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的背景是這樣,從幣圈回到傳統金融創投之後也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樣的創業家是值得創投投資的,這其實不外乎具備一些特質,譬如有足夠的國際觀、對產業有敏銳洞察、聰明、有執行力、可能有點錢(但不是必須),很現實的是要符合上述特徵的創業家在過去十年,八九不離十會有(但不是都有)這些共同點:
有跨國公司的工作經驗
唸過海內外頂尖大學
家庭或在學經驗累積供經營管理能力等。
另一件值得討論的事是什麼樣的公司有辦法在公開市場具備流動性?在散戶間的答案肯定是具備話題與願景,想當然每個時期的話題一定都非常不一樣,譬如1980、90年代的電子製造、光電、半導體到2000年以後的網路、生技旋風,甚至是過去3年的防疫題材。
想著想著就覺得好像不管是創辦人的經歷或是公發公司的產業類別,都隱約有一個趨勢存在,所以我就把台灣截至2020年所有公發公司(含上市、上櫃、興櫃)的資料找出來,從民國30年開始以十年為單位,根據創立時間做樞紐分析,然後再逐一去看創辦人的成長背景、公司歷程。
先說結論:趨勢好像確實存在,但是要轉為可運用的洞見好像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對我們這群Z世代(1997以後出生)的小朋友了解台灣產業沿革實是偌大的幫助。
台灣公發公司總體趨勢
這張統計表的原始資料來自現在台灣所有公發公司(上市、上櫃、興櫃)的產業類別與其成立時間,這筆資料目前不包含從1990年開始每年大約10–15間下市公司的資料,但其實還是可以看出台灣在過去將近80年的商業活動歷史中,各個產業有辦法在公發市場存留到今天的公司,他們的成立時間都集中在特定的20-30年;換個說法其實就是在每個產業的黃金年代,會看到有類似模式的公司大量創立,獲得大量的成功,一但過了這個年代創辦的公司想要上到公開市場,平均每年都不一定有一家。
民國30-50年代:民生必需品、食品、基礎建設
這張表其實還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那就是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台灣的產業轉型歷史,從民國30年代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手台灣,首要任務就是快速穩定台灣的民生經濟,當時主要的公司成立來源多半由政府資助成立,或是由在台灣本來就已經在運作的民生必需品商社、勞力密集產業與政府辦合作的方式成立出來,所以很明顯的會看到民國30年開始一路到60年代,有像是食品工業、水泥、金融等公司創立,同時挾著美援(民國40-54年)、進口替代(民國40年代)、出口擴張(民國50年代)的政策目標,有像是紡織工業、電器電纜、塑膠和橡膠等等的公司紛紛創立。
民國50-70年代:出口擴張、十大建設引導產業轉型
隨著台灣在民國50年代逐漸好轉民生經濟,基礎建設、電力系統與交通也在以孫運璿、李國鼎為代表的行政院官員努力下有了基本的建樹,但隨即在1973年(民國62年)開始的中東戰爭在十年間先後兩次引發石油危機、與接踵而來的民國68年中美斷交,讓當時除了農業以外多半仰賴進口商品的台灣在物價成本高漲下吃盡了苦頭,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便在民國62年招集各部會長開始了著名的「十大建設」產業轉型計畫,在這段時間港埠系統(中正機場、蘇澳與台中港、中國造船廠)的建立、能源(核一)和交通(中山高、北迴鐵路)愈趨完善,配合民國50年代創立的加工出口區經驗,讓石化工業、鋼鐵(中國鋼鐵公司)、汽車工業、電子零組件、電機、航運等需要完善交通與電力系統配合的產業有了快速發展的環境與養分。
這邊提個外話,在這段台灣農工業積極轉型的年代,半導體產業的濫觴Fairchild仙童半導體已經由離開Shockley Laboratory的「八叛徒」在1957年的美國矽谷悄悄創立。而進到了十大建設前不久的1968年,Intel也隨後由離開Fairchild的Robert Noyce、Gordon Moore與我們熟知的管理學大師Andrew Grove共同成立,正式敲響了半導體世代的鐘聲。
民國70-100年:高科技製造業、生技醫療
往後的故事我想就是大家非常耳熟能詳了,1974年十大建設時行政院的大頭們(蔣經國、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等)就已經開始思考台灣在接下來國家產業發展方針,在《孫運璿傳》中有提到當時以台灣一個高階人才密集、能源與交通網路完備的國家,以研發為基礎的積體電路與生物科技便是非常適合的兩個方向,於是在1973年(民國62年)聯合工業研究所、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在1978年(民國67年)送出首批赴美工程師學習積體電路,接著便是李國鼎兩次邀請任職於Texas Instruments副總與General Instruments營運長的張忠謀Morris Chang回到台灣,擔任工研院與飛利浦共同創辦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務必聽Acquired podcast分享的TSMC故事),與聯電、世界先進等等公司開啟了台灣半導體的黃金年代。
民國90年以後:觀光、金融、百貨、文創、傳統產業轉型
半導體後的世界便是從2000年初開始最國際化的年代,此時的台灣已經在1997年正式晉升已開發國家的行列,world wide web的出現與不斷成長的GDP帶動更多必需品以外的消費需求,觀光、百貨等等的零售服務業大量創立,接續發展的便是在近十年非常火熱、結合線上線下的電子商務、跨境物流、軟體服務等等機會。
於此同時會發現像是汽車工業、化學工業與紡織業這些在4、50年前已經火燙燙過的製造業在經過了半個世紀之後正在悄悄地轉型,譬如更高科技的電動汽車零組件、高技術含量的紡織商品,一甩過去以低廉勞力著稱的產業特性。
結語
我覺得結語分三個部分,分別是對過去的學習、未來的想法和下一篇的內容提要。
對過去的學習:傳統企業正在吹響轉型的號角
台灣有紀錄的公發公司發展從民國30年開始已經經過了約莫80個年頭,當然除了各種原因下市的公司以外,年過半百的公司已經開始面臨與當年創立目的截然不同的競爭環境,過去10-20年也漸漸看到很多舊產業的轉型、老公司發展新事業體,譬如在上面最後一段提到傳統汽車製造業開始往電動車相關組件發展、紡織業往高科技紡織技術進行調整,除此之外也看到傳統銀行體系正在往大型控股公司的方向水平整併業務、傳統的車商也衍伸出保險業務部門、食品加工廠朝更高毛利的生技產業靠攏。
雖然目前我都還處在一個蒐集資料並嘗試了解的階段,但希望未來有朝一日可以看著這些資料整理出更多有幫助的洞見。
對未來的想法:推動產業的潛在動能
在整理這些資料的一個發現、其實也是貫穿全文的其中一個故事線就是政策的力量。我沒有想過原來在台灣的商業發展歷史中,政策會提供如此重要的成長動能(這種特性光是跟美國好像就有很大的不同),這部分前面只有用公司數量和階段性的政策方針做對比,下一篇開始會解釋更多台灣企業有政府影子的例子,這其實某種程度好像也說明了在接下來10-20年裡,如果這個邏輯依舊適用的話,接下來的產業轉型策略將會帶出台灣在高科技製造業之後,下一個有辦法在10年內每年有5-6間公發公司的單一產業。
另一個我覺得對未來的想法,其實看到台灣過去單一產業的成長脈絡會發現會有峰值出現的現象,從2010年到2020年這段時間會看到我們過去熟悉的高科技製造業已經進入了峰值尾端,但下一個開始的浪頭好像有非常的不明確,而2020年剛開始的三年面臨疫情考驗,10年內公發公司數量相比過去10年大幅減小,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在2020年代的下半個5年會有看到整體經濟復甦的盛況,至少能看到一兩個有辦法帶出峰值的產業在公開市場上讓大家振振士氣。
下一篇:民國49年以前公發公司創業家成長與學經歷觀察
好了,最後想稍微提一下下一篇的內容,主要會是統整民國49年以前創立的「上市」公司,這些創業家的成長背景、公司創立過程和我發現這10幾間上市公司的共同點。小小透露一下,這段期間的公司創辦人多半經歷了國民政府接受台灣、日治時期、八年抗戰的洗禮,有輾轉來到台灣的、有在台灣農田被美軍轟炸過的、也有在日本社會本來就過的很好的,在這個動盪的年代大同、彰銀、永豐餘、味全、遠東新是怎麼有辦法成立大規模公司、創辦人又有什麼能耐,就下篇揭曉吧。
本文為授權轉載,作者:吉米,原文標題:台灣公發公司產業趨勢與創辦人背景(1):總體趨勢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