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你也遇到「決策的死亡螺旋」嗎?3個改善資訊流加速決策的方式

你也遇到「決策的死亡螺旋」嗎?3個改善資訊流加速決策的方式
Unsplash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接觸到一個團隊,他們的運作速度就是快不起來。仔細觀察了一陣子,終於抓到問題的癥結:團隊的資訊流設計大有問題!

狀況到底有多「災難」?

簡單來說,這個團隊所有的事情都繞著主管在轉:

1. 什麼都要主管拍板:

團隊裡大大小小的決定,全都要主管親自點頭才能進行。

2. 日常流程由主管全包:

每天的standup、agile都是主管主持,從頭到尾親力親為。

3. 身份多重負擔:

主管除了帶隊、處理供應鏈、還要搞募資,甚至還是主要業務(Sales),每天都在切換不同的任務模式,忙得頭昏眼花。

4. 遠端團隊+時區差異:

更糟的是,團隊裡一部分成員還是遠端工作,不在同一個時區,溝通成本直接翻倍。

結果呢?

主管成為資訊流中最主要的瓶頸(bottleneck),所有決策都卡在主管身上,團隊想快也快不起來。

而主管自己呢,整天處於「英雄模式」,恨天無把,恨地無環,他一夫當關,夙夜匪懈,都快把肉體與精神都刻進公司了,還是趕不上節奏。

檔案文件.jpg
把肉體與精神都刻進公司 pixabay

也因為主管常常太忙斷線,沒有辦法即時補足執行時的新資訊與決策,團隊時時依照半新不舊的假設與決策執行。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做出來的成果也常常沒有辦法使用。

像極了螞蟻的死亡螺旋(ant circle of death),當團隊資訊不足,決策不明,但卻必須認真做事時,會盲目的服從之前的假設與指令,繼續衝刺,直至力竭身亡。

團隊是個放大器,是個槓桿,能夠放大對的決策,達到千百倍的成果。但同時團隊也會放大錯誤,一個小小的資訊或是決策錯誤,往往也能放大到傾家蕩產的規模。

螞蟻死亡螺旋.jpg
螞蟻的死亡螺旋,這些螞蟻會一直走,一直走,走到累死為止。 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

核心問題是什麼?

你當然可以說,這是主管耍英雄的問題。

的確,主管有點偏執的個性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造成完美風暴的,反而是這個資訊流的設計。

當所有資訊和決策都依賴主管一人時,不管他多拼命,都無法跟上整個團隊與環境combo的需求。而遠端工作的特性又把這個問題放大到一個讓人崩潰的程度,這時候如果主管的個性多疑又偏執,他當然希望所有決策一把抓。幾次軍機延誤,或是因為資訊不足,執行內容不符合主管的要求後,他就漸漸產生「全團隊無能」的感覺。

「這裡沒有一個人能打!我要把團隊整個換掉。」他說。

用結構解法,處理結構問題

團隊常常在這種資訊不明,決策不清的狀況下執行。也因為這樣,我曾經看到該團隊連續好幾次直接在客戶家測試production的code,企圖解決問題。然後轉過頭來,沒有主管給的肯定,只有一次次的指責與不解。

大家都是笨蛋,只有他能戰嗎?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站在團隊的角度,他們覺得像冤大頭。我盡力執行了所有你丟給我的任務,你卻好像從來不滿意,有些事情搞砸,根本不是我的錯阿!怪我囉?好阿,都丟給我就好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於是鐵打的主管,流水的員工,一批批換人,在主管的角度,卻還是一樣不行。該團隊流動率極高,新進員工面試時如何脫穎而出,上班後都沒有辦法符合主管期待。

筆者認為,只要主管沒有誠信問題,偏執問題,在重新設計資訊流之後,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沒有誠信的主管,就直接放生即可!不須留戀。)

資訊流的結構問題,只能用結構解法處理。

確保關鍵決策者參與

資訊流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忽略了決策結構。

資訊的流動決定了團隊運作的效率與方向。然而,若資訊流轉過程中缺少關鍵的「決策者」,無論是會議、討論還是文件傳遞,都可能變成徒勞無功,最終導致重複溝通、低效運作,甚至策略錯誤。因此,在資訊流的設計上,必須確保關鍵決策者的即時參與,讓資訊能夠真正發揮價值,而非在冗長的流程中被不斷重塑、推翻。

決策者通常非常忙碌,並不可能也不應該事必躬親,更不能被無謂的訊息轟炸。然而,若資訊流在關鍵時刻缺少決策者的參與與buy-in,那麼所有的討論、協作與努力可能都只是無效溝通,最終被一刀推翻,導致時間與資源的巨大浪費。

團隊資訊流的意義

團隊的資訊流,是為了「執行」而生。有資訊,才能決定與執行,因此資訊必須要在對的地方,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吸收,如此才能做出對的決定,然後作對的事情。

在古老的時代,資訊流的媒介或許叫做公文或是信件,現代可能是電話、Slack訊息、email,或者是LINE。雖然琳瑯滿目,速度有差,但是他們的目的還是一樣的:資訊必須要在對的地方,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吸收。

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回頭看看,如何改進這個團隊的資訊流結構。我熟悉的方式有下:

  1. 用人補足資訊流的端點
  2. 設計適合的會議模式
  3. 善用科技,設計非對稱資訊流

用人補足資訊流的端點

這是上古時代沿用到今天的作法。

所有人都聽過不管是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或是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這種稱呼,除了身為產品或是專案的CEO以外,這些職位很多時候要處理的,就是匯集資訊,做資訊的節點。

就上列例子來說,不管是職位調動,還是向外徵才,主管可以『生』一位額外的PM出來。只要這位PM知道產品/專案的執行狀況,也同時善於溝通,一開始可以讓他負責匯集資訊,在決策的部份則跟主管討論。久而久之,他理解了主管決策的邏輯,主管跟他也有默契後,主管也能放手讓PM開始做決策。(儘管偏執)

但適合當PM的人難找,團隊成員適合的不一定有意願,有意願的不一定適合,除非團隊課金多找人,不然已經忙到燒乾的主管,在要加人,或是加人之初,可能會直接往生,團隊也會屆時走起死亡螺旋。

設計適合的會議模式

這算是『止痛藥』解法,就是所謂『不是解法的解法』,但是短期往往會會很有效。

很多agile團隊在設計會議的時候,很容易直接套版,說要有planning meeting、review meeting與daily standup,就直接照著做,卻沒有為組織的結構,與開會的原因量身打造會議。

planning meeting,review meeting的時間,與sprint的長度都是可以依照團隊的設定與狀況做調整的。

重要的是,planning meeting開完後,每個人必須知道該sprint要完成的團隊目標(非個人目標)是什麼。

review meeting完成後,每個人必須知道這些目標完成了多少,然後在執行上團隊(非個人)還有什麼改善的空間,然後如何改善。

daily standup的目的則是在團隊中相互協調資源與步調,如果有阻礙,如果sprint進行時假設有變,如果執行時團隊對目標有質疑,想拉餉Andon Chord,都可在會議中完成。這是一種制度化的橫向溝通。

了解了這些會議的原始目的,你就能夠依照團隊狀況設計會議,打造出適合團隊的資訊流架構,並依照執行狀況改善。如果團隊在不同時區,沒有辦法在每天早上做standup,那麼就最好能夠在不同時區找到一個折衷交換資訊的方式,必如說在全員能夠到齊的時間開standup ,有人在早上開,有人晚上開。或者是scrum manager/product owner加班,參加不同時區的standup,充當資訊流節點,負責資訊的傳遞......等。

開了這麼多會,如果還是覺得資訊流通不順暢,這表示開會的結構或是執行方式一定有問題,要好好除錯,或是重新設計。

開會沒有有效決策,就不會有有效執行,團隊就會感覺拖泥帶水,不知所措。

善用科技,設計非對稱資訊流

AI時代來臨了,AI當然也可以當作傳遞資訊的節點。

資訊流的媒介,從公文,到電話,到email,到後來的slack與通訊軟體,一直不斷演化,效率也不斷提昇。比如LLM(chatGPT那種東西) 就很適合拿來做非對稱資訊流的節點。

如果我要做side project,我會串:

  1. google或 Azure的text to speech與speech to text 的API,把與會同仁的對話內容轉成文字。(像是otter.ai等類似公司有做會議記錄)

  2. 在資料庫內存好原始對話紀錄的同時,使用 Google Vertex AI或是ChatGPT API的LLM整理對話紀錄,直接生成特定格式的專案紀錄(比如讓LLM填入,人、事、時、地、物之類的資訊),如果有資訊不足的地方,LLM AI會直接跟與會同仁發問,完全自動化。(類似的產品有朋友在經營的 iruka.ai,有需要我可以幫忙介紹)

  3. 因為有遠端團隊,在同仁下班回家時,如果需要交待資訊,也可以使用上列2的功能補充資訊,AI 也會發問,整理,並紀錄下所有相關資訊。

  4. 最後,遠端團隊上班時,AI以成員身份參加語音會議,交待遠方團隊的資訊,並同時整理,發問,與紀錄上線團隊的資訊,完成循環。

類似補足在地/遠端團隊資訊流的服務,將在AI時代超級大爆發。

順暢的資訊流,是一種文化

我們在訓練團隊的肌肉記憶文中討論過團隊文化的養成,要練出類似「肌肉記憶」般的反應。而資訊流的暢通與否,直接影響到這種文化的建立與發展。

當資訊流設計不良時,團隊成員只能依賴 有限且過時 的資訊來行動與決策,這會導致執行效率低落、錯誤頻發,甚至讓成員因持續受挫而喪失動力,進一步拖累整體表現。這種惡性循環,就像一場不斷加劇的「死亡螺旋」,讓團隊深陷內耗,難以突破瓶頸。

相反地,高效的資訊流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資訊傳遞給正確的人,使團隊發揮最大價值。資訊流的核心,不僅是資訊傳遞,更是決策效率、責任分配與團隊協作的基礎。因此,打造一個高效、透明、即時的資訊流架構,是確保團隊長期成功的關鍵。

在影響資訊流的所有因素中,決策者的參與至關重要。若決策者缺席成為常態,團隊將對決策流程失去信心,影響執行力,甚至導致資訊流進一步受阻。因此,確保決策者的有效參與,才能真正發揮資訊流的價值,讓團隊運作順暢、高效。

本文授權轉載自《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原文標題:斷掉的資訊流,鐵打的主管,與流水的員工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 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

『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Winston ,目前為 Middle-earth Enterprises(中土企業)CTO,中土企業是魔戒 IP 的擁有者,因次 Winston 最近大多跟團隊一起作 Gaming 相關的品牌,社群,與技術。

2016 年時, Winston 在矽谷共同創辦了 Deep Sentinel ,是很早把 Deep Learning AI 作在商用 ARM based SoC 的公司。2020 年離開公司後,又共同創辦了 Aionic Labs ,是遊戲品牌的社群軟體,於 2022 年被瑞典 Embracer Group 併購,並於 2024 年初,出任集團旗下中土企業的 CTO 。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