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不受歡迎決策很難?從Coinbase面對Black Lives Matter的爭議之舉看領導關鍵

feature picture
YouTube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提摩西・費里斯日前與比特幣交易所Coinbas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布萊恩.阿姆斯壯(Brian Armstrong)進行訪談,論及如何應對監督與批評。提摩西特意詢問布萊恩,為何他決定資遣立場相左、不認同公司受使命驅動不應過度涉入文化與政治議題的員工。

布萊恩解釋說,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全球大流行初期,24小時新聞台主要循環播報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暴警虐殺的悲劇,以及隨之風起雲湧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使人產生美國陷入分裂的觀感,以致團隊成員覺得彼此間的連結和凝聚力日趨弱化。

隨著Coinbase團隊內部分歧逐漸擴大,成員們政治立場變得涇渭分明、彼此關係緊繃。在二週一次的全體員工大會上,開始有職員提出一些政治與社會問題,並向資方施壓、促其對公司使命以外的警察施暴等議題表達立場。鑒於已有許多同樣具影響力的公司無畏地針對社會議題公開表態,布萊恩及其團隊明白他們必須做出回應。

在領導團隊一場閉門會議上,布萊恩決心更加專注於公司各項價值。首先,他裁定,儘管公司的使命不涉政治、追求以加密貨幣增進全球經濟自由,但理應順應科技業界的趨向、公開發表聲明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然而,他後來發現這個運動除了爭取黑人平權之外,還訴求停止資助美國警方等其他目標時,他轉變立場、認為公司不能給予支持。

他明白自己先前深陷於媒體大舉報導的這場文化運動,做出了罔顧公司使命的錯誤判斷。他察覺,這是基於畏懼、匱乏和需要心態犯下的錯誤。他領悟到,自己和公司的精力與文化必須重新聚焦於當前的使命。

在最初的聲明公布數個月之後,布萊恩發表新的公開聲明,向團隊每個成員和外界宣告,Coinbase是使命導向的公司。正如史帝芬.柯維(Stephen Covey)所說,「至關緊要的是以第一要事為優先要務。」布萊恩受訪時講述了他如何宣布消息並堅定地闡明原委:

這是我們未來的方向。如果有人不以為然,我完全能夠理解。我先前沒有想清楚,這是我的過失。我們將提供優厚的資遣待遇。公司5%的員工將離職。這件事持續沸沸揚揚數個月,更有多名記者寫了一些以偏概全的報導,但隨著時間推移,事態漸漸平息。坦白說,這是我歷來為公司做過最可圈可點的事情之一。因為如今公司上下已經協調一致,我們正在快速進展,公司所有成員都明白他們的使命。那時我因領導力面臨無比重大的考驗而極度惶恐不安。我不想引發爭議,也深知大家將痛恨我的做法。

布萊恩.阿姆斯壯的處置勇氣十足。他做了自己希冀的事,而不是別人認為他必須做的事。基於想要的人生需要勇氣;基於想要的人生是依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而不是按他人要求過日子。企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是源自內在動機,是為自身目的做事,你不須為此提出辯解。布萊恩純粹想要打造一家透過加密貨幣帶動經濟自由的公司。他無須證明這個想要的合理性。他不需要任何外在動機或理由。

渴求自己冀望的事物基本上須極其坦誠地面對自己。你理應堅決地忠於自我以及事業,不論這將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提摩西針對布萊恩的故事指出,「傑出領導力的特徵」在於做出「不受歡迎的決策」。對於你所處世界的多數人來說,排除八成無關宏旨的事物是不得人心的做法。被需要驅動的人們肯定會如此認為,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受想要激勵者創造財富與自由的無限賽局。

如我們先前所言,人們不求十倍成長的主因在於,過度懼怕會使身邊根本無法理解十倍成長思維的人侷促不安。他們終將在文化薰陶下接受親近之人的規勸,相信自己不應企求超過自身需要的事物。他們勉強滿足於二倍成長而不希冀十倍成長,無法克服其內心造成的挫折感和壓抑。此外,他們難以領悟自己真的可以一再地達到十倍成長和徹底改造自我。

巨大的外部壓力迫使人們保留八成對人生無足輕重的事物,因為那些事物能帶給人安全感,但它們不能給予人們自由。而我們面臨的最沉重壓力其實是內在的。自由終究源自我們的內心,你是否有勇氣捨棄那八成事物、全心全意企求真正想要的事物?

自由意味著放開一切自認需要的事物,並且只選擇百分之百想要的事物;想要是基於自由;需要是基於安全、恐懼和憂慮他人的評判。人們不企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是因為過度專注於尋求自認為需要的事物。他們忙碌於追逐手段,而不直接選擇和落實自身期望的目的。

自由有兩種基本類型:
 
1. 免於……的自由:也就是不受不想要的外在事物束縛,這是出於迴避動機(avoidance-motivated)。
2. 通往……的自由:也就是勇敢地選擇且忠於自己最想要的事物,這是出於趨近動機(approach-motivated)。
 
你可能擁有世上所有的外在自由卻依然不能無拘無束。同樣地,即使所有的外在自由都被剝奪,你仍可能自由自在。誠如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書中所說,「刺激和反應之間存有一個空間。我們在這個空間裡擁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能力。而我們的成長與自由有賴於自身對刺激的反應。」

自由根本上是一種內在的選擇和承諾。自由和想要都超越框架。二者的運作都不受框架囿限,而且不被特定框架的法則界定。自由與想要運用更高的層次來全面徹底轉變框架和賽局(也就是現實)。你內心明白自己是否自由自在。只要你選擇自己渴望的事物且全力以赴,而非接受你自認需要的事物,那麼你就是自由的。直到你決心投入之後,而且唯有你決心投入之後,你希冀的事才可能發生,你才能體會自由的滋味。

正如俗諺所言,「你想要的一切都在截然與恐懼相反的那一邊。」人們面臨的一個顯然的挑戰是不清楚自己的想要。他們太過忙碌於辯護自認為需要的事物。他們沒學會坦率地面對自己和其他人。他們持續活在恐懼之中。

由於十倍成長思維的基礎在於想要而非需求,至關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認清自己的心願,以及不需要辯白或藉口。誠然,並非人人都務必企求十倍成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想要而非必須登陸火星。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是基於心願而致力團結眾人、爭取種族平權與各項自由,並非迫於需要而投入黑人民權運動。

想要是基於自由和豐盛心態;想要是基於坦然面對自己與整個世界 ——你不再順應他人的想法故作姿態。誠如戒酒匿名會創始人比爾.W(Bill W.)所言,「所有進展始於說出真相。」想要自由,你就不能繼續欺騙自己,以需求與合理化為基礎的世界是一座牢籠。需要依靠恐懼、安全感或義務而得以維繫,將你禁錮於各種不想要的人際關係和處境之中。 追求自由首先必須全然坦誠地面對自己,這始於承認自己最想要的事物,而不是你自認需要的事物,這是你內心真正渴想的事物。直到坦承並決心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之後,你方能自由。

10倍成長思維_書封
商業周刊提供

本文摘自:《10倍成長思維》:成功者獲得時間、財富、人際圈、目標自由的高效成長法則
作者:丹.蘇利文(Dan Sullivan)
出版日期:2024/4/18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出版部成立於2010年,秉持一貫的產品精神,出版書籍及特刊等閱讀載體,為國內外讀者提供更多元的知識平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