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國發會繼2024年9月在日本東京設立第一個海外新創基地之後,在2025年1月份於矽谷南灣的Palo Alto開設了Startup Island Taiwan Silicon Vally Hub。身為當初參與Startup Island TAIWAN台灣國家新創品牌的成員,在矽谷也曾經是國發會駐點創業者身分的我,很榮幸受邀到場參與開幕儀式與交流活動。
開幕儀式中,國發會劉鏡清主委發表了矽谷台灣新創基地的目標,包括促進跨境合作、協助對接美國企業、創投等資源與促成台美在深科技(deep tech)的合作,1年內至少將連結超過1,000位社群夥伴,至少協助100家新創對接矽谷當地企業、創投等資源,期望協助台灣新創在矽谷募資並融入當地新創生態系。
此外,本次開幕式另一個重點,是與Berkeley SkyDeck加速器簽訂合作備忘錄。由該基地執行長Dennis Liu與SkyDeck總經理Sibyl Chen代表簽署。為什麼台灣新創基地第一個簽約的不是其他知名加速器,而是Berkeley SkyDeck?
先說說 我自己跟SkyDeck的緣分,以及對這個加速器跟校園五年來的觀察 。
其實,5年前來到矽谷,我原本想申請史丹佛BTB訪問學者計畫,但卻在命運的巧妙安排下,我跟一位從UC Berkeley訪問計畫BTB回台的學員,也是北醫加速器的執行長,在國家生技園區合作了第一屆國際生醫加速器,他告訴我在Berkeley看到的生態系蓬勃景象,以及SkyDeck就在訪問學員辦公室同一棟大樓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對UC Berkeley停留在學術超強但商業普普印象的我做了一些研究,才發現因為舊金山崛起帶動了柏克萊(我在美國四大城市生態系中有詳述)。以我的加速器合夥人背景,當時在台灣經營BioHub Taiwan,加上對於UCSF & Berkeley MTM學程(轉譯醫學碩士)的高度興趣,很幸運地獲得MTM主任的青睞,在2019年底落地柏克萊,成為UC Berkeley生醫工程系的訪問學者。
最有趣的是,我在柏克萊當地第一個朋友,是我在找房時遇到的一位房東,雖然條件不符而沒有租成,但身為華人的他問我來柏克萊要做甚麼、在台灣又做過哪些事情。在SkyDeck轉型為加速器就開始擔任Advisor的Ben,聽完我的回答後,立馬推薦我到SkyDeck擔任創業導師,我也就在2020年一月,馬上多了另一個身分。
算是 意外來到柏克萊的我們一家人,沒想到兩個月後遭遇到更意外的新冠疫情 。我在柏克萊原本計畫的許多訪問交流,都因為疫情而中斷,課程改為線上、許多醫院跟實驗室停止接待外賓甚至關閉,我只好延長訪問計畫,並尋求留在美國的可能性。後來才有我加入互貴興業並創立了Taiwan Global Angels的故事。
疫情中沒有中斷的反而是Berkeley SkyDeck加速器。雖然有兩期加速器學員被迫改為線上參與課程與展示,但根據我對所有知名加速器的觀察, SkyDeck是疫情後最快恢復實體活動,並且持續成長的加速器 。在過去5年,每一屆錄取20家的加速器,報名家數從1千家成長到目前將近3千家,錄取率已經低於百分之一。
而在2022年,從創業導師被升級為顧問群的我,也參與了八屆(一年兩屆)的團隊徵選流程,加速器計畫當中的導師配對與顧問輔導,還有展示日活動與之後的募資協助。如同所有加速器,SkyDeck要經營的自然是創業者社群,但由於多數創業者是技術背景或第一次創業,相較於四大加速器都在2005-2009之間成立,2017才轉型為加速器的SkyDeck,一開始對連續創業者的吸引力比較弱,反而是顧問群的質與量都不錯,幾乎都是企業高管跟機構投資人。
而隨著舊金山生態系與柏克萊校友的創業成果在過去10年不斷成長,除了UC Berkeley在去年首度超過Stanford,成為全球創業校友最多的大學,且除了SkyDeck之外,許多學院如商學院、工學院、化學學院也都有1個以上的基金或天使俱樂部成立, 整個校園生態系已經超過10個創投基金 ,再加上校園裡幾乎每1、2年就有一棟由校友捐贈的新建築落成,去年7月上任的校長更是商學院院長出身,再再都表現了 柏克萊已經從傳統的頂尖學術大學,轉型為兼顧技術與商業的創新型大學 。
再放長遠來看,UC Berkeley已經 拿下NASA在矽谷的舊基地,成立Berkeley Space Center,目前 預計2027啟用。另外,舊金山市也積極爭取擴張UC在市區的校區,因為UCSF只有醫學院跟醫院,沒有大學部學程。而進入市區,目前最有機會的也是UC Berkeley參與。簡單來說,UC Berkeley在5年之後,很有機會橫跨整個矽谷,在三大都會區(舊金山、聖荷西、奧克蘭)當地或旁邊都有據點,而且本來就是UC創始校園跟龍頭地位的它,在航太與AI領域會更加超前。
回到我一開始的問題。 為什麼國發會第一個簽約的對象是Berkeley SkyDeck?
我曾經撰文分析過的全球四大加速器 YC、500、TechStars、SOSV之中,國發基金已經投資500 Global兩個基金並在台灣有據點,TechStars基本上刻意避開矽谷而且有點舉棋不定。SOSV在TTA曾經有MOX進駐,但後來也轉型為Orbit並以新興國家為主,最強的YC目前為止沒有跟任何國家政府單位合作的傾向或模式(猜想也不需要)。
這次簽約的Berkeley SkyDeck,相較於開設基地所在的Palo Alto,更接近已經崛起15年、擁有加州過半、全球近四分之一獨角獸數量的舊金山生態系,加上UC Berkeley與加速器SkyDeck在材料、半導體、綠能、生醫領域的長期優勢跟輔導能量,還有前述的長期展望,會跟台灣既有產業聚落與創業能量(過去5年的台灣新創投資前三名是能源、硬體、生醫)非常匹配。
Berkeley SkyDeck或許在軟體或消費性新創領域不知名,獨角獸數量也不如前四大加速器,但成立於2012的SkyDeck,2017年才成立基金轉型加速器,遠較前四大的2005-2009平均晚10年以上,因此投資組合成為獨角獸的時間才剛要出現,再者,SkyDeck的錄取率在過去5年持續下降,目前已經是百分之一水準,獨有的三合一模式,包含創業者獲得投資的【加速器】、針對UC校友師生創業者的【孵化器】,以及各國政府合作的【國際合作計畫】,這個加速器的多元性跟創業者規格,在過去五年也急速上升。此外,在義大利米蘭設有據點,也讓SkyDeck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歐洲創業者。
我在矽谷甚至全美國任何創業活動,遇到最多來自歐洲跟日本創業者的場合,就在每一屆SkyDeck加速器的Happy Hour和Demo day,參加的團隊彼此之間與這個加速器本身,也最容易理解以外國團隊進入美國市場的困難所在。此外,過去幾年,台灣TTA與Berkeley SkyDeck也合作多年,送了不少創業者來SkyDeck輔導,我相信成果在未來5到10年會越來越顯著。
以全球大學加速器而言,Berkeley SkyDeck已經是天花板,如同TGA已經投資的MIT E14 Fund,可說是美國東西兩岸頂尖人才從校園創業的最佳選擇。但本來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就偏低,而這些校園加速器跟創投基金的價值在於校友生態系跟人才庫,還有觀摩他們如何設計大學的技術移轉與育成加速、基金投資體系。
而無論Berkeley SkyDeck或MIT E14基金都有設計回饋大學的獲利分潤機制,這樣讓它們成為校方願意全力支援各種資源的冠名投資機構。在國發基金去年宣布要成立台大創投基金的此刻,由矽谷台灣新創基地與全球最強公立大學旗下Berkeley SkyDeck合作,我覺得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本文授權轉載自詹益鑑,原文標題:矽谷傳真 - 國發會攜手Berkeley SkyDeck的策略意義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 / Berkeley SkyDeck 顧問暨創業導師,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曾任 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AppWorks 合夥人,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