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你準備好出海了嗎?掌握「需求外溢法」,讓產品自然走向國際

蕭新晟
蕭新晟 2025-03-24
你準備好出海了嗎?掌握「需求外溢法」,讓產品自然走向國際
圖片來源/TIDF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要了解為什麼新創會被要求出海,還是得回到「新創成長曲線」的本質 —— Early Adopter Curve。

Early Adopter Curve.jpg
蕭新晟臉書

台式口味軟體新創之一卡皮箱出海篇

台灣市場不大,但絕不能算小:Ubereats 2023年帶來交易額超過新台幣800億元,為餐飲業帶來超過170億元的額外收入。Line Pay一年交易量也輕鬆超過5000億元。如果這些是一間新創公司的數字,早就已經在台快樂上市了,但為什麼講到新創,大家聽到的都是「台灣市場小,不能困在台灣趕快出海」呢?

說穿了,應該是台灣的early adopter早期採用者市場小。也就是一個在台灣成長中的新創公司,相對歐美的同期生來說,會比較早碰到 「早期採用者用完了」的瓶頸。接下來面對的選擇就只能是:

  1. 出海繼續吸收早期使用者
  2. 往上跟較成熟中大型公司競爭中後期使用者

有些人認為出海的選項是比較可行的方案,但我不這麼認為。首先,出海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到一個新市場幾乎等於重新創業,不只是把產品加上新語言就可以平行移植這麽簡單。如果對當地文化沒有深切認知,To C產品會不知道怎麼做行銷,To B產品會很難開發在地企業。

再加上前篇提到的「台灣沒有國際熱錢」,因此幾乎不用期望會有人在我們還不知道怎麼出海時投資一筆錢來推波助瀾。出海成本高,本國營運又正在燒,因此我不會建議早期新創貿然出海。

所以台灣新創應該怎麼出海? 我個人認為,與其等著被投資人「帶出海」,不如走第二條路,好好在國內市場競爭成長茁壯後,順著customer demand自然客戶需求外溢出海。

台灣是個越來越國際化的市場,現在的我們不需要一卡皮箱走世界。只要產品好,有競爭力,自然越來越多人要用,其中有兩批人可以帶來外溢效應:「在海外的台灣人」跟「在台灣的外國人」。

尤其是在海外的台灣人,在服務他們的同時,可以順勢發覺海外痛點需求跟自己產品還不契合的地方,藉由一次一次滿足這些需求,自然得達到無痛進軍海外市場的部署。

而在台灣的外國人,如果對產品很滿意,回頭看看自己國家沒有類似產品,有可能來談代理合作,或者介紹給自己本國的人脈,加速推動出海規劃。

(當然,很多出海的軟體技術架構部署,必須要在早期就先完成。這個議題大家有興趣我們會在技術社團跟同業切磋分享。)

比起去海外追尋早期用戶,最後在海外壯大甚至海外市場變成「主市場」,使用「海外客戶需求外溢法」來出海,我認為才是「輸出台灣軟實力」的做法 —— 讓台灣厲害的解決方案出海解決海外用戶的痛點。

說得比做得容易,但實務上為什麼這麼困難?

因為台灣的投資環境有一個中空狀態,也就是圖示中的黃色區域 —— 早期使用者用完後的「死亡之谷」:台灣不缺早期投資人,天使投資近年越來越活躍,也不缺晚期投資人,越靠近IPO各家金控也非常敢投。 但「死亡之谷」裡面堆滿了有早期營收表現,卻還不到主流市場門檻的新創屍體,裡面很多可能本來就體質不好、商模不對,但也可能有很多遺珠之憾,再多一點支援就可以突破障礙的優秀團隊。

台灣有各種新創之島的必要元素,期待未來所有新創都能在各階段取得成長的養分,一路過關斬將成功飛天。讓我們台灣人不會手機打開滿滿都是外國App,讓我們台灣團隊不會掉入死亡之谷不得已轉入地下經濟,也讓我們青年技術人才不用在出國及博奕中做選擇!

本文授權轉載自蕭新晟臉書,作者:蕭新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蕭新晟 蕭新晟

蕭新晟,大家都叫他「蕭A」,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系,並進入紐約石溪大學攻讀物理博士班,在美國新創圈歷練多年後,因對台灣歷史的熱情,2016年發起「國家寶藏」計畫,跑遍美國國家檔案館等地,尋找塵封的台灣歷史文獻,獲得 g0v 獎助金支持。

2020年,他創立 「應援科技」,開創台灣首家公眾科技新創,專注於協助非營利組織解決募資與支持者經營的挑戰,推動 「應援經濟」 模式,至今已服務多元類型的客戶,期待科技讓每一份應援發揮更大影響力!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