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球第一個AI虛擬工程師Devin以「新人」之姿席捲科技圈——AI可以獨立完成「寫程式」的任務了。
Devin的推出,無疑是人工智慧領域中的新里程碑。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份創舉並非由科技巨頭所創下,而是一個創立不到3個月、僅憑10人組成的Cognition新創團隊所推出。
究竟這個連知名創投家Peter Thiel都加入投資的Cognition到底是誰?
神秘的創辦團隊——資訊學奧林匹亞10屆金牌得手
Devin背後的Cognition是間相對低調的新創公司,看似相對沈默、神秘的他們,其實由一群世界級的競技程式設計師(competitive designer)所組成,包含執行長Scott Wu、產品長Walden Yan及技術長Steven Wu。
根據官網資料,Cognition團隊在知名程式設計競賽「國際資訊學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中已累積取得10枚金牌。在競賽中,參與者必須在題目限制的規範內解決程式問題,除了講求優秀的寫程式技能外,也考驗一個人對邏輯、數學及資料結構演算法的認知。
很顯然,Cognition的團隊成員具備這樣的能力,Cognition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Scott Wu常在知名程式平台Codeforces比賽中獲獎,甚至因獲獎次數過多,而擁有「傳奇大師(Legendary Grandmaster)」的稱號。
曾任矽谷最神秘金融新創Addepar軟體工程師的他,同時也是AI社交平台Lunchclub共同創辦人及技術長,當談論到Devin的研發時,他承認「教AI成為程式設計師是一個非常深入的演算法問題」,並將團隊能順利推出Devin的功勞,歸功於團隊擅長的競技程式設計經驗上。
透過競技程式設計的多次磨練下,他們終於找到將程式導入人工智慧系統的演算法,並表示「能將想法變成現實的能力」,正是他最初迷戀上寫程式的原因。
全球第一個AI工程師Devin與寫程式工具有何不同?
近期許多科技巨頭皆已展現出對AI程式助手的興趣,也陸續推出相對應的產品,如知名開源軟體開發平台Github的Github Copilot、線上程式編輯器Replit。
但綜觀市面上的相關產品,大多被定位為「協作工具」,也就是說,儘管這些工具能提供如程式推薦、程式碼掃描等協助,人類工程師仍是主要撰寫者。
而Devin的推出之所以如此特別,在於從編寫程式碼、修復錯誤、維護程式到最終的程式執行皆可獨自完成。
對使用者而言,他們只需要在Devin的類聊天機器人頁面中輸入自己需要的內容,Devin就會如軟體工程師一樣,從制定詳細的計畫開始一步步完成任務。如果製作出的產品不如預期,使用者也可回到最初的頁面輸入相關指令進行修正。
具有完整的專案處理能力讓Devin在同類型產品中脫穎而出,也為軟體產業的未來打下一劑強心針,未來工程師將可讓簡單的方案轉交給Devin完成,空出的時間得以讓工程師完成更多要求創業性的專案。
參與Devin獨立測試的創投家和執行長皆對其留下了好評,其中包含金融新創Stripe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Patrick Collison、知名創投Paradigm共同創辦人Fred Ehrsam及搜尋引擎新創Perplexity AI執行長Aravind Srinivas。新創Cognition甚至表示,Devin已順利完成一份在自由接案平台Upwork上發布的工作。
Peter Thiel也投資:從他們身上看到OpenAI的影子
儘管Cognition仍未揭露他們的核心技術為何,團隊便已收到由Peter Thiel的創投公司Founders Fund、全美最大外送平台新創Doordash創辦人Tony Xu、前X高層Elad Gil等科技界領袖的支持,累積收到2,100萬美元(約新台幣6.6億元)的募資。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及人才進入AI產業,或許就如傳奇創業家Peter Thiel所說的,「我們似乎最終會進入人工智慧、通用人工智慧的時代」,距離在各類產業中全面使用AI將會是未來趨勢。
儘管Peter Thiel本人過去並不常投資AI公司,並曾表示許多公司刻意使用虛幻的流行語(buzzword)虛張聲勢,但當Cognition順利推出Devin時,他在Cognition中看見能與OpenAI、DeepMind等當前知名的人工智慧公司相匹配的實力。
參考資料:《CCN》、《VentureBeat》、《Cubed》、《AIM》、《Maginative》、《Business Insider》、《LinkedIn》、《World of DaaS Podcast》

手搖飲重度患者,喜歡天空喜歡月亮,處在想被看見卻又害怕被看見的矛盾狀態。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