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的市集到現代的購物中心,零售業是人類社會歷史最為悠久的行業之一,更與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過,近兩年來,這個古老的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千億美元的巨大風暴:「零售萎縮」(retail shrink)。
美國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統計指出,零售萎縮對零售業造成的利潤損失,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如果你有關注過去一年來美國上市零售企業的電話財報會議,肯定會發現,「零售萎縮」(retail shrink)一詞不斷被提及,被各家業者視為獲利下滑、展望不佳的罪魁禍首。
零售業為什麼會萎縮?別全推給外部竊盜!
什麼是「零售萎縮」?指的是零售業者一系列的庫存損失。據統計,美國的零售公司因為萎縮的關係,2022損失就超過千億美元,到2023年,損失更擴大1,420億美元(約新台幣4兆元),較前一年大幅增加25%,達到整體銷售金額的2%。
過去一年來,不少零售業者將利潤損失的原因歸咎於暴力搶劫或竊盜。然而,造成萎縮的成因相當複雜,單純怪罪在竊盜上,其實相當偏頗,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進一步細看統計數字,在這些損失當中,因「外部竊盜」而引起的損失僅佔約36%,而來自零售業者「內部的營運錯誤」,則佔63%,可能發生的場景像是:來自員工的內部竊盜,或是當消費者進到店裡購物但卻找不到商品,轉身就上網購買;又或是,零售店內庫存過多,導致必須降價出清,造成虧損。
另外,貨架空缺則是導致顧客流失、獲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貨」對品牌的傷害是直接且深遠的,更有調查指出,當一家店面讓同一名顧客經歷3次缺貨,該消費者將可能在未來永遠不再與該店家互動。如何隨時確保貨架上的商品正確、隨時補滿,是零售業當前面對的最主要挑戰。
「對於未導入科技解決方案的零售店來說,若要觀察銷售發生什麼事情,收銀機可能是唯一的依據。」,當我們與Simbe Robotic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Brad Bogole聊到當前零售業面臨的挑戰時,他坦白表示:「少了科技輔助,零售業者很難知道為什麼某些商品賣不好?缺貨狀況怎麼樣?貨架使用率如何?甚至很多時候,商品就放在後倉,只是沒有人注意到要即時補貨。」
他表示,「對許多業者來說,貨架上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就像一個謎,而這樣的『數據荒漠』,將帶來極大的挑戰。」
調查數字也證明了此一說法。事實上,不精確的庫存管理一直是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甚至,多數零售商的庫存水平準確度實際上只有約65%。零售業研究調查機構IHL Group指出,這種因為庫存過剩以及缺貨所造成的「庫存扭曲」(Inventory Distortion),平均每年讓零售業者損失超過7.2%的營收,相當於一年近2兆美元(約新台幣64兆元)的損失。
哈囉,Tally !
柱狀設計的Tally 3.0緩緩穿梭在零售店的貨架之間,一邊掃描貨架,一雙大大的眼睛還會眨呀眨,吸引了不少顧客的目光。這是Simbe Robotics耗時6年研發的最新零售機器人,是全球第一個不需要靠人力介入、完全自主的貨架分析解決方案,更是全世界多家大型連鎖零售店的最佳生力軍。不少小朋友首次見到Tally不禁驚呼「好可愛!」還會上前給這位「員工」大大的擁抱。
「身為一名消費者,買東西時,我常常找不到我要的商品,真的很令人沮喪。」Bogolea談起自己購物時的體驗,這也是他2014年決心創立Simbe Robotics的動機之一,「零售業者最常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這項商品賣不出去?是因為沒有人買?還是因為沒有放在貨架上?」Bogolea自信表示,「這些基本又簡單的問題,如果沒有Tally,全球的零售業是無法回答的。」
實際與零售業者聊過一回,你會發現,Tally能準確記住每個商品的位置、讀取各種價格標籤,檢查barcode有沒有錯誤,並同步確認商品與價格標籤是否一致。
在高周轉率的貨架上,Tally能提醒店家隨時補充高利潤的商品;當商品被放錯位置或貨架閒置時,Tally也能即時發送通知,提醒店員隨時補貨。
根據Simbe Robotics的數據,與人工檢測相比,Tally的效率高出10倍。
有趣的是,Tally除了認真工作以外,還非常「有禮貌」:Tally 以人類步行速度3分之1的步伐巡視店面,以最不干擾消費者為目標,且相當安靜,不會製造噪音;掃描貨架時,也不需要額外的照明或閃光燈,不打擾顧客。Tally工作時,全程不需人類介入;甚至連充電,Tally都能自行對接充電樁。
超過10顆鏡頭、邊緣運算加持,賣場貨架「從頭到腳」一覽無遺!
小小一台Tally機器人,其實設計可不簡單。Tally身上配有10多個攝影鏡頭,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款把自動對焦、自動曝光和HDR結合在一起的貨架機器人。搭載Intel 3D攝影鏡頭的Tally,可完整捕捉從地板到頂層貨架的資訊,甚至連賣場冰箱內的商品細節,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同時,Tally 3.0也整合電腦視覺與掃描RFID電子標籤的功能,可以即時追蹤貨架狀況,並能找到被擋住的商品,如果一件T-Shirt藏在一堆T-Shirt裡面,Tally也能輕鬆找到;而透過Nvidia GPU平台,Tally能在雲端與邊緣運算處理數據,提供準確率達到99%。
在零售店內,清點庫存的工作繁重又瑣碎,在大一點的零售店內,員工一週恐花高達100小時清點庫存,耗費的時間與成本都相當驚人。Tally僅需短短1小時,即可掃描1.5萬~3萬件商品,而根據Simbe Robotics的數字,一台Tally可以負責擁有8萬個SKU(存貨單元)的商店。若以店家大小來看,目前導入Tally的店家面積多半超過5,000平方英尺(140坪)。
若導入Tally,店家不需要直接買斷Tally機器人,Simbe Robotics提供的是「機器人即服務」(Robot-as-a-Service),店家按照商店規模、SKU 的數量、是否使用電腦視覺/RFID標籤等按月支付月費。
超強 AI!不只盤點,Tally 還能預測缺貨趨勢、補貨時機
Tally也深度結合人工智慧 (AI)。Bogolea說明,「要讓機器人在沒有人類介入的狀況下自主在實體店內導航,一定要結合AI才做得到。」舉例來說,Tally 3.0內建的機器學習系統,除了將大量的商品資料庫與高解析度照片匹配以外,更能進一步分析在店內收集到的時間、位置與商品類型,並建構預測模型,並向店家提議接下來的幾天內,哪一區、哪一個時間點需要補貨。
Tally也能分析哪一個貨架銷售得最快,更能進一步分析出,賣得好的背後原因是因為商品擺放的位置,或商品本身特性?簡單來說,有了Tally的協助,店員能大幅節省時間,更能放下紙筆,專心在店內其他任務以及顧客身上。
不只零售店獲益,品牌也獲得線下「數據金礦」
而Tally收集到的這些數據,不只對零售商至關重要,對品牌來說,則像是尚未被開發的金礦。
過去,品牌把商品賣進實體通路後,就像斷了線一樣,無法詳細追蹤現場的銷售狀況、更不知道商品如何被陳列:購物的動線如何?產品是否被廣告看板擋住?高毛利的商品是否被放置在最能刺激消費者買單的「黃金陳列線」上?旁邊擺了哪些競爭對手的商品?在實體店內,這些都是影響銷量的關鍵。
然而,若沒有即時監測,品牌根本無從得知這些資訊,只能發動「神秘客購物」來現場勘查狀況。
Bogolea說,當Tally將零售店內的貨架數據自動化,品牌要掌握銷售情況就能更清楚、更容易。「另一方面,從配送商品的角度來說,若能隨時掌握缺貨數據,品牌更能優化貨車送貨的時間,以及配送時程。」
而對Simbe Robotics來說,除了可以向零售業者收取Tally機器人的訂閱費以外,這些數據,更能成為未來新的營收動能。
二次創業,要用數據的力量顛覆傳統行業
Brad Bogolea並不是初次創業,他2005年成立第一間公司,聚焦在無限感測器與能源產業,後來,該公司歷經兩次收購,最終被上市公司美國智能電網公司Silver Spring Networks買下。
當時,Bogolea與一位大學時期的好友重新聯繫,言談之間,兩人一致認為自動化與電腦視覺,將可為傳統產業帶來驚人又巨大的機會。Bogolea因此決定捨棄企業生活,重新捲起袖子創業。專為零售業而設計的機器人Tally,也因此誕生。
「公司成立後,為了更靠近供應鏈,我與我的共同創辦人搬到中國深圳,在那邊待了一段時間,打造了第一批 Tally 的原型。」,後來,隨著公司規模成長,Simbe Robotics一度將部分工作移至台灣,現在,他們則選擇將供應鏈搬至美國附近,讓生產與運送過程可以更有效率。
經過十幾個年頭的努力,Tally已逐漸在市場打響知名度,獲得不少中大型零售連鎖店採用。2020年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加上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實體零售業飽受衝擊,但卻也同步加快了轉型的腳步,更多的零售者開始意識到「數據」與「自動化」,是未來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是帶動Simbe Robotics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2023年,Simbe Robotics營運創下紀錄,除了獲得新一輪2,800萬美元(約新台幣9億元)的B輪融資以外,來自訂閱營收較前一年大增3倍,穩步朝獲利邁進。
同時,Simbe Robotics也陸續拿下大型零售客戶,包括美國倉儲商店BJ’s Wholesale Club,更與美國連鎖超市Schnuck Markets,美國雜貨零售商SpartanNash、Wakefern Food、法國零售商Carrefour、法國體育用品店Decathlon等知名客戶。
Simbe Robotics順利進軍國際,拓展美國以外的業務,目前在德國、法國、阿聯酋等地,都能看到Tally機器人的身影。目前,Simbe Robotics在4個國家營運,已為零售業者識別超過2億個缺貨實例以及5,700萬個價格錯誤。
邁向國際
展望未來,Bogolea自信表示,Simbe Robotics強勁的成長將會持續,「從創業的第一天起,我就深信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現在,我更加相信,Simbe Robotics正在建造一套對全球零售業最有價值的數據集,為各國的業者帶來巨大的幫助。」
隨著Simbe Robotics的腳步,相信不用幾年,很快就能在全世界各大零售店面裡,看到Tally機器人眨著一雙大眼睛,優雅地穿梭在各店面的貨架之間。
本文授權轉載自Cherubic,原文標題:一台貨架機器人,如何解決千億美元「零售萎縮」風暴?專訪Simbe Robotics共同創辦人Brad Bogolea

Founded in 2014, Cherubic Ventures is the only early-stage venture capital firm that’s active in both the US and Greater China, with a total AUM of 300 million USD. Focusing on seed stage investments, Cherubic aims to be the first institutional investor of the next iconic company and back founders who dare to dream big and change the world.
Our team sits across San Francisco, Shanghai, and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