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最難的創業項目!台灣新創Bellwether在歐洲打造「飛行車」,預計2028年正式量產

最難的創業項目!台灣新創Bellwether在歐洲打造「飛行車」,預計2028年正式量產
曾令懷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未來的交通工具會是什麼?

也許Elon Musk的SpaceX將是太空的霸主,帶領人類遨遊宇宙。但是路上就不一定是Tesla了——甚至,車不見得要開在路上——新創Bellwether的答案是:飛行車。

「我們想打破車子只能前後左右的限制、我們要挑戰地心引力、我們認為交通與車子應該要重新設計。」Bellweth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坤揚(首圖左)眼神堅毅,一連道出Bellwether的志向與目標。

Bellwether第三代飛行車Oryx
Bellwether第三代飛行車Oryx。 曾令懷攝影

飛行車的概念並不是Bellwether的空想,事實上全世界至少有8家新創正在挑戰這個領域,而Bellwether的出發點也很實際:交通壅塞。

飛行車的應用,是交通系統的哲學解方

「我們最初在研究的是研究何謂移動、人為什麼要移動。」Bellwethe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林愷澤(首圖右)說,自己和陳坤揚都是大同工業設計畢業,隨後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進修交通設計,但是設計的不只是交通,而是一種哲學思考。

簡單來說,當前的車子設計難以有突破性的發展,而且就算車內有再舒適的承載體驗,也無法避免塞車等交通系統性的問題,這是陳坤揚和林愷澤等同學當時在思考的問題,鞋子、滑板車都被這些學生視為是未來交通的可能解方。

陳坤揚和林愷澤的答案則是飛行車。「如果我們能突破地心引力的限制,讓車子在三維空間中移動,是不是救護車、消防車甚至是計程車都能變得更有價值?會不會未來大家都可以住在郊區,而不用為了上班擠在市區內?」陳坤揚解釋,交通壅塞只是其中一個問題、飛行車只是一種載具的形式,Bellwether想打造的是一個新的交通概念、想創造的是新的移動價值。

Bellwether Oryx
Bellwether認為飛行車是交通革新的解藥。 Bellwether官網

兩人的構想看似天馬行空,仍在2019年於英國倫敦成立了公司Bellewether,背後有大環境的幫忙,也有自己的努力。由於大疆(DJI)無人機產業,「城市空中交通」逐漸成為歐美新創圈在探討的話題,加上疫情影響了航空業,許多關注航太領域的資金都湧入了無人載具,陳坤揚和林愷澤也很努力地詢問尋找合作的代工廠,最終靠著杜拜代工廠的協助,才一步步地將無人車設計出來。

「其實一開始真的沒有要創業啦!」陳坤揚笑著說,原本只是畢業製作的設計,卻在發想過程中一步步「不小心」真的把車子做了出來,再加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濃厚的創業氣息,這才讓他們踏上創業之路。

從概念、技術到體驗,Bellwether不斷優化的開發之路

但是就算車子做出來了,還是有很多挑戰,例如還沒跟上的法規以及駕照等配套措施。

「目前飛行車確實還無法民用,但是其實各國政府已經有很多應用場域在驗證中了。」林愷澤舉例,美國軍方已經在試驗軍事特定用途,中國則是觀光區遊園、沙烏地阿拉伯則預計在建造沙漠中的人工未來城市Neom裡啟用飛行車的應用,這些都是Bellwether正在搶攻的市場。

然而在落地應用前,飛行車本身也有一定的製造門檻與挑戰。就產品面來說,陳坤揚表示其實當前的飛行車設計有點直升機的影子:靠螺旋槳達到原地起飛的效果,然而Bellwether與其他競爭者的差異在於「螺旋槳的包覆性」。

直升機之所以無法普及,就是因為螺旋槳造成的氣旋使人難以接近、需要極大的腹地起降,而Bellwether將螺旋槳設計在車身內,以包覆的方式降低氣旋的影響,同時能提升80%的座艙空間,「我們的設計就是以人的使用情境出發。」陳坤揚補充,製造飛行車其實就跟製造飛機是一樣的,需要製造認證、適航認證,每個認證都不容易取得,加上Bellwether的獨特設計,有機會成為一道護城河。

Bellwether將自己的包覆式飛行載具定義為新的交通載具門類Volar,概念類似電動車之於汽車,從第一代概念車Gazelle到現在打造的第三代Oryx,每一代都在嘗試不同的飛行車技術,包含包覆性螺旋槳、流體力學優化等等,儘管產品還在研發、認證與市場驗證的階段,但是隨著海外越來越多應用場域,2028年有望可以正式銷售飛行車。

從國際出發,也要把技術帶回家鄉台灣

有趣的是,Bellwether一路以來只對外募資過一次250萬美元(約新台幣7,500萬元)的資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很精準跟有效率的在研發,因為一路上遇到的貴人都很相信我們,所以我們必須一步步踏實地做。」陳坤揚表示,台灣人在海外創業不容易,因此Bellwether分外珍惜每個商業合作的機會,取得對方信任的關鍵就在於謙虛與坦誠、執行力和實績,以及回饋,「誠信是商業合作的關鍵。」

另一方面,Bellwether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台灣,目前已經在台灣設立子公司Bams,將把研發中心設立在航太人才重鎮的南台灣,並將過去的飛行系統、飛行技術、新型態的控制器商業化,除了推動台灣航太產業的科技創新與國際鏈結,也增加公司的財務收入來源。

「其實我們也想過新型態的交通載具不一定只能是飛行車,甚至可以是竹蜻蜓,如果我們技術到位的話。」陳坤揚笑著說。或許當飛行車成為國際新交通載具時,Bellwether之於飛行車,將能擁有Tesla之於電動車的江湖地位。但一切都要等到正式「上路」那天,才是決定性的關鍵。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我們如何為客戶提供價值?開發的技術何時可以商業化?
城市空中交通與智慧移動,都是國際上近幾年非常高速發展的領域,也是我們公司深入研究的領域,我們希望透過在航太與交通產業的專業與經驗提供客戶我們最優秀的開發能量以及國際資源,透過第一性原則提供夥伴們設計與工程創新研發和產品策略。我們也在城市空中交通領域長期跟各國政府與民航局保持合作掌握法規與認證相關時程,開發了三代共五台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原型機及相關航太技術進行驗證與迭代,並透過特殊的商業模式加速技術與產品在國際市場商業化。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我們現階段最需要的是人才。 專業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eVTOL) 相關人才跟技術在國際上都算新穎,大多從航太與汽車相關產業切入,在歐美相對更容易找到對eVTOL認識且有熱情的夥伴,我們希望可以在台灣提升大家對電動城市飛行器與智慧移動產業的認識,讓更多人願意投入交通相關技術的創新開發,並加入國際新創團隊一起成長,創造價值,也提升台灣在eVTOL與智慧移動產業的重要性。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人」,是創業最重要的事。 無論是公司團隊,或在地以及國際資源連結,都需要跟對的人一起工作,有共同的願景和理念、對品質的堅持、極高的韌性、對改變與創新的使命感等。在團隊外,透過累積各種人脈與企業資源放大合作機會,可以更快速的成長。想盡辦法跳脫框架才能用新創的身份去贏得市場和夥伴的信任,被大家看見。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瑞鑑航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ellwether Advanced Mobility Solutions)
成立時間:2019年
產品名稱:Volar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內容採編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