場白:「您正在收看BBC新聞台,我是喬納森.查爾斯。在被幽禁數十年,被迫生育小孩之後……」聽起來彷彿喬納森自己經歷了這一切,這也是為什麼這段影片在YouTube上成了爆款。有趣的是,事情並非如此。喬納森後來解釋,這段影片是排練時錄製的,正式播出時,搭配了合適的語速和畫面,效果非常好。即便如此,這段插曲提醒了我們:

  • 語句結構會影響句意。
  • 呈現順序會決定受眾如何理解。

當你把主題藏在句子中間,就冒著被誤解的風險。聽眾可能不知道你所指為何,需要花額外精力去弄清楚。這就是我為什麼堅持一個簡單實用的原則:「先破題,再交代細節。」

原句:
國會議員席次少,支持率下降,充滿爭議,反對黨面臨重大壓力。

修訂後:
反對黨面臨重大壓力:議員席次減少,支持率下降,爭議不斷。

後者的表達方式更直觀,能立刻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並減少溝通中的迷失風險。

「和/而且」的力量

在口頭表達中,使用「和/而且」可以說是我的祕密武器。這個簡單的連接詞不僅幫助你建立動能,還讓元素間更緊密地連結,營造出層層遞進、一氣呵成的效果。總結如下:

  • 創造動能:讓內容不斷推進,避免停頓或割裂感。
  • 連接元素:讓資訊自然過渡,有條不紊。
  • 增加節奏:為語調增添韻律感,使表達更具層次。

這是「和/而且」在口頭表達中發揮的作用,看看下列例子。

原句:
政府剛剛宣布投入更多資金來對能源效率最低的房子進行隔熱處理。這項投資隸屬於一項更為廣泛的節能策略。

加入「而且」:
政府剛剛宣布投入更多資金來對能源效率最低的房子進行隔熱處理。而且,這項投資隸屬於一項更為廣泛的節能策略。

原句:
天氣很糟,觀眾很少,售票收入淒慘,我們許多員工都被病毒感染。

加入「而且」:
天氣很糟,觀眾很少,售票收入淒慘。而且,更糟的是,我們許多員工都被病毒感染。

原句:
一直以來的問題是讓一些同事在家工作,其他人到公司上班。我們尚未想出解決方案,董事長與執行長卻辭職了。

加入「而且」:
一直以來的問題是讓一些同事在家工作,其他人到公司上班。而且,在我們尚未想出解決方案時,董事長與執行長竟然辭職了。

將上述例子的前後版本大聲唸出來,你會深刻感受到,加上「而且」的句子不僅更有韻律,還讓資訊更有層次。

愈忙愈要會表達
《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選自《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
作者:羅斯.阿特金斯
出版日期:2025/04/08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