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群眾募資變調了?產品超棒就能爆單?破解群眾募資3個迷思

孟慶龍
孟慶龍 2025-05-13
群眾募資變調了?產品超棒就能爆單?破解群眾募資3個迷思
DALL·E生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幾何時,群眾募資平台是一座英雄舞台。上面站著一群沒資金但有夢想的提案人,背後是一群眼眶微濕、願意掏錢幫助他們「走下去」的群眾贊助者。大家齊心協力,讓創意點子從圖紙變實體,從車庫走向世界。

但現在呢?這齣戲早就偷偷換劇本了,連角色設定都改了。

募資風氣的改變:從支持原創商品,變成預購電商

  • 贊助者:以前是「我願意冒險投資你的故事」,現在是「搶早鳥價真香」、「你敢晚一天交貨我就退費」

  • 平台方:原本初心是「支持創意的引路人」,現在是網路輿論壓力下的選秀評審。為了避免案子太雷,不得不傾向商品成熟高、影片完整的專案。

  • 提案者:以前是那種「帶著夢想來找錢」的原創者,現在變成「產品都做好了,上架集資曝光,順便賣第一批貨。」

秒懂募資的邏輯:預售屋商模

如果客戶對募資不熟悉,我會將群眾募資比喻成我們在逛「預售屋」。

你不是在買房子,你是在買一個美好的未來,而且地基還沒動工就要先讓人掏錢。

想像一下:這房子沒蓋、圖紙還在畫,現場一片空地風沙飛揚,但你已經看得到精緻的樣品屋、質感影片、還有銷售小姐跟你說:「這戶未來會漲價,現在早鳥最划算!」是不是超級熟悉?對,這就是群眾募資。

只不過樣品屋換成產品原型、模型圖變成3D渲染圖、建案簡報影片變成YouTube開箱。你要賣的是未來,不是現貨。

市場調研:如同預售前的土地探勘

真正聰明的提案人,會在蓋樣品屋之前,先搞清楚:

  • 「這區的房價有人會買嗎?」→ 市場調查
  • 「附近有沒有人口紅利?」→ 客群研究
  • 「那個轉角的大叔會不會是你的目標客戶?」→ 需求輪廓

群募前如果沒調研就開發產品,就像預售屋蓋在爛泥上,還硬說這裡風景宜人,未來看漲。

DALL·E

大家對於群眾募資常會有的3個迷思

迷思一:產品這麼棒,上架平台一定爆單

我在接洽客戶、或與過去合作過的夥伴交流時,常常聽到會讓人黑人問號頻頻冒泡的金句:「我們這產品超棒,上募資平台,坐等收成。」彷彿只要把東西丟上去,平台就會自動灑玫瑰花、開流量閘門,然後錢就會自己跳進來。

醒醒吧,這裡不是會送消費者免運券、折扣碼或集點送蔥蒜的電商,更不是會幫你業績救援的月老廟。那些你看到金額破百萬、留言破千、影片美到像Netflix預告片的專案,背後從來都不是「剛好被看見」,而是:

  • 團隊早在開案前幾周就在預熱、養社群、搞email名單。
  • 募資期間不間斷的優化廣告、A/B測文案、連留言都在排班回覆。
  • 每一筆訂單都是用廣告預算換來的觸及率+被精算過的轉換率。

所以,募資不只是「平台幫我賣」,是「我帶一群人來平台搶先賣」。你不當自己是一回事,平台也不會當你是VIP。

迷思二:上募資平台還要抽成,還不如自己開放預購

有些人常會說:「啊我都做好產品了,直接開預購不就好了?幹嘛還去給募資平台抽成?」

這問題就像是:你問為什麼不能直接在公園自彈自唱賣CD,還要去參加選秀節目?

你當然可以開預購,但預購就是單方面丟一個「要不要買」的問卷,對消費者來說只有兩種反應「我買」、「我不買」,沒了,沒有後續也沒有討論,直接宣判END劇終。

群眾募資的價值在於:

  • 你會收到第一批用錢投票的粉絲。
  • 他們會留言罵你、讚你、提建議,這些跟Google Map評論一樣Real到不行。
  • 你可以在正式銷售前,根據消費者回饋,調整文案、調整影片、調整定價策略,甚至重做LOGO(真的有案子這樣做),讓消費者看到你的誠懇。

簡單說,群募是一場公開彩排,你可以更精準調整產品與行銷打點。

群募之後是先獲得一筆「現金流預備機制」,但不是創業成功的結局,有些懵懂的人以為:「我就是缺一筆錢先撐過去,等募資一上架就會回本!」

但真相是⋯⋯群募這筆錢,頂多能夠你:

  • 打第一波廣告
  • 把樣品變量產品
  • 有能力付給工廠訂金,讓他願意回你電話

它不能養公司、不能付年終、也不能讓你請行銷團隊。你還在起跑線,連轉彎都還沒到。所以,一個真正成功的募資案,關鍵不是「有沒有破千萬」而是:「你有沒有準備好下一步?」

第三迷思:錯把新手村任務當作主線任務

募資只是開端。在募資結束後,你還要有能力啟動下一階段。有許多專案,看起來光鮮亮麗、數字超標,結果:扣掉廣告成本之後連模具費都攤平不了、沒有後續電商銜接,出完貨就直接退休、最後一批出貨還在倉庫堆成一座塔,提案人自己買回來當年終禮。

反觀有些案子,初期功課有做好,募資流程跑得穩,產品毛利夠,B2B通路早就談好了,一口氣打開五個國家經銷點,募資還沒結束已經談好下一批生產訂單。這種,才叫「做生意」,不是「碰運氣」。

如果你只想做一場漂亮的舞台劇,那祝你募資順利、賣完退場。但如果你想打造一個品牌、一個穩健的商業模型,那你就得把募資當作「市場暖機+初步現金流測試」,後面還有這些挑戰:

  • 電商平台(讓你接住還想買的人)
  • 通路合作(讓你不用一直花錢買廣告)
  • 產品迭代(讓你活過第一代)

順帶一提,募資只是驗證市場的第一哩路。不是財富自由的通行證。

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孟慶龍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孟慶龍 孟慶龍

我是一位專注於設計創新與商業策略的創業者。過去十多年,我投入產品設計、策略投資、品牌塑造與市場洞察,熱衷於把複雜的商業挑戰化為具體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我的工作理念強調「預策設計」,也就是提前分析市場變化與用戶需求,為企業打造未來的競爭優勢。擅長跨界合作,結合設計、科技與商業資源,推動新產品從概念到落地,並協助團隊實現階段性成長。未來我期待持續探索更多跨文化與國際化的機會,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創造具有影響力的作品。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