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開始比較大量的接觸各種大大小小的團隊,這樣做的好處是,同一段時間內,我得到的資料量大非常多,不僅可以在各種團隊情境之間交互參考,也可以建立不同團隊的時間線,對比不同團隊的發展。
不得不管團隊
“The Best Management Is No Management"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但是這種情況只存在完美的世界中。
看過這麼多團隊以後,我認為團隊是需要管的,但是不是坊間看到的那些執行力、統率力、風潮式管理、高低八度管理,或是365度標準差那些東西。那些是拿來賣書賣課用的。
撇除政治等原因以外,團隊的目的是完成某些事情,但是當你把一群不同能力,不同專業,不同性格的人放在一起,什麼都不做,就期待他們穩穩當當地去完成某些事情,這是個非常不切實際的假設。
各個成員都是帶著前世的記憶與個性來的,你既然是負責帶團隊完成目標的管理者,你就是團隊的最下游,負責整合團隊的成績,你當然需要調整上游的每個樞紐,以控管自己的產出。
談到管理,會聯想到各種方法論,但團隊的肌肉記憶則提供了一個更自然的解決方式,可以避免那些互相傷害的微管理(Micromanagement)。
肌肉記憶的前後
還好身處科技產業,不在工廠生產線上或是軍隊中,對團隊的調整,我不需要灌輸一整套的系統,要隊友重新做人,只需要作到下列三點就好:
找對人
對的人就對了,不然一直都會感覺卡卡的。以我的經驗來說,就算用盡力氣面試,大概也就1/3–1/2的機率,你會找到一開始就會很契合的隊友。仰賴團隊的肌肉記憶,確保隊友融入團隊的運作
隊友上工以後,你還要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才會有辦法清楚地認知到該隊友需不需要調整。在那之前,團隊的肌肉記憶會引導著新隊友的工作進程。團隊在有知覺與無知覺的狀況下,很自然而然就會塑造出自己的肌肉記憶。
幾萬年的演化以來,人類都是抱團取暖,以求生存,因此人從眾的能力與速度真的非常驚人,新人在團隊中,很快就會藉由這些肌肉記憶,找到自己的舒服的位置待下來,跟著大部隊前進。調整團隊作業,再不行,調整隊友
如果感覺還是卡卡的,接下來就得不斷地小碎步調整跟該員工相關的團隊作業,試錯(trail and error),一直試錯,直到卡卡的感覺消失為止。這種試錯的過程,在遠端環境其實很難達成,也難怪很多公司在後疫情時代,會要求員工回公司上班。
也有可能,跟該隊員的合作模式,再怎麼樣都沒有辦法改善,一段時間的小碎步調整的徒勞後,就要考慮更大幅度的調整,有可能調整工作崗位,有可能是優退選項⋯⋯不過這是另一篇文章要聊的話題了。
我們先聊回團隊的肌肉記憶。
練出肌肉記憶
很多管理相關的文章或是書籍,很喜歡聊團隊的「文化」。但是我認為「肌肉記憶」是更可以了解的詞彙,畢竟文化虛無飄渺,但是肌肉記憶是實實在在可以感受到,並透過練習達成的。
「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指的是反覆練習某種動作或技能,最終能讓身體自動完成該動作,而不需過多的意識控制。這種記憶並不是真的儲存在「肌肉」裡,而是通過反覆練習在大腦中形成了強烈的神經連結,讓這些動作變得像是「第二天性」。
肌肉記憶的核心原理是神經可塑性,這是指大腦根據經驗進行結構和功能上的改變。當你持續練習某個動作時,大腦中的神經通路會加強,甚至可能會形成新的神經連結,讓這些動作變得更加流暢和自然。例如,彈鋼琴、打籃球、騎自行車,甚至打字,這些都依賴肌肉記憶。隨著練習,你不再需要專注於每個細節,而是能夠流暢地進行這些動作。
這種記憶在運動和音樂領域特別有用,因為這些領域需要迅速、精確的動作反應。隨著肌肉記憶的增強,動作不但能夠更精準,還能夠在長時間的間隔之後保持穩定,即便多年不碰,通常也能在短時間內恢復。
團隊的文化,就是團隊的肌肉記憶,是團隊自然運營下,或是遇到突發狀況時會自動呈現出來的狀態。
有意識地經營團隊第二天性
既然肌肉記憶是團隊的第二天性,管理者就需要有意識地加以經營和引導,以讓團隊在面臨挑戰時發揮出一致且高效的反應。引導第二天性的方式有以下兩個:
1. 把Guideline列出,依照Guideline調整
Testament is better than Messiah,聖經比救世主還重要,看過救世主的很少,但是很多人都多多少少地讀過聖經。
確實地培養團隊的「肌肉記憶」,需要建立一套清晰的步驟。首先,將希望團隊習慣成自然的流程、標準或行為具體寫成一份Guideline,並確保內容簡單明確、易於理解。接著,這份指南要進行 完整的溝通,確保每位團隊成員都清楚其目的和細節。
舉例來說,在軟體工程的團隊合作中,建立團隊「肌肉記憶」的第一布就是將整個開發流程明確化、系統化,寫成Guideline。文件很長就沒人看,我自己喜歡短短的 checklist ,就下列幾點:
清晰的產品目標:首先確立產品的最終目標和需求,讓每位團隊成員清楚產品帶來的核心價值。這樣能確保在整個開發過程中,每個人都清楚功能的實際商業影響,如果有任何爭端,也可以依照這個價值排解。
簡單的規格(spec)定義:在規劃階段編寫簡單、明確的技術規格文件(spec),有助於減少後續開發中的誤解與偏差。這裡應該力求簡單,在討論時有需要再深入,不需要過於深入,不然更動的成本非常高。
上下游的溝通與討論:在正式開發前,組織團隊中上下游(如前端、後端、測試)的工程師進行詳細的需求和規格討論。這樣確保每個人都充分理解如何配合彼此工作,並及早發現任何潛在問題。
實做、Review、測試:在實際開發中,每位工程師依照定義好的spec工作,並定期的review和技術交流,如果有疑慮,任何隊員都可以叫停整個上下遊,進行討論或是rework,這裡請參考豐田的andon cord。完成後,再經過全面測試,確保功能符合預期。
清晰的價值鏈定義:將這整條價值鏈簡潔清晰地定義出來,從需求、設計、開發到測試和上線,每一環節的目標和標準都應具體化。這樣不僅能減少誤解,也能提升團隊間的默契和協作效率。
2. 不斷實做,練成肌肉記憶
讓團隊反覆實做,以養成這些流程成為自然反應。若團隊的行動或習慣開始偏離既定方向,可以立刻依據Guideline展開討論、檢視落差,並及時調整Guideline或是調整實做程序。透過這些步驟,團隊的「肌肉記憶」會逐步建立,確定和強化,增進工作的一致性和效率。
如果平常不練習,不執行這些你所提倡的價值,團隊遇到事情時,表現出來的絕對不會是你想要的樣子,是它自己有機生長形成的東西,屆時你一點都沒有辦法控制。
在培養團隊的肌肉記憶上,真誠是一切的基礎。無論Guideline多麼完美無缺,如果缺乏真實的價值與行動支撐,它無法形成穩定的團隊習慣。只有讓每個細節都經年累月地成為肌肉記憶,團隊才會在挑戰面前展現一致且高效的應對,這種『第二天性』成為長期的優勢。
本文授權轉載自《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作者:Winston Tan,原文標題:訓練團隊的肌肉記憶

『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Winston ,目前為 Middle-earth Enterprises(中土企業)CTO,中土企業是魔戒 IP 的擁有者,因次 Winston 最近大多跟團隊一起作 Gaming 相關的品牌,社群,與技術。
2016 年時, Winston 在矽谷共同創辦了 Deep Sentinel ,是很早把 Deep Learning AI 作在商用 ARM based SoC 的公司。2020 年離開公司後,又共同創辦了 Aionic Labs ,是遊戲品牌的社群軟體,於 2022 年被瑞典 Embracer Group 併購,並於 2024 年初,出任集團旗下中土企業的 C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