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跟創業者交流的最後,通常會問到這一輪預計募資的金額與估值,並配合前面往來的交流,心裡計算一下這樣的數字是否合理。當然每個投資人對於估值的看法與計算方式各有不同,但心中還是要有一把自己的尺。有時候,有些不錯的團隊,會讓我想要往下評估,但是估值可能跟當下環境與多數投資人的期待有出入時,我通常會用幾個方式來建議對方看看能否調整。
基本定義
創業者想要募資的金額,搭配上他們稀釋的比例,也就等於是這一輪的估值。例如:我想募資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400萬元)稀釋20%,也就代表這間公司的Pre-Money Valuation是800萬美元(約新台幣2.5億元),Post-Money Valuation 是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2億元)。而公司的投資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通常也會跟公司的成績(Traction)有個正比關係。要怎麼在募資金額跟之間取個平衡?
資金用途
你想要募資總是要有個起因,多數是因為你認為要做到下一個里程碑,你可能需要多少錢,所以常見的創投問題就會問創業者,請問你預計要怎麼使用這一筆資金,再依照雙方對於到下一輪募資前,對於這個金額的認知是否一致,也許你裡面有多抓一點水分,或者是已經是緊到不能緊的地步,都有可能是之後在調整募資金額與估值的一個可以調整的方向。
稀釋比例
這邊我認為一般新經濟類型的新創公司,每一輪的稀釋比例可能從10至25%不等,稀釋比例取決於雙方的議價能力、你公司目前的Traction、外在市場環境等。但這個數字,搭配上你上面想募資的金額,就可以算出你這一輪的估值。
估值與成績
創投最常評估一個公司貴不貴,就是拿你的成績跟估值相比,如果成績沒哪麼好,想拿高估值,那就是貴。成績還不錯,但估值跟成績的倍數,也是近期看來相對合理的倍數,那心裡可能就會覺得這個案子很合理。
估值的大略公式:Valuation = 成績 X 某個倍數 = 募資金額/ 稀釋比例
如果投資人認為估值太貴,要如何解?
從上面的公式來看,在成績已經給定下,投資人會覺得貴,就是「某個倍數」你喊得比投資人期待的來得高,假設你自己估的倍數是四倍,但投資人估的是兩倍,那投資人就覺得你太貴。那我們可以從最右邊的公式來下手,假設稀釋比例是你覺得可以接受的,那我們把它固定住,那如果你募資金額減半,你的估值就會變成是投資人也覺得相對合理的估值,也許這一輪就有機會成局。但你要問的是,募資金額變成一半,你是否有機會做到你原本想做的事情,或是有哪些事情可以刪減,或是透過投資人的資源來更有效的運用,用更少的錢做到你原本的期待,甚至更多時候應該用「減法的策略思維」,先專注的做某一件事情,達到某個里程碑後,再來募資做更大的事情。
舉例來說,假設你的成績叫做5M,你自己認為的倍數有4X,所以你心裡的Pre-Money 估值是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4億元),這次你想募資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億元),整體稀釋20%。但跟很多投資人聊完後,也許現在市場的環境沒辦法給你到4X,或是投資人在同一時期,也看了許多其他的案子,其他案子的未來性與估值倍數,可能都比你有吸引力,所以你就暫時的被擺到了後面順位去。
這時候如果你把估值金額降低到250萬美元(約新台幣8,000萬元),也是稀釋20%,那你整體的估值就會是1,250萬美元(約新台幣4億元),Pre-Money Valuation就是12.5M-2.5M = 10M(約新台幣3.2億元)。搭配上你現在有的成績叫做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億元),那你的倍數就是變成2X,也許就符合當下市場環境,那就有機會成局。
當然上面是算數學,實際上還是要看你公司未來發展,以及你擬定的策略,是否可以少拿那麼多錢,或是透過多稀釋來達到雙方的平衡,但這有時候更牽扯到創業者與投資人「心裡的感覺」,那就是一門藝術了。有時候投資人對了,跟你提出這樣的解方,你會覺得是我們雙方想一起做得更好,但有時候投資人錯了,你就會覺得對方只是來砍價的,並沒有任何的Vaule-Added。
時機好的時候要多拿錢嗎?時機差的時候只能少拿錢嗎?
這個問題是大哉問,有時候也不是對錯問題,而是當下的情境就會讓你自然往最適合當下的選擇去走。例如前幾年熱錢很多,以上面的例子為例,大家願意給你 10X 的估值,你要不要拿錢?假設5M X 10 = 50M(約新台幣16億元)的投前估值,假設也是稀釋20%,那你可以拿到的錢是1,250萬美元(約新台幣4億元),同樣的成績、同樣的稀釋比例,你可以拿的錢從250萬美元(約新台幣8,000億元)、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億元)到1,250萬美元(約新台幣4億元),是有非常巨大的差距的。你可以這樣想,這時候沒用這個20%的稀釋,來拿這個1,250萬美元(約新台幣4億元),未來我可能要花個2至3輪的時間,才能拿到同樣的金額,假設每一輪稀釋的比例都是20%,0.8 X 0.8 = 0.64,也就代表你還要多稀釋36%才能拿到這樣的錢。想起來感覺很虧。但實際上的狀況是,如果市況變差,例如這兩年的狀況,也許你未來幾年如果不Down Round,上面的金額也是拿不到。
但我的建議還是「合理」會更有彈性(參閱:[VC 101] 公司是否估值越高越好?),因為創業是個5至10年以上的Game,甚至多數好的案子,沒有個10到15年你很難看到他巨大報酬的產生,這15年期間你不知道會經歷過幾個景氣循環,這個相對合理的彈性,是讓你再壞年的時候,所面對的抗力會少一點,面對到好年的時候,也許有機會被buff加乘上去。下一回,我們有機會再來整體性的來看看這幾年的創業投資生態,以及我們所處的現況,那現在的我們要用怎樣的策略在這投資圈,找到個出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Addin Ventures》,作者:江旻峻(Brandon Chiang),原文標題:[VC101] 估值與募資金額的平衡,創業者要怎麼拿捏

熟悉網路產業的商業模式與趨勢,曾輔導超過100家之網路新創,給予實際建議並提供團隊長期策略思考。更曾投資及管理數十家以上網路新創團隊,範圍橫跨早期至C輪融資階段甚至是獨角獸新創公司,透過與創業團隊交流及相互學習,期待能有效鏈結資源協助團隊快速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