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2008年就有產品,卻2022年才成立公司:台灣若美科技的「PCB散熱革命」為什麼晚了14年?

2008年就有產品,卻2022年才成立公司:台灣若美科技的「PCB散熱革命」為什麼晚了14年?
侯俊偉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08年材料就研發出來,卻賣不出去。到了2022年才成立公司,陸續接獲台達電、威剛的訂單,甚至與日本東芝半導體洽談合作,生不逢時,大概是台灣若美科技最貼切的註解。

台灣若美科技的核心產品是一款散熱材料,早在10多年前就研發問世,卻遲遲無法商業化。但在AI的時代,散熱成為最熱門的議題,晶片的運算能力再強、資料中心的規模再大,沒有足夠的散熱都沒有用武之地。把視野縮小到手機、筆電等產品也一樣,如果要搭載更強的晶片,也需要有足夠的散熱能力。

「以前的電子產品功率不高,散熱需求不大。讓我們研發的材料,在低溫環境下無法充分發揮。」台灣若美科技技術長陳昌漢說,現在,一切都有了不一樣的轉機。

散熱防焊油墨:在電路板中實現散熱

手機、筆電就像一個迷你烤箱,晶片高速運轉時會產生大量的熱能。如果這些熱無法有效散發,甚至可能導致效能下降、電池壽命縮短,嚴重時還會損壞零件。

台灣若美科技把散熱的目標放在「印刷電路板」(PCB)──也就是一般電子產品的核心,就像是所有電子元件的家。

「電子零件的熱量不是往上散的。很多人以為熱氣像水蒸氣一樣會上升,但其實不是。它是透過零件的接腳,把熱量導到電路板裡面去,所以才會造成電路板過熱。」

品牌長林斯涵解釋,傳統的PCB散熱方法有2種:增加銅箔厚度或在電路板上「開窗」,增加銅箔厚度如同加寬散熱路徑,能更快地將熱量從發熱點傳導至邊緣,但缺點是成本高;開窗則是移除部分阻焊層(PCB上的絕緣層),增加散熱表面積,讓熱量直接散發出去,但缺點是佔用空間。

PCB_印刷電路板_印板_PWB
台灣若美科技的「散熱防焊油墨」直接在PCB的防焊層中導入散熱功能。 shutterstock

台灣若美科技的「散熱防焊油墨」則另闢蹊徑,直接在防焊層中導入散熱功能。防焊油墨是塗覆於PCB表面的絕緣保護層,防止焊接短路與銅線氧化腐蝕,並抵抗後續製程如測試、組裝的物理損傷。因此,團隊等於替電路板穿上「隱形散熱衣」,更進一步在油墨中加入了散熱功能。

但團隊的油墨,是如何做到既絕緣又能導熱?秘密武器就在於改成獨家研發的絕緣巴克球(注:球形的碳中空分子)。

「在材料科學上,要同時達到絕緣和高導熱非常困難。」陳昌漢說,過去就有人嘗試將傳統散熱材料石墨烯直接加到電路板上,「石墨烯導電性太好了會造成電路板短路,所以無法同時滿足絕緣和導熱這兩個條件。」

相較之下,這項材料中的球形結構,可以塞進微小空隙,讓熱量傳遞更順暢,並能將熱量均勻分散到各個方向。「真正的突破點在於,我們大幅提高散熱效果的同時,還能保持絕緣的特性,所以可以將材料混入油墨中。」陳昌漢進一步解釋,其特殊的分子設計,能快速抓住電子元件局部的熱量,消除局部熱點。

PCB版示意圖
台灣若美科技的散熱防焊油墨,則另闢蹊徑,直接在防焊層中導入散熱功能。 DALL·E生成

除了能夠兼具絕緣和高導熱的特性,有效解決傳統石墨烯在應用上的限制。台灣若美科技的散熱材料,更得以大幅降低傳統散熱方式的成本,且相較於以陶瓷基板、玻璃基板為解方的新興解決方案,更能夠避免脆弱性高、加工彈性低等問題,是更合乎成本的做法。

目前,台灣若美科技的客戶遍及AI、電子、半導體製造和汽車產業,合作對象包括聯想、威剛科技、台達電、德國馬牌等知名企業,甚至連日本東芝半導體也正與他們接洽測試中。

AI驅動的散熱模擬軟體:預見散熱問題,優化設計

除了創新的散熱材料,台灣若美科技的散熱模擬軟體也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而這項產品的發想,正是源自於他們自身的痛點。

「不只是別人,我們自己在驗證材料效果時,比如在某個體積、面積或設計下是否有效,都得找台大或清大的實驗室,花10幾萬才能拿到數據。因為散熱模擬軟體動輒上百萬元,中小型企業根本無法負擔。」

林斯涵說,為此,團隊決定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AI散熱模擬軟體,從2D生成3D模型,AI會學習電路板、銅管等不同散熱模組的堆疊方式並模擬熱流分析,接著客戶只要在3D模型中標註使用特定材料的區域,軟體就能預測該設計是否可能導致局部過熱,減少後續修改成本。

除了用軟體簡化生產的流程和成本,團隊更希望善用國內散熱人才的缺口。

「過去的問題是,模擬軟體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通常得學一兩年才能入門,更別提精通。台灣在散熱領域的人才,學成後常被跨國大廠挖走,像Meta、Google。所以台灣很多團隊在產品設計上不會考慮熱流,因為沒能力做。」陳昌漢說。

「實際應用端要的不是超精準的答案,小數點後一兩位對我們沒意義。我們看的是差3度、5度的效果。」陳昌漢如此強調,「我們不追求100%準確,而是讓設計過程透過3D建模和材料輸入,快速看到效果。」

現階段,軟體的開發主要由台灣若美科技贊助清大進行,未來的迭代更新也將由團隊負責,目前採用免費開源服務提供給現有客戶測試,後續如果需要更進一步的散熱設計服務,則會提供收費的諮詢和設計。

從被拒絕到被需要:若美科技的浴火重生

即便現在與多間大廠合作,但其實產品的核心材料早在2008年就已開發出來,在2022年才創立公司。一路走來,他們面臨許多挑戰,當時並未立刻獲得成功的原因,是由於團隊面臨一大困境——如何將實驗室的技術成功轉化為市場需要的產品?

早期,陳昌漢團隊研發出這個材料,最初只是想賣材料,但10幾年下來一直賣不出去。原因有兩個:第一,他們沒有實際的商業應用;第二,雖然材料聽起來不錯,但很多人不願意花錢去做測試驗證。

台灣若美科技
台灣若美科技團隊:左起為技術長陳昌漢、品牌長林斯涵與業務經理張浡昶。 侯俊偉攝

「我覺得這材料有點生不逢時。最大的問題是,當時的電子產品功率不高,散熱需求不大。」陳昌漢苦笑說,由於是科學研究背景出身,不太會去想該如何做成產品,「我會比較單純地想:我賣材料給你,你自己用,但進入市場時,實際情況跟我們想的差很多。」

後來,陳昌漢跟台灣若美科技的執行長李厚毓展開合作,並一同在2022年成立了公司,開始進行一系列市場POC(概念驗證)。包含林斯涵在內,團隊加入了有PCB產業的經驗夥伴,了解產業其實有很多可能性和空間,因而決定從根本發熱處解決問題。

從以材料產品銷售和技術授權為主,將散熱材料整合到客戶現有的產品和製程中,再到AI散熱模擬軟體,團隊一步步幫助客戶預測散熱效果,逐步建立市場口碑。目前,台灣若美科技已取得多項專利,並預計啟動天使輪募資,並主要用實驗室的建設。

未來,他們將持續投入研發,並著重於半導體晶圓封裝的散熱材料,期望以更創新的散熱解決方案,協助電子產業迎戰高功率時代的挑戰。

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1. 散熱新材料的優勢?我們發明的全新散熱材料,屬於熱輻射材料,可以幫助3D散熱,是種新的選擇。
2. 散熱新材料與石墨烯材料的差異?A:石墨烯屬於導電的熱傳導材料,我們則是絕緣的熱輻射材料。
3. 現有合作客戶?A:目前已與威剛科技、台達電、德國馬牌、立承系統科技合作,超過60家客戶正在測試中。
4. 2024年營收狀況與未來計畫?A:經過團隊努力,2024年公司營收達3,800萬。目前,正逐步上軌道,未來將透過天使輪募資建置品管實驗室、研發散熱模擬AI生成系統。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高速成長帶來的資金短缺及人力短缺。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不要放過任何炫耀你自己的機會,只要是對的事要堅持到成功。雖然團隊經過無數次被客戶及同行挑戰的過程,但測試數據證明了我們的優勢,曾經,我們也經歷過自我懷疑、失去信心,但有壞消息就有好消息,在不斷反覆的過程中我們也找到了答案,是黃金總是會發光。只要堅持走對的道路,即便路途坎坷,但始終會走到目的地。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第一自我認可:團隊從測試過程找到自信。
第二客戶認可:客戶的訂單就是最好成績單。
第三策略奏效:全新的商業模式,讓我們獲得市場的回饋。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台灣若美科技
成立時間:2022年
產品名稱:散熱高分子材料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