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航空公司的哩程獎勵計畫,向來與信用卡綁得緊密,這卻也排除了不少人。據統計,近三成美國人沒有信用卡,這當中不乏渴望旅行、想玩哩程的年輕人。
「我的朋友們都想用哩程兌換免費機票,但他們不是沒有信用卡,就是不知道怎麼計算最划算的哩程累積方式。我們想做的是,讓這些人也能加入這場遊戲。」Rove創辦人Max Morganroth說。
入選Y Combinator 2024年冬季梯隊、由Max Morganroth與Arhan Chhabra共同創辦的新創Rove提供2個價值:簡化哩程計算,以及讓哩程累積與信用卡脫鉤,重新定義「誰有資格累積哩程」。
在香港旅遊獲得創業靈感,買水就可以賺哩程
Morganroth回憶,他在香港旅遊時注意到國泰航空的Asia Miles會員即使沒有信用卡,也能在便利商店買水賺哩程。
「那時我想到,這種模式可以被複製,變得更簡單、更普及。」Morganroth強調,對Z世代來說旅行不只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傳統忠誠計畫設下高門檻,例如信用分數、穩定收入、高達700美元(約新台幣22,400元)的年費等等,「我們希望讓這個市場更民主化。你不需要信用分數,只需要開始消費、開始旅行,就能累積哩程。」
其實Rove就是用「通用哩程」概念顛覆傳統航空公司的忠誠計畫,有點像旅遊版的Honey或Rakuten,透過與商家合作,將原本由平台或航空公司收取的聯盟行銷回饋,轉成一種消費貨幣——Rove Miles,並交由用戶自由選擇轉換對象。
對航空公司來說,這創造額外收入,尤其是來自那些無法申請高門檻哩程信用卡的年輕人;對品牌商家來說,Rove則是一個用「旅行」誘因帶動消費的高效行銷工具,轉換率超越傳統現金回饋。
用里程當獎勵貨幣?從購物到旅行都能賺
Rove最吸引人的特點,是它將「賺哩程」的方式從刷卡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透過Rove推出的Chrome擴充功能,用戶在超過7,000家零售商網購時,皆可賺取額外的Rove Miles,例如在Nike消費可賺9.8倍、Tripadvisor為5.8倍、Peet’s Coffee為13倍。而這些回饋是疊加的,也就是說,即使原本已經有信用卡回饋,使用Rove還能額外再賺一筆。
Rove還將這套賺哩程的邏輯延伸到旅行預訂:透過Rove預訂機票或酒店,用戶除了航空公司本身的哩程外,還能額外獲得1至10倍的Rove Miles,甚至高達25倍的住宿回饋。一筆1,000美元(約新台幣32,000元)的飯店預訂,轉換的里程可能足以兌換一張美國飛往歐洲的經濟艙來回機票。
Rove的護城河:如何平衡里程價值?消費者體驗該怎麼設計?
Rove的構想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讓年輕人即使不用信用卡,也能輕鬆累積航空哩程。但實際要將這個想法落地,擁有不少挑戰。
首先,要與航空公司及飯店集團建立合作並簽下合約並不容易。這些大型企業非常重視品牌形象與收益管理,對點數兌換的邊際成本極為謹慎,而且航空哩程本身是航空公司財務體系中極為精算的資產,涉及未兌換點數的損失與動態定價等複雜財務模型。
Rove提出的「通用哩程」概念就必須設計出穩定且公平的點數兌換機制,兼顧用戶價值與航空公司利益才有可能,而這套計算模型也是Rove的技術護城河所在。
至於消費者端,如何在日常消費中無痛且自然地賺取哩程是一大課題。Rove採用Chrome擴充功能自動追蹤消費行為,比起傳統App更輕量,降低使用門檻,但也需確保流程流暢避免流失。
儘管通用里程不是新概念,但是這種用戶導向的設計哲學,也讓他們在產品推出後迅速吸引到YC、General Catalyst、Soma Capital等投資者,並在一輪眾籌中募得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400萬元)資金,也吸引到包括法荷航集團Flying Blue、印度航空Maharaja Club、墨西哥航空Rewards、國泰航空Asia Miles、阿提哈德航空Etihad Guest、芬蘭航空 Finnair Plus等11家航空公司合作。
除了航空夥伴,Rove也深耕電商與日常消費場景,其Chrome擴充功能目前已支援超過7,000家商家,包含Nike、Tripadvisor、Peet’s Coffee等知名品牌。
接下來,他們計畫推出更多通用化的工具,包括「餐飲賺哩程」、「購物傳送門」與「私人飛機服務」。「我們想讓每一次消費,不管是買一杯咖啡還是預訂一趟長程航班,都有可能變成一次旅行的開始。」Chhabra說。
本文初稿由AI生成
參考資料:Rove官網、《TechCrunch》、《Next Unicorn》、《Pulse 2.0》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