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Data, No AI。」這是炬識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顏良修在AI時代強調的重點。
無論新創或傳統企業,都希望引入AI,而AI的基石是「大數據」——若沒有足夠的數據,AI應用只能是空談。同時擁有在台灣與矽谷創業經驗的顏良修認為,雖然數據服務看起來並不吸引人,卻是所有企業數位轉型、AI轉型的關鍵,也成為炬識科技以「寡占」思維進行商業模式的出發點。
從IT公司到數據公司,炬識科技如何搶在AI浪潮之前成功轉型?顏良修又在過去的創業經驗中學到哪些寶貴的一課?
炬識科技的定位轉變:從科技公司到數據公司
炬識科技創立於2015年,最初只是專注於資料庫和系統建設的IT公司。然而,2020年公司轉型為數據公司,這一變化源自客戶的需求改變。
「起初我們只是小型轎車,但客戶需要的是大型聯結車。」事實上,這一改變的端倪早在2018年便已出現。當時,炬識科技的主要客戶為全球500強企業,隨著它們對數據管理和AI的需求提升,傳統的資料庫解決方案逐漸無法滿足要求。炬識科技意識到,數據正逐步成為企業的核心資源,而不再僅僅是IT系統的輔助,單純交付軟體已經不夠。
自2017年起,炬識科技與金融、零售等產業的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不僅提供數據系統建置,還針對企業需求提供數據清理、整合和分析服務,關係愈加緊密。顏良修表示:「如果我們只是交付軟體,關係不會這麼緊密;我們的重點在資料,這才是核心。」例如,炬識科技為銀行打造專屬的數據監控系統,並定期提供數據解析報告,幫助客戶掌握業務趨勢,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這些服務不僅提升了數據管理效率,也讓炬識科技成為企業在數據領域的不可或缺夥伴。
2020年炬識科技正式轉型,顏良修做出大膽決策——走上「寡占市場」之路:選擇垂直整合策略,放棄所有製造業客戶,專注於金融、政府和大型零售業等領域。她坦言當時心中仍有擔憂,但深知轉型勢在必行。顏良修以石油開採作比:「越靠近上游的產業看似不炫,但穩住上游,才能形成寡占。」
顏良修將AI與數據的關係比作電影製作。觀眾看到的是完成的電影,但背後包含繁複的準備與剪輯。數據整合與清理就像電影的「剪輯」過程,若無高品質的數據基礎,AI應用無法順利運作,更難滿足商業需求。「我們的工作或許沒那麼吸引人,但確實是產業的基石。」顏良修笑著說,儘管「數據供應商」的角色低調卻至關重要,因為數據的累積才是AI時代的真正基礎。
台灣和矽谷軟體新創的「南轅北轍」?分歧點在於「表達」
法律系畢業的顏良修在2007年踏上新創之路。她的導師從矽谷回台後,邀請顏良修加入一間台灣的資安新創公司,後來又自己另外創了一間專注於統一威脅管理(UTM)的資安公司,顏良修成為共同創辦人,這一待就是7年。
這段經歷讓顏良修學會了如何將產品從無到有地推向市場,以及如何建立基礎設施與流程管理,包括流程管理和工具系統。「許多新創企業在成長的關鍵時刻引入管理工具往往已經太遲,導致組織運作不順暢。」這些經驗使她在後來的創業中更加注重「正確時間點」的重要性,以確保公司穩定發展。
矽谷師父引領入行,後在台灣紮根創業,顏良修作為矽谷與台灣的「混血」,深諳兩地新創的文化差異。「全世界都想複製矽谷,但矽谷的成功來自全球菁英的匯聚,與台灣的生態完全不同。」她指出,表面上矽谷與台灣的新創環境似乎相似,但在文化、組織和市場態度上卻有「南轅北轍」之別。就像她的導師從矽谷回台後無法適應台灣新創文化,這之間的差異究竟是什麼?
顏良修認為,兩地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溝通習慣和市場定位。
「不清楚彼此的想法和疑惑,這種沈默在軟體業中尤為致命。」矽谷團隊的成員習慣將每件小事表達出來;反觀台灣工程師較為服從,少有意見表達,這在跨國合作中容易被誤解為掩蓋問題,對軟體業更是致命。「在製造業中,分工的精細程度決定效率,但在軟體業,協作效率才是成敗的關鍵。」顏良修指出,炬識科技採取「寫作型文化」,鼓勵團隊成員共享認知和目標,以分散性的集體創作模式協同工作,這一切都建立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
除了溝通外,市場定位的差異也顯著。顏良修認為,台灣新創往往過度專注於技術本身,忽略了市場競爭,在生態系中未找到立足點。「比起尋找競爭對手,更應思考你的盟友是誰。」在開源和AI領域,矽谷新創更重視結盟,藉由技術的相輔相成來擴展市場。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