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台灣,遇到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的朋友,往往會聽到完全不同方向的抱怨:
製造業白手起家的前輩往往會抱怨下一代不願意接班,人才難尋,做了一輩子的公司其實在國際市場非常有競爭力,可是年紀一大把了其實希望可以做好傳承,希望有人可以接手但是又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遇到新創圈的朋友滿懷奇想的想要開始自己的事業,可是開了公司跳下去之後才發現,要從零基礎開始一個生意、要讓營收快速增長、要打世界盃有國際產業競爭力,往往需要先在產業界裡面深入的了解,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創投圈的朋友則會抱怨台灣不是矽谷,就算內心也是滿懷理想,想要成為支持台灣新創的背後的支持團體,但是最後面對的還是台灣資本市場,要看營收、要看毛利、不要有累虧,「損益兩平」像殭屍片裡貼在頭上的符咒⋯⋯。
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投資企業的形式,是可以同時解決上述接班、創業、資本三方面的問題?
說不定搜索基金(Search Fund)真的是一種解法!
搜索基金緣起與模式
搜索基金最早是於1984年,由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教授H. Irving Grousbeck提出(他另外一個身分也很有趣,是NBA波士頓塞爾提克隊的共同擁有者)。他觀察到有許多的年輕MBA畢業生,不一定想要進入大企業任職,反而對創業有興趣,但是一方面缺乏產業經驗、一方面缺乏資本,因此他想出搜索基金的模式,讓年輕創業者透過募資來搜索有基礎並有意願出售的企業,成功收購之後,年輕創業者入主經營,由有經驗的企業家協助,擴充規模與增加企業價值,然後出場。
搜索基金通常的模式(因為每個個案不同會有一些變體)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募集啟動資本
通常為期2—6個月。
搜索者(Searcher):大多數搜索者擁有MBA學位,平均年齡落在32歲,需要成立一間有限責任公司(LLC),透過這家公司募集兩個階段的資金:
- 搜索資本(Search Capital),用來支付搜索者在過程當中的薪水和行政費用;
- 收購資本(Acquisition Capital),用於搜索到的併購企業(找到搜索目標公司才會投錢)
搜索者需要準備一份投資備忘錄(Offering Memorandum,或者稱作私募備忘錄PPM),向投資人說明預計搜索的目標、時間、方式等等,常見會投資搜索基金的投資人包含:親友、搜索基金社群(包括有做過、有投過搜索基金的個人/家族辦公室/機構投資人)、中小企業主或高階經理人、相關領域的商業合作夥伴。
投資人可以取得的回報則包含:
- 找到搜索目標公司後優先參與收購的權利(不是義務)
- 將所投的啟動資金股權,增資轉換收購公司的股權(常見是150%)
投資人常常是有經驗的搜索者或者是有目標產業經驗,會成為搜索者的業師群。
第二階段:搜索並收購企業
通常為期12—24個月。優先考慮的目標公司特色則有:
1. 營運健康、穩定盈利的企業
2. 不受快速技術變動影響的產業
3. 在一個利基市場定位清楚穩定
4. 擁有穩定市場地位與正現金流的公司
其餘的流程就和一般企業收購一樣,鑑價計算公司估值、談判、和投資人溝通收購型態與資金,設定收購後的營業目標。而第二階段的投資人除了啟動資本就投入的投資人以外,如果有需要,也歡迎創投或一般投資人加入。
第三階段:經營與創造企業價值
通常為期5—7年,依照產業特性,也有可能長達10年。基本上最前面6-18個月,搜索者不會改變公司原有形態太多,主要花時間熟悉業務,而搜索者在接手公司後常用的成長策略則有:
- 營收成長:透過擴大市場佔有率、開發新產品或服務、找新客戶群、拓展通路、強化品牌來提高公司營收。
- 提升效率:透過流程優化、成本控制、自動化系統導入等方式,提高公司的營運效率與獲利能力。
- 適時槓桿:適當使用金融槓桿(如銀行貸款或其他債務工具)來提高資本使用的效率,擴大經營。
- 併購加值:透過併購上下游供應鏈或同業,來增加市占率或增加公司競爭力。
第四階段:出場
搜索基金通常是長期經營、超過5年,但投資人與搜索者會在過程當中持續評估退場機會;就和一般創投基金退場類似,出場機制包括:出售企業、IPO上市、股權轉讓或公司回購和發放股息。
支持投資人和搜索者在這41年來不斷加入的原因,當然是高額的財務回報:67%完成收購,而33%未完成收購。在成功完成收購的基金中,75%獲利,25%產生虧損。
整體來看,總共有一半的搜索基金獲利,這些獲利表現如下:
- 31%的基金獲得1-2倍ROI,其中82%仍在營運,18%已退出,平均持有3.1-5.5年。
- 35%的基金獲得2-5倍ROI,其中46%仍在營運,54%已退出,持有4.6-5.5年。
- 25%的基金獲得5-10倍ROI,其中34%仍在營運,66%已退出,持有4.8-5.6年。
- 9%的基金獲得10倍以上ROI,其中15%仍在營運,85%已退出,持有8.7-10.9年。
搜索基金相較於傳統創投的投資報酬率比較
搜索基金與傳統創投在投資報酬率(ROI)方面有明顯的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幾個角度比較:
平均投資報酬率
根據史丹佛商學院(Stanford GSB)的研究,搜索基金的中位數投資報酬率(ROI)大約在2-5倍(200-500%)之間,而成功案例甚至能達到10倍以上(1000%+)。而傳統創投基金的回報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超高成長的投資案上,根據 PitchBook 等機構數據,平均VC基金層級的回報多落在2-3倍(200-300%),但大部分的 VC 投資標的實際ROI低於1倍(虧損),少數成功投資可能帶來10-100倍回報。
成功率與失敗率
搜索基金通常投資於已經有穩定現金流的中小企業,因此失敗率較創投低。根據統計,約75%的搜索基金投資案獲利,而25%虧損。而創投則高度依賴高風險高報酬的模式,根據CB Insights研究,約65-75%的新創公司無法成功退出,僅約10-15%帶來高額回報,風險相對較高。
投資與退出時間
搜索基金的平均持有時間約為5-7年,但高回報案例(10倍以上)通常持有8-10年以上。創投的持有期較長,平均為7-10年,但IPO或大規模併購可能進一步延長退出時間。
總而言之,搜索基金和創投在風險承擔與回報的模式不同:搜索基金的投資回報較為穩定,偏向中等回報(2-5倍)但高成功率,而VC則是高風險高回報,極少數投資案帶來10倍以上回報,但大多數失敗。
因此兩種投資企業的模式,適合不同類型的投資人:搜索基金適合尋求穩健回報的投資人,如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與個人投資者;創投則適合風險承受度較高、尋求極高回報(10倍以上)的機構投資人,或者家族辦公室要依照風險承受度,對兩者有不同的投資配置。
搜索基金協助台灣中小企業「興業」
台灣經濟奇蹟是由戰後嬰兒潮世代建立,許多企業主因為年事已高(嬰兒潮世代於我執筆的當下介於60-80歲),過去二十年企業二代「有意願」並「有能力」接班的早就已經安排接班,但是仍然存在為數不少的接班失敗案例,導致企業經營出現斷層危機。搜尋基金模式或許可以成為一個解決方案。這些年輕搜索者通常具備企管或相關背景,並且正值青壯年,野心勃勃地渴望成為企業的領導者,而這剛好可以彌補台灣中小企業主找不到接班人的缺口。
對台灣的青年創業者而言,搜尋基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較於從零開始創業,透過搜尋基金收購現有的企業,可以讓搜索者更快成為企業主。他們可以利用既有的企業基礎,結合自身的創新思維,帶領企業成長。而且,這些創業者通常會獲得投資人和原有企業主的指導,這對於缺乏經營經驗的青年創業者來說,是相當寶貴的資源。
最後,搜尋基金對台灣的資本市場而言,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投資標的。整體而言,回報率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同時相較於投資創投基金,搜索基金的失敗率較低。雖然過去的搜尋基金大多在北美和歐洲發展,但現在也逐漸擴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和拉丁美洲,台灣在2024年底也出現了第一檔搜索基金。
台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若能引入搜尋基金的模式,相信可以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當然,這個模式在台灣仍處於起步階段,還有許多需要學習和發展的地方,但其潛力是值得期待的。
參考資料:
SearchFund.org (搜尋基金的知識與社群平台) 、 Searchfunder (大型搜索基金網路社群) 、Search Fund Accelerator (全球第一個搜索基金加速器) 、2020 Search Fund Study: Selected Observations, By Peter Kelly, Sara Heston,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2020 (搜尋基金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

Addin Venture富旌創投 合夥人,數位時代矽谷駐點創業家,台美商務拓展與募資併購顧問,致力將台灣軟體和IOT產業推進國際市場,成功協助數家上市公司或成熟期新創獲得生意、募資或併購,在台灣、美國、中國都有工作或創業經驗,現居舊金山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