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AI授權」新商模崛起!這些新創用哪些技術讓AI企業買單?還有哪些挑戰?

《未來商務》Jaime Chen 2025-02-11
「AI授權」新商模崛起!這些新創用哪些技術讓AI企業買單?還有哪些挑戰?
unsplash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生成式AI工具的近用性愈來愈高,對於AI訓練過程中的侵權疑慮也愈加受到關注。目前,出版商主要有2個選擇,一來是以版權為由,向AI公司要求賠償;二是簽訂內容授權合約,不少新創因此應運而生,彌補出版商損失的收益。

(延伸閱讀:Shutterstock一年靠AI進帳上億美元!素材平台、社群論壇搶吃「授權」新紅利

AI訓練版權爭議延燒,媒體選擇各異

AI公司過去在訓練AI時,可能會爬取未明確授權的內容,例如部落格、新聞文章、社群媒體貼文等,引發了許多版權爭議,但也因此催生許多新創公司:TollBit號稱可對每次AI公司爬取出版商內容行為收費;ProrataAI則開發了一種技術,可計算AI生成內容中,包含該出版商的內容比例,並藉此要求對方提供補償;ScalePost則創建了授權內容資料庫,AI公司可付費獲取使用權。

而面對爭議,包括OpenAI、Anthropic和Perplexity等AI巨頭在內,皆開始注重內容爬取時的「版權保護」意識。例如,OpenAI已向《People》雜誌發行商Dotdash Meredith支付了每年至少1,600萬美元(約新台幣5.24億)的內容授權費。路透社母公司Thomson Reuters在去年11月的財報中顯示,與AI公司達成的授權協議累計收入已達3,300萬美元(約新台幣10.8億)。

《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WSJ)等媒體,則選擇提起訴訟來對抗AI公司,不過也有媒體公司選擇主動與AI企業合作,而非訴諸法律。《時代雜誌》技術長Burhan Hamid表示:「像我們這樣的出版商,正面臨困境。我們一直在尋找機會,讓自己的內容獲得應有的價值。」隸屬赫斯特集團的《時代雜誌》旗下400家媒體,均使用了TollBit的平台。

向AI企業收費,技術、想法皆已到位

不只媒體,AI公司也有為內容付費的意願。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與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皆曾強調以新形式為創作者提供報酬的必要性。Altman在去年12月由《紐約時報》舉辦的DealBook峰會上提到,微支付是其中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Pichai則指出:「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市場,專門針對為AI模型創建內容並獲取報酬的創作者。」

隨著新創在AI產業的發展,讓媒體獲利的技術也逐漸到位。AI企業現可以透過TollBit平台,存取出版商的內容資料庫,並能排除那些出版商無權使用或不希望授權的內容。此外,TollBit還向媒體公司提供自家網站被爬蟲抓取程度的相關數據,並設置「爬蟲付費牆」功能,當爬蟲自動存取網站時,會將它引導至另一頁面並發出未授權警告。TollBit的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Toshit Panigrahi說他們的目標是:「我們需要讓機器之間的互動更加流暢,且無需人為介入。」

儘管目前真正對版權有意識的人較少,但TollBit已成功從包括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在內的投資者處募得約3,000萬美元(約新台幣9.83億)。同時,ProRata也在去年11月完成了2,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美國《廣告周刊》策略與營運負責人Mike Baimon表示,TollBit的平台能使AI企業在不用與上百家出版商逐一洽談的情況下,更方便地使用內容,「對媒體來說,我們的目標是讓合作夥伴盡可能方便獲取我們的內容,並在公平且雙方同意的前提下提供補償。」

內容在生成式AI變現,仍有不少難題

讓AI對內容付費的構想約好,卻也碰上不少難題,由於內容價值難以量化,定價模型的設計非常困難。擁有《Fast Company》與《Inc》等媒體的出版商Mansueto Ventures副總裁Patrick Hainault即表示:「文章包含獨創性、即時性,皆應被納入價格設定的考量。」他進一步指出,「即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要收多少錢』仍是項艱鉅的挑戰。在這個商模尚未被建構的領域,勢必需要經歷多次的試驗與調整。」

AI的生成不一定只參考一個來源,如何分配收益也是問題。ProRata創辦人兼執行長Bill Gross表示,他們已為AI搜尋引擎找到了關鍵解方。ProRata開發了一套系統,可計算AI所生成的回應中,有多少比例源自特定內容,並根據「歸屬比例」分配收益。Gross解釋自家系統的運作模式:「例如某公司文章占這次AI回應內容的33%,它們就有權獲得33%的收益分配。」

此外,ProRata最近推出了一款名為「Gist.ai」的專屬搜尋引擎,該引擎僅使用包括《富比士》、《大西洋月刊》及《金融時報》等400家媒體合作夥伴所授權的內容。Gist.ai雖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其目標是在月底向每位出版商提供1份報告,顯示其內容在AI聊天機器人回應中出現的次數,以及相應的收益分配。

新創ScalePost AI則將出版商的影片與聲音內容提供給AI企業使用。他們與AI企業達成收益化協議,並向各媒體集團提供平台,讓其能監控各個URL層級的爬蟲流量。執行長Ahmed Malik表示:「我們幫助出版商了解每個連結層級發生了什麼,確保所有流量都能被追蹤。」

ScalePost AI還另開發了一個「爬蟲模組」系統,能識別並分類約800種不同的AI爬蟲。Malik解釋:「這是一個記錄所有網頁存取的系統,為出版商帶來極高的透明度。透過追蹤功能,就能選擇封鎖未授權的訪問。」

當AI技術日益成熟,媒體與生成式AI公司之間的合作與對抗也在不斷演進。無論是透過授權合作、技術創新,還是法律行動,各方都在尋求一個平衡點,讓內容創作者的價值被充分實現。同時,新創公司與技術解決方案的出現,為媒體內容的收益化開啟更多可能性。隨著技術、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如何在保障創作者權益的同時,促進AI技術的負責任應用,將成為生成式AI發展的關鍵課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未來商務》,作者:Jaime Chen,原文標題:讓 AI 為內容買單!「數位收費站」商模崛起,有哪些授權機制?如何收費?

TAGS: # AI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