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8億人口居住於印度的「非都市地」,這些地區被視為印度經濟的金礦。
其中一個大痛點就是「貨運速度」,有時一袋新鮮蔬菜的到來甚至需要等上整整一週,也是新創Wheelocity想解決的問題。
Wheelocity成立於2021年,主攻生鮮蔬果的物流運送,最初以快電商平台的B2B物流服務起家,為Swiggy Instamart、Blinkit等快電商提供生鮮採購與配送。但與其安穩待在原有賽道,Wheelocity選擇了一條更具冒險性的道路:轉型B2C,聚焦半城市和鄉村地區,打造快捷且透明的生鮮物流服務。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Wheelocity選擇捨棄B2B賽道?更有趣且更有收獲的問題是,他們怎麼拓荒?
創辦團隊的「蹲地實戰」:從城市到鄉村,從供應鏈到生活方式的轉變
長期以來,電商巨頭亞馬遜和沃爾瑪旗下的Flipkart,一直試圖深入印度的非都市市場。然而,Wheelocity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Selvam VMS指出,他們都未能攻克這片市場,主因是無法解決「物流運輸」的問題。
Wheelocity的兩位創辦人Selvam VMS和Senthil Kumar,都曾在供應鏈公司H&S任職,深刻了解印度生鮮供應鏈的難題:資源浪費嚴重、運作效率低下。
於是,Selvam VMS和Senthil Kumar在2021年創立Wheelocity,希望徹底改變生鮮品供應鏈的遊戲規則。
在B2B時期,Wheelocity如一匹黑馬迅速獲得Swiggy Instamart、Blinkit和Zepto等快電商平台的青睞。然而,就在團隊持續成長時,他們卻決定「踩剎車」,轉而進軍B2C市場。
「城市中心的電商服務已經完善,但偏遠小鎮與村莊卻是服務的真空地帶。這正是我們找到市場的地方。」Selvam如此解釋。
為更了解農村與郊區的需求,Selvam帶領團隊展開了一場「蹲地實戰」。他們離開原本的豪華辦公室,將總部搬到鄉村Trichy的單層住宅。在這一年中,50人團隊就地而坐,與當地居民同吃、同住,甚至開始駕駛電動三輪車親自銷售水果和蔬菜,觀察村民的消費習慣與痛點。
這一舉措帶來了出人意料的成果。團隊結識了當地的Bhumis(意指40歲左右的農村女性)作為資訊顧問提供洞見,成功開發出線下市集與線上訂購並存的服務模式。此外,Bhumis協助團隊與村民建立信任,成功在當地居民對Wheelocity服務持保守態度的情況下,讓Wheelocity能以擺攤和送貨上門並行的模式銷售農產品。
解鎖農村市場的「流動市集」?線上線下的混合解方
那蹲點帶來哪些獨特的消費行為洞見和市場觀察呢?
與傳統的電子商務平台的線上訂購方式不同,Wheelocity初期採用「流動市集」的形式試探市場。也就是透過電動三輪車隊WoW Green,在村莊擺攤販售當天採集的新鮮產品。
這種「流動市集」形式拉近了農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對比其他平台長達一周的交貨時間更具優勢。在獲得消費者信任度後,公司再進一步推動消費者使用應用程式下單,完成送貨到家服務。
Wheelocity的核心優勢在於自研的「Bharat First」系統,以線上結合線下的模式解決基礎設施不足與物流效率低下的痛點。整體運作分3步驟:
採購與運輸:直接向農民採購商品後,再快速運往分佈於鄉村的物流中繼站進行分類、分級與處理。
智慧化分銷:利用AI預測採購需求,減少浪費,同時運用即時監控技術優化配送效率,確保生鮮品質。
WoW Green車隊:1,500輛電動三輪車不僅運送當天採集的農產品,繞過中盤商,也充當流動攤位,減少了冷鏈運輸對傳統基礎設施的依賴,方便村民直接購買。
透過這樣的混合模式,Wheelocity在短短6個月內服務範圍擴大至3,500個村莊,並計劃一年內覆蓋2萬個村莊,觸及1,000萬名消費者。
Wheelocity的成功也吸引了投資者的青睞。2022年,公司完成1,200萬美元(近新台幣4億元)A輪募資,2024年再籌得1,500萬美元(近新台幣5億元),兩輪均由Lightspeed領投。這筆資金將助力Wheelocity進一步實現目標:一年內服務覆蓋2萬個城鎮與村莊,觸及1,000萬名消費者。
Selvam表示,就在Wheelocity宣布轉型後,並沒有一位員工離職,而那些蹲點的經歷讓團隊能真正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設計出更貼近他們需求的產品。
今(2024)年6月,Wheelocity把總部搬回城市,於Guindy的Olympia Cyberspace開設一間豪華辦公室,同時保留Trichy的鄉村據點。值得一提的是,Guindy的新辦公室特意保留了一部分地板座位,讓員工能繼續以「蹲地實戰」的精神工作。
參考資料:《BBC》、《MSN》、《The Economic Times》、《TechCrunch》1、2、Wheelocity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