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只求快,也可能死得早!3大檢核點教你如何掌握創業節奏

只求快,也可能死得早!3大檢核點教你如何掌握創業節奏
Pixabay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創業圈好像人人都在瘋「速度」,走到哪都聽到「要搶市場」、「快速迭代」、「敏捷開發」這些話,彷彿誰跑得快,誰就能成功,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創業速度迷思:當快變成一種負擔

在新創圈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普遍的迷思:誰先進入市場,誰就能搶得先機。這導致許多創業者在還沒有完整理解市場需求之前,就急著推出產品。表面上看起來很快,實際上卻在浪費寶貴的資源和時間。

2019年的WeWork案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這家共享辦公空間公司在創立後快速擴張,在全球各大城市租下大量辦公大樓,以破紀錄的速度成為全球最大的辦公空間供應商之一。

表面上來看,他們走在市場最前端,是當時最炙手可熱的獨角獸企業之一。但他們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忽略了幾個根本問題:過度依賴租賃模式帶來的財務風險、市場景氣循環對共享辦公需求的影響,以及企業快速擴張時的治理問題。結果在IPO失敗後,市值從470億美元(約新台幣1.54兆元)暴跌至不到100億(約新台幣3,270億元),成為新創圈引以為戒的案例之一。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盲目追求速度而忽略基本面,最終仍舊會失敗。

為什麼「太快」反而會「很慢」?

1. 方向錯誤的速度只是假象

就像開車一樣,方向盤打錯的時候,油門踩得再用力也只是在原地繞圈,甚至於會發生車禍。許多創業團隊在沒有找到正確方向之前,一直在加速衝刺,結果就像跑錯賽道的選手,跑得越快,離終點反而越遠。真正的進展不在於行動有多快,而在於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快速前進。

V+觀點.jpg
VENTURE+

2. 倉促決策累積的組織包袱

為了追求速度,許多團隊習慣用臨時性的解決方案來應付眼前的問題。這些權宜之計看似省時,卻會變成公司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就像是蓋房子時偷工減料,表面上很快就完工了,但後續的維修和加蓋都會變得異常困難。當這些包袱越積越多,團隊的行動力反而會越來越慢。

追求可產生效益的速度才是真的快

什麼是有效益的速度?在短時間內完成一件事,同時確保結果能達到預期目標,並產生實際價值。這種「快」不只是追求速度,更要注重結果的品質和影響力。

要如何拿捏速度的快慢,創業者或許可以透過三個面向來判斷:

  1. 影響範圍,如果決策會影響到產品核心、商業模式、組織結構等關鍵領域,寧可放慢腳步,確保方向正確
  2. 可逆程度,如果決策很難回頭,比如大規模招募、硬體投資、商業承諾等,就該謹慎評估,不要為了求快而倉促行動
  3. 機會成本,評估「慢」下來的代價,如果市場機會稍縱即逝,或者競爭對手正在快速行動,適度提速也是必要的。

「世界越快,心就慢」,市場上永遠不缺趕潮流、搶速度的玩家,但真正能夠走得長遠的,往往是那些懂得控制節奏的創業者,他們了解有效益的快並少走歪路,這不僅能幫助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更是實現持續成長與獲利的關鍵之一。

本文授權轉載自《VENTURE+》,原文標題:【V+觀點】天下創業唯快不破? 為什麼有時候越快反而越慢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VENTURE+》 《VENTURE+》

VENTURE+ 專注於投資亞洲地區新創及高成長型事業。 除了帶給創業家必要資金與新創資源整合外,更重要能帶來「真正價值」,以改變新創企業成長軌跡與速度。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