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牙醫是跳板,我的性格外向,不適合關在籠子裡。」醫百科技董事長,同時在不惑之年獲得牙醫學博士學位的黃大可解釋,在擔任牙醫執業多年後,年輕時想要「創造商品推廣到全世界」的想法仍在心底揮之不去,「若就此打消念頭,會覺得很可惜。」2007年,當時也在高雄醫學大學兼課的黃大可,決心走出白色巨塔,創立醫百科技。
新創醫百科技從牙科導航系統起家,近年藉核心技術「3D光學定位和醫療顯影」跨足外科手術市場。廣用於VR上的3D光學定位技術具有高精準度特性,在3D空間上的無論任何點都能追蹤其X、Y軸;當追蹤定位無礙後,系統回傳影像至儀器上,便須藉顯影技術轉化數值成為數位影像,以便醫師即時查看。
目前醫百外科手術應用範圍涵蓋神經外科、顱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整形外科、口腔顎面外科和各類微創手術。醫百盼透過即時的手術導航系統,協助醫師精準執刀,以降低手術風險,也提高病患安全。
脫下白袍走入工廠,盼打造醫材推廣到國際
「台灣的牙醫考試不像美國、日本、德國,甚至中國含術科實作考試,應試者只要筆試通過,便能取得牙醫師執照。」黃大可說。根據台灣考選部牙醫師應考規範,兩階段的考師皆採筆試測驗,雖然考生需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但國家考試中沒有包含臨床實作測驗。
此外,台灣牙醫育成環境中,並沒有一套標準臨床訓練的模擬系統。以裝假牙為例,當醫師在為病患裝上假牙前,必須用高速機將原生牙修得恰到好處,但在學院內,老師只透過肉眼評分,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黃大可希望藉數位化的方式,讓牙醫系學生或PGY受訓牙醫師可以用電腦評估系統學習臨床技術,「避免病人成為白老鼠。」
黃大可除了考量到教育改革外,從宏觀的產業面來看,當各個產業都面臨數位轉型時,「牙醫的未來也一定會朝向數位化發展!」黃大可回憶,過去曾有美國醫師來台後表示,台灣的牙醫教育落後美國50年,無論是技術、應用、產品都沒有跟上數位化趨勢。深信市場存在的黃大可,面對的下個問題便是:如何克服技術和醫材困境?
本業是醫師的黃大可,雖對於ICT產業知識一知半解,但他選擇脫下白袍,走入工廠,從頭開始學習硬體相關知識,理解材料、器械的差異。除了實際走訪工廠學習外,黃大可也曾到各大學旁聽,盼從中找到最適合牙醫數位化的解方。最終黃大可自建團隊進駐南科以醫材、骨科、牙科為主的路竹園區,於2007年成立醫百科技,並借用成大的「光學定位技術」,開發牙科導航系統。
從教學和臨床用牙科導航起家,逐步從市場反饋調整決心跨足微創外科
醫百的第一個牙醫手術模擬產品「習邁SimEx」,讓準牙醫師得以藉此訓練包含:補牙、根管治療等臨床操刀技巧。雖然習邁沒能撼動牙醫教育,但起初醫百選擇於台大醫院導入系統後,適逢國外學校參訪團,因而順水推舟拓展海外市場,目前以泰國、中國、中東等國為主。
由於習邁瞄準的是學界市場,每間學校每年有固定預算,倘若要購入新系統,必須經多重關卡審核,經費亦不會很快發下來,因此醫百乘著當時植牙大勢熱潮,挪用相同的光學技術到臨床上,開發協助醫師植牙導航「麗植Iris」。
「對牙醫師而言,麗植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黃大可坦言,市面上雖有類似麗植的競品,但「觀念」才是麗植最大的競爭者。雖然麗植即時監控的特點可以讓植牙更精準順利,也能降低術後牙周病症的可能,但當牙醫師慣於使用現有工具和手術方式後,在導航技術非必要的前提下,要說服他們導入麗植,便要與他們的既有觀念競爭。
「外科走向微創是趨勢,精準的導航系統對他們來說就是必需品了。」黃大可看上外科市場龐大,醫百決定下一步鎖定微創。
近年微創手術廣泛應用在各科,優點除了和傳統手術相比傷口較小外,出血和疼痛感也減少,進而縮短恢復期。 然而,由於微創手術屬於較新的技術,不如傳統手術成熟,手術時間也較長。此外,因為微侵入特性,手術需要大量仰賴精密儀器輔助,以維持精準度。
醫百要想進軍外科市場,最大的入進門檻是專業知識,有鑑於此,擁有豐富人脈資源的黃大可博士牽線高醫和秀傳醫院臨床合作,並選擇挑戰最難的腦科作為起點。
2017年,醫百推出「雷帝納Retina」手術導航系統,並已獲得台灣TFDA和歐盟醫材認證。黃大可表示,雷帝納系統和許多醫材硬體具高相容性,可以套用在不同器械上,方便醫療單位快速導入該產品,此外雷帝納系統具備以光學定位達到高精準度外,再加上相較其他醫材大廠更親民的價格,都是其競爭優勢。
「醫師就像是駕駛,手術工具是車,而雷帝納則是導航系統。」黃大可解釋,醫師在手術前一天將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匯入系統,理解病人病灶的位置,便能快速決定手術的起始點;當醫師上手術檯執刀,儀器進入病人體內後,雷帝納可以即時地透過螢幕實時反應手術刀的位置,讓較困難的顱顏外科、耳鼻喉科等微創手術可以更快速與安全。
目前醫百科技除了擁有和醫材硬體高相容性的導航系統外,也正在建立外科手術用器械的自有品牌,並欲善用光學導航技術,拓展產品種類到外科手術機器手臂,甚至結合AR技術開發眼鏡等,以取代既有的昂貴手術器材。
擺脫台灣代工角色,盼藉高性價比和客製化優勢以品牌之姿走出國際
「過去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上常作為代工角色,醫百希望能以『品牌』之姿走出國際。」黃大可解釋,大醫院通常會和大醫材品牌合作,雖然價格不是最好,且通常為標準化設定,但品牌有口碑才是重點。而醫百鎖定的,正是在夾縫中的機會。
以目前醫百成功跨足歐洲的希臘、西班牙市場為例,單一大醫材品牌不可能塞滿市場,醫百藉高性價比的產品,以及能夠快速地適性調整的優勢,還是得以搶佔商機。「拿下國際市場,客製化和彈性化是關鍵。」醫百也正在申請美國FDA認證,預計於明年底完成申請。除了成功打出國際市場外,醫百也積極拓展台灣市場,「台灣經驗對東南亞而言很有參考價值。」
創業至今十幾年過去,黃大可選擇了一條相對擔任牙醫師更冒險的路,他滿足地表示:「醫百的每位同仁上下一心,大家相信台灣擁有高階技術不只能做代工,應用品牌把台灣的技術帶出去。」為了拓展國際市場,醫百的資源分佈除了研發外,不忘在行銷上做點努力。黃大可補充,未來盼能在國外成立辦公室,以提供更完善且即時的服務,「落地是品牌最重要的事。」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