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2次轉型、1場疫情與10年深耕:金融科技公司INSTO進軍美國的3大關鍵

2次轉型、1場疫情與10年深耕:金融科技公司INSTO進軍美國的3大關鍵
INSTO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金融科技公司INSTO(台灣盈士多科技)於5月宣布,正式與美國合眾銀行(U.S. Bank)合作,藉由INSTO的服務INSTO Tap,讓每一部手機都能成為信用卡的讀卡機。

根據富比世2024年3月的排名,美國合眾銀行是全美第五大的銀行,為什麼會選上來自台灣的INSTO合作?

「其實我們真的很幸運,遇到許多貴人,也受到疫情幫助。」INSTO創辦人暨執行長陳仁彬感慨,能夠被美國第五大銀行選中、成功拓張北美市場,是過去10年的累積與碰撞下的結果,也沒想到當初「公司設在美國、團隊立在台灣」的架構,在多年後幫上了忙。

INSTO創辦人陳仁彬
INSTO創辦人陳仁彬回顧十年來的創業歷程,終於走到進入北美市場這一步。 INSTO提供

2次轉折+1隻黑天鵝,創業十年終於找到PMF

「我一直都想做美國市場。」陳仁彬表示,INSTO最初成立於2013年的美國堪薩斯,公司在美國、團隊卻在台灣,不過當時INSTO也不確定要打造的產品是什麼、商業模式該長什麼樣子。創業前5年,在美國嘗試過先買後付、分期付款、定期定額付款等App,但是服務未見起色,磕磕絆絆之間只能先做回台灣市場。

台灣市場不同於美國,「一次付清」才是更常見的消費情形,INSTO因此推出INSTO Direct服務,為那些沒有安裝刷卡機的小型商家提供更快速的刷卡流程:只要在App上用相機功能掃描買家的信用卡,就可以完成交易。方便的使用流程,讓INSTO半年內的交易額突破百萬美元。

但打擊很快就來了。由於當時INSTO只是一個使用介面,背後的金流、與銀行的串接仍須仰賴第三方金流,2018年合作金流商以「個人賣家與小型賣家風險高」為由,中斷了INSTO的金流。

為了讓服務繼續,INSTO唯一的出路是自我升級金流商,並直接與銀行對接。也讓產品順勢升級,除了在手機上能操作收付款,還可以直接走完後面的金流,直接讓手機成為刷卡機——也就是現在的主力產品INSTO Tap。

INSTO Tap
INSTO Tap讓手機直接成為信用卡的刷卡機。 INSTO提供
延伸閱讀:收信用卡不須刷卡機!INSTO Tap信用卡感應收款App正式上線

接續取得了VISA與MasterCard的SDK、符合PCI DSS支付卡產業資料安全標準規範、遵守交易的3DS驗證機制,完成上述工作後,INSTO終於找到自身定位,甚至在一場金融科技活動上認識了全球最大的供應鏈金流市場C2FO的創辦人Sandy Kemper,透過他的牽線開啟了和美國合眾銀行的第一次對話。

就在INSTO以為終於要重返美國市場時,此時全世界迎來了新冠狀病毒(COVID-19),INSTO二次出發美國市場的計畫隨之停擺,團隊只好再度以未受疫情影響的台灣市場為主。

接著找上門的,是台北富邦銀行。

「很幸運的是,在疫情前我們就已經準備好所有的工作了,所以跟台北富邦銀行的合作,四個月就上線了。」陳仁彬笑著說,INSTO Tap推出至今累積超過4000名賣家與10萬名活躍用戶,而所有用戶無論收到哪家銀行的哪種信用卡,都可以透過富邦銀行處理後續的交易,「雖然他們能做的量體可能不多,但我們要的就是這個長尾效應。」

從收付款操作介面變成金流商,前進美國競爭的3大關鍵

陳仁彬口中的長尾效應,指的是來自個人賣家與中小型企業的數量所創造的效益。

這些商家單體營業額雖然不高,但是因為數量眾多,仍能創造可觀的交易量———這是INSTO十年來一直都瞄準的對象,也是INSTO敢於切入美國市場的底氣。

「像是Stripe、Block(Square前身)等服務商,服務的都是大型企業,我們可以說是補上他們服務不到的市場。」陳仁彬解釋,小型企業與個人賣家一直是金融領域中被忽視的人群,INSTO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減少直接與巨頭們競爭的局面,也可以說是一種「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

Stripe
Stripe等FinTech巨頭以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 截圖自Twitter

第二個優勢是商業模式的選擇。自從INSTO成為金流服務,INSTO只選擇跟會「收單」的銀行合作。

收單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有些銀行只會處理自家的信用卡的消費,但有些銀行則能協助處理其他銀行的信用卡消費,後者就屬於會收單的銀行,例如台北富邦銀行。與會收單的銀行合作,對INSTO來說才能一次服務到最大量的客群,對銀行來說,INSTO也能為他們帶來更多交易量和潛在客戶,可以說是雙贏局面,「美國合眾銀行就是因為這樣而願意跟我們合作的。」陳仁彬笑著說。

第三個競爭關鍵則是公司的架構。營運至今,INSTO的團隊仍然只有10人,但是目前已經能服務超過4000位賣家、2023年交易額達到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多年下來燃燒的資金僅500萬美元,因為台灣比美國的成本更低,這是相對於美國本土競爭對手優勢。

就算是純軟服務,落地海外也不能「直上」

手握三大優勢,但是陳仁彬仍提醒,在FinTech領域的新創,就算是App、軟體服務,也不能貿然「直上」海外市場。

「每間銀行都有自己的系統,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對接開發,後台架構完全不同。」陳仁彬表示,如果想要加快落地海市場的速度,台灣新創在設計產品時應該試著在各國國際市場找到最大公因數,並把在地因素降到最低,「打磨產品時,減法真的比加法更難。所以我堅持不串LINE Pay、街口支付等服務,因為信用卡才是通行國際的。」

目前INSTO上線美美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給有註冊美國公司的企業賣家,七月底才計畫進入第二階段,開放美國公民個人賣家使用。

終於登陸美國後,INSTO的下一步會去哪?「歐洲,其實我們已經藉由美國合眾銀行的資源聯繫到這裡不少銀行了,而且東歐的FinTech發展非常快,我們認為很有機會。」陳仁彬笑著說。

INSTO團隊
INSTO下一步計畫進軍歐洲。 INSTO提供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內容採編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