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奧特曼因「這號人物」被踢出公司!一文看懂OpenAI曲折離奇的「政變」始末

奧特曼因「這號人物」被踢出公司!一文看懂OpenAI曲折離奇的「政變」始末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OpenAI爆出的「政變」戲碼,或許比你昨晚看的八點檔還要曲折離奇。身為共同創辦人、執行長的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也是目前AI領域聚集了最多目光的意見領袖,卻被董事會「突襲」踢出公司。這齣矽谷的權力遊戲,最新一幕是:OpenAI有逾700名員工連署寫信給董事會,威脅若不讓奧特曼回鍋CEO,他們可能會跟隨奧特曼腳步,一起去微軟上班。

於此同時,策劃這起政變的主角、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態度180度大轉變,轉而支持奧特曼。

OpenAI身為全球最受矚目的AI新創,會在短短時間內上演CEO遭董事會無預警逼宮,並且可能再也回不去,這一切全都與為防止利益腐蝕OpenAI,而建立的特殊公司架構有關。究竟OpenAI董事會的架構如何?是怎麼運作的?整件事情來由又是如何?

OpenAI權力遊戲第一幕:政變!CEO奧特曼被踢出一手創辦的公司

美國時間上週五,OpenAI董事會突然宣佈解除執行長奧特曼的職務,聲稱奧特曼在溝通時不夠坦承,阻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董事會無法再相信他能領導OpenAI,並由技術長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暫時接任執行長。

消息一出,OpenAI聯合創辦人、總裁格雷格.布魯克曼(Greg Brockman)宣佈辭職,一群資深研究人員都在醞釀和奧特曼同進同出,面臨人才流失危機,甚至大金主微軟也在背後施壓,惹得董事會立即找來奧特曼進行協商。

策略長傑森.權(Jason Kwon)一度表示對奧特曼重回公司感到「樂觀」。甚至奧特曼本人都在X(推特)上貼出一臉俏皮拿著「客人」身份識別證的照片,寫道「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掛著這個了。」

正當所有人以為這只會是週末一場鬧劇時,事情再度出現轉折,又有消息指出,OpenAI董事會最終沒打算讓奧特曼回歸公司,並計畫找來前Twitch執行長艾梅特.謝爾(Emmett Shear)接棒執行長職務。

納德拉推特聲明.jpg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在推特上宣佈,會繼續與OpenAI的合作,同時奧特曼及布魯克曼將加入微軟。 推特

OpenAI權力遊戲第二幕:送暖。微軟邀請奧特曼加入公司,想跳槽的也歡迎

此外,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在推特上宣佈,奧特曼及布魯克曼即將加入微軟,負責領導先進AI研究團隊,「我們會迅速展開行動,提供他們成功所需要的資源。」

短短的幾天內,OpenAI的這齣政變大戲反轉再反轉,涉及了理念碰撞與派系爭鬥。這也令人遙想起蘋果1985年將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趕出公司,不過賈伯斯在10多年後重新歸來,帶領公司推出iPhone等產品再創高峰,而奧特曼能否走到這一步,則還有待時間驗證。

OpenAI權力遊戲第三幕:挽回。員工齊喊:不找奧特曼回來、我們就走

《華爾街日報》20日報導,OpenAI現有約770名員工,目前已經超過700人連署,威脅董事會若不讓奧特曼回鍋CEO,他們就要辭職,並跟隨奧特曼腳步加入微軟。信中更宣稱,微軟保證留一個位置給跳槽的員工。

連署信指出,當董事會決定讓奧特曼離開時,OpenAI領導階層採取了行動迅速穩定公司,然而,儘管有許多人要求提供具體事實指控,董事會卻未能提供任何書面證據。他們漸漸了解到董事會沒有能力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且在談判中充滿惡意。

「這樣的行為顯示董事會沒有能力監督OpenAI。我們無法為缺乏能力、判斷力,和對我們的使命不關心的人工作,或一起工作。」

OpenAI員工公開信.jpg
OpenAI員工公開信(此為第一頁)。 華爾街日報

於此同時,策劃這起政變的主角、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在X平台上懺悔,「我很後悔參與董事會的行動。我從沒想過要傷害OpenAI。」並表示會盡一切努力讓公司重新團結起來。

雖然微軟對奧特曼招手,但奧特曼此時仍未決定下一步去向,換言之,奧特曼仍有可能回鍋。根據《The Verge》報導,有多位消息人士指出,若解僱其他董事會成員,奧特曼跟布魯克曼仍然願意重返OpenAI。

對於是否接納逾700位OpenAI員工,微軟CEO納德拉顯示開放態度,「這由OpenAI董事會、管理層和員工選擇」。他表示,微軟選擇明確與OpenAI合作,不管OpenAI的人員是留在OpenAI還是來到微軟。

震驚矽谷的「政變」,兩大男主角立場是什麼?

而這起策劃這起政變的主角,則是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蘇茨克維是共同創立OpenAI的馬斯克(Elon Musk)不惜與賴瑞.佩吉撕破臉,親自從Google挖角來的大將,想藉此制衡當時Google在AI領域獨大的狀況,引導AI發展走向更安全、負責的道路。

就如蘇茨克維被挖角到OpenAI的原因,他始終代表著負責任開發AI技術的一派。 11月6日,OpenAI舉辦了第一場開發者大會,揭露所有人都能客製化ChatGPT、打造AI助理的全新開發工具,想加速AI應用的落地速度。

黃仁勳、OpenAI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
左為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右為OpenAI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 Nvidia Blog

根據《彭博社》報導,這看在提倡安全與負責的「蘇茨克維派」眼裡,是非常危險的作法,他在接下來幾天裡與董事會提出他的擔憂、與奧特曼召開會議。會議過程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但隔天奧特曼被通知解除職務,幾分鐘後全公司都知道了這個消息。

不過,蘇茨克維與奧特曼之間決裂並非一日之寒。自從ChatGPT登場後,OpenAI開始變得更像一間「公司」,後續發布的GPT-4不再開源,就曾被馬斯克抨擊OpenAI已變成一間被微軟掌握、封閉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公司。

同時奧特曼也持續與投資者接觸,例如與中東投資者協商成立AI晶片公司、向日本軟銀集團尋求數十億美元投資以成立新公司、先前還與前蘋果設計長強尼.艾夫討論成立AI硬體業務,正是這些舉動及OpenAI似乎越來越商業化的商業,使得蘇茨克維感到深深的不信任。

今年7月,蘇茨克維在公司內部成立新團隊聚焦控制「超級AI」,有消息人士指出,兩人的關係在10月份加速惡化,奧特曼開始架空蘇茨克維減少他在公司的職務,進而導致兩人對立更為嚴重。

OpenAI,ChatGPT
有消息人士指出,奧特曼與蘇茨克維的關係,在10月份加速惡化,蘇茨克維遭到架空。 shutterstock

英國記者詹姆斯.波爾(James Ball)在一篇評論中表示,奧特曼一派認為, 研究AI需要大量資金,因此保證營收是確保公司獨立性的關鍵,OpenAI應將技術商業化,成為目前AI安全議題的參與者,並為通用人工智慧籌措資金。

而蘇茨克維一派則認為, 商業上的雜音與妥協會大大影響他們面向未來的研究工作,無論是加緊腳步專注開發通用人工智慧,或者確保AI技術安全可靠,都會受到商業化的干擾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引發矛盾,最終釀成這齣政變劇。

在政變後召開的員工大會上,蘇茨克維向員工表示,「這是董事會為了非營利組織使命所做的決定,確保OpenAI能夠打造有益於全人類的通用人工智慧。」

為確保AI安全發展成立的董事會,最終為AI安全發展踢走奧特曼

諷刺的是,讓政變得以成功的,正是奧特曼為避免OpenAI被利益腐蝕刻意設計的特殊架構。OpenA以非營利機構的身份管理營利子公司,子公司雖能接受投資,但必須將獲得的一部分報酬捐給非營利機構,同時所有投資者都設有報酬上限,超過上限的利潤也都會回歸OpenAI的非營利機構。

在奧特曼設計的架構下,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擁有極大的權力,他們擔任為AI發展踩煞車的角色,能夠喊停技術開發,也能像現在這樣更換執行長人選。OpenAI在2016年制定的章程中,賦予了董事會選舉及罷免其他董事的權力,只要有書面同意,無須召開會議或事前進行通知董事會就能做出決議。

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
讓政變得以成功的,正是奧特曼為避免OpenAI被利益腐蝕刻意設計的特殊架構。 shutterstock

奧特曼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為利益帶領OpenAI轉型不持有任何股份,包括微軟在內所有投資者也都沒有董事席位,董事人選除了三位共同創辦人外,另外三名是沒有直接利益關聯的外部人士。

除了被踢出公司的奧特曼、自行請辭的布魯克曼及首席科學家蘇茨克維外,三名獨立董事─分別是:

1.亞當.安潔洛(Adam D’Angelo),他是問答平台Quora的創辦人,也曾擔任Facebook的技術長。

2.塔莎.麥考利(Tasha McCauley),她同時是地理技術公司GeoSim Systems董事,從2018年就一直是OpenAI董事成員。

3.海倫.透納(Helen Toner),曾在牛津大學AI中心工作、並曾是OpenAI的策略總監。

獲得了三位獨立董事支持的蘇茨克維,也得以罷免奧特曼的職位。聲明中他們強調董事會進行了縝密的審查,認為奧特曼不夠坦承,「董事會不再相信他能夠繼續領導OpenAI。」奧特曼為堅守AI安全發展成立的董事會,如今為了AI安全選擇將奧特曼踢出公司。

有消息人士指出,納德拉對OpenAI董事會沒有事先知會,就擅自踢出奧特曼感到「憤怒」,以微軟為首的投資者也向董事會施壓,要求他們讓奧特曼歸位──否則微軟可能將不再支持OpenAI。不過,納德拉後續發出聲明表示,他們會繼續與OpenAI合作夥伴關係,「我們期待認識艾梅特及新的領導團隊,並與他們展開合作。」

面對這起政變,當初挖角蘇茨克維進入OpenAI的馬斯克也在推特上發表看法,「伊爾亞有很高的道德標準、不慕榮利,除非他覺得有必要,不然不可能採取如此激烈的行動。」

至於這起事件的下一步──可能沒人說得準,因為短短一個下午,OpenAI董事會決定不讓奧特曼歸位,納德拉宣佈奧特曼及布魯克曼加入微軟,就在一切似乎即將塵埃落定之時,OpenAI員工集體逼宮董事會,而奧特曼仍未放棄回鍋之路。接下來讓人關注的是,OpenAI的發展方向是否出現變化,加速AI應用落地的作法會踩煞車嗎?

以及眾人或許最在意的,政策轉趨保守,加上高管大換血、人才流失,OpenAI是否還能繼續成為引領AI浪潮的公司?

資料來源:The VergeBloombergTechtris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陳建鈞,原文標題:【圖解】OpenAI權力遊戲,3幕劇看懂主角轉折:誰倒戈?誰會走?誰是大贏家?,責任編輯:錢玉紘

TAGS: # AI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