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看到台灣新創出海的消息,看著他們摸索進入新市場的嘗試、角度與適應。
但是反過來呢?當海外公司要進到台灣,它們怎麼做?
今(2024)年,來自矽谷的AI英文口說學習軟體Speak正式登陸台灣。華語市場負責人陳佳君是Speak台灣市場的1號員工,就算公司頂著全球40個國家、千萬用戶、5億美元的估值,以及擁有OpenAI創業基金等知名投資人當靠山,等待她的不是一場輕鬆的勝利,而是一場必須贏的戰役。
只是第一回合,以些許的失敗收場。
台灣人學英文的痛點和學習習慣,和Speak熟悉的市場很不一樣。曾在知名新創公司VoiceTube任職、擔任PressPlay Academy課程營運總監的陳佳君,怎麼在半年內讓Speak在台灣繳出每日下載量破千的佳績,成功逆轉局勢?
Speak的第一步:用「在地化」策略打開台灣市場
無論產業類別,任何品牌想要成功打入新市場,都必須面對「在地化」的挑戰。對Speak來說,如何將原先面向40個市場的AI語言學習體驗,用更貼近台灣用戶的方式呈現,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Speak進軍台灣的第一個挑戰,在於廣告素材的在地化。
「一開始的廣告素材是直接從國外搬來的,很多台灣用戶留言說廣告的中文講得好奇怪。」陳佳君說,面對批評她選擇將其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並重新製作所有的廣告素材,也促使她思考如何多管齊下打造更專業的品牌形象。
為了快速建立起台灣用戶對Speak的信任感,陳佳君首先採取先建立品牌信任度和專業度,再大量曝光的兩階段策略。
在第一階段,Speak團隊除了經營中文社群平台、分享產品資訊外,更用心分享台灣用戶感興趣的英文學習內容和資源,建立初步的品牌印象。同時,Speak也積極邀請付費用戶撰寫真實的口碑文,並與自我成長、學習類別的台灣YouTuber和KOL合作分享真實心得,增加產品的曝光度和可信度。
「隨著未來Speak加大廣告投放力度,用戶一定會去搜尋品牌資訊。如果這時候搜尋結果卻空空如也,那就會失去使用者的信任。」陳佳君強調,建立品牌的在地化需要一套綜合型策略,在有了第一次的挫敗後,團隊在每個行銷環節都力求精準。
在設計廣告素材時,團隊就會先設定要測試的概念與指標,例如點擊率或實際使用情境,並針對不同概念製作多個版本以找出最有效的素材,「所有好壞策略跟經驗都要能傳承,我們必須確保每個環節都有脈絡可循,才能讓好的策略能夠複製到其他市場。」
在Speak,數據不只是冰冷的數字,即使看似單純的廣告素材設計,背後也藏著數據驅動的決策思維。
Speak的第二步:找到台灣人最痛的學習需求
克服了廣告在地化的挑戰後,Speak團隊開始思考下一個問題:台灣用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AI英文口說學習產品?
「台灣學生雖然有很多管道可以練習閱讀、聽力、甚至記憶單字和文法,但卻缺乏一個『實際的環境』可以練習英文口說。」陳佳君從自身的學習經驗出發,觀察出台灣人有兩個主要痛點:渴望開口說英文卻害怕犯錯、想要練好口說卻沒有人可以糾正。
Speak的出現,正好為這些渴望突破開口障礙的用戶,創造了安全舒適的練習環境。
透過AI模擬真人的主題式教學,Speak不只會分析每句回答的正確性,建議母語者用法並解釋糾正原因,最重要的是模擬真人家教的教學方式,讓用戶在無壓力的沉浸式體驗中學習口說,協助建立開口說英文的自信。正如同許多用戶回饋:「跟AI講話比較不緊張,比較不會害怕。」
Speak的第三步:打造台灣限定的學習體驗
深入了解台灣市場後,陳佳君也發現,台灣用戶除了對考試類別和商務英文主題感興趣,更對「複習」和「口說能力評估」的功能有強烈需求。
「我們希望有人糾錯,會有個安心感。」她說,為了更精準掌握台灣限定的需求,團隊也積極透過App的評分系統、社群留言以及問卷調查等管道,大量蒐集用戶意見和建議,仔細觀察學習習慣、進度等數據,並從中找出台灣用戶可能感興趣的課程主題。
這樣由數據驅動的成長思維,來自於陳佳君過往在線上教育產業的多年經驗。過去,她曾任職於台灣兩家知名教育新創,並帶領過二十幾個人的團隊,負責營運、行銷策略到團隊管理。如今在Speak,她則從策略者轉為第一線執行者,包辦品牌從零到一的所有策略。
「正好產品是在開拓新市場的階段,所以我想到什麼東西就直接做出來,沒有什麼阻礙。」談到角色轉換的心情,陳佳君反而感到滿滿的成就感,而這份自信也成功扭轉原先的劣勢,繳出每日下載量破千、登上App Store教育類別排行榜第一名的亮眼成績,讓Speak在台灣市場快速成長並站穩腳跟。
不過,這場「必須贏的戰役」才正要開打。未來,Speak能否在競爭激烈的台灣線上英語教育市場中,開創AI語言學習的全新格局?Speak也將用一次次的試驗,找到立足之地。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