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CEO來說,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是將瀕死的企業起死回生?或者帶領組織轉型?美國重型工業設備商開拓重工(Caterpillar)前CEO吉姆.歐文斯(Jim Owens)表示,「對CEO來說,最困難的部分就是離職。」但更難的是離職前後的交接。
即使創立全球最大避險基金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也曾遇到交接難題,他2016年離職讓2位共同執行長管理,卻交接得不太理想,技術部門與招聘部門的成績同時下滑,導致達利歐只好回鍋救火。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報導,糟糕的CEO接班,讓美國標普綜合1500指數的企業,每年市值損失1兆美元。所以,對優秀的CEO來說,除了經營企業、推動轉型外,完美交棒更是必學的一堂課。
麥肯錫高級合夥人嘉露蓮·杜華(Carolyn Dewar)、斯科特·凱勒(Scott Keller)等專家表示,CEO通常會提前規畫自己的任期,邁克爾.費舍爾 (Michael Fisher)在接任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CEO 時就告訴董事會,自己將擔任10年左右,最終如同規畫,待了11年多。
優秀CEO離職,通常是因為企業需要有人帶領轉型,但現任CEO並不是最適合的人選,例如蓋爾.凱利(Gail Kelly)在2008年接任澳洲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CEO後成績斐然,但在公司的階段性戰略已經到位,接下來需要邁向數位轉型時,她在2015年卸任;日本索尼(Sony)也是如此,前任執行長平井一夫(Kazuo Hirai)在Sony連年虧損之際接下職務並帶領Sony翻身,達成任務後,在2018年4月交棒給吉田憲一郎(Kenichiro Yoshida)。不過該如何判斷合適的交棒時機?
現任CEO何時該交棒?7個提問判斷最佳離職時機
「當形勢艱難的時候,你不能離開;當情況好轉時,你不想離開。」美國高盛集團前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 (Lloyd Blankfein)直言,離開時機是個困難的決定。美國醫療器材商美敦力(Medtronic)前任CEO、現為哈佛商學院教授的比爾.喬治(Bill George)則建議,CEO或領導者可以透過下列問題來判斷適合離開的時機:
- 你還能目前的崗位上獲得滿足和快樂嗎?
- 你還在持續學習並感受到挑戰嗎?
- 你有沒有新的個人情況需要考慮(例如家庭或個人健康問題) ?
- 組織外有沒有錯過不再的好機會?
- 接班人的安排如何?(是否需要更多時間來培養某人?你是否阻礙了可以帶領下一個時代的人才?)
- 公司有沒有特定的里程碑讓你的轉職更自然或更困難(例如整合一個重大的收購案、推出一個重要的新產品、或完成一個長期的專案)?
- 你是因為無法想像下一步才留下嗎?
CEO優雅交棒三步驟:主駕、副駕、後座乘客
優秀的CEO一旦決定離開,通常會提前規畫接班。喬治提醒,CEO最好能給董事會完整的交接時程表,以循序漸進地培養繼任者,一般來說,這至少要花上兩年。而CEO的交接期通常為6~9個月,原本的CEO則會經歷三個階段,逐步將工作交出去。
第一階段(主駕駛):
宣布繼任者後,原本的CEO依舊會主導公司經營2至3個月,此時正好幫助繼任者了解自身職責,可以透過分享過去自身決策的想法及原理,或討論高層團隊和組織的優劣勢,交接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例如大客戶、投資者、監管機構、供應商等),讓繼任者在「安全網」的保護下學習,在開高階主管會議或董事會時,也邀請他們旁觀,了解如何管理組織。
第二階段(副駕駛):
在繼任者正式上工的前2至3個月,原本CEO的角色定位將從主駕駛轉到副駕駛,從教導和授權的角度,轉為支持繼任者決策,並且要鼓勵其他部屬接納他們新任領導者。
第三階段(後座乘客):
繼任者正式上任後,前任CEO必須交出所有決策權,只在必要時提供建議或支持,並搬離組織核心的辦公區。雖然許多卸任的CEO會受邀擔任董事長的角色,專家們則建議交棒後的前任CEO應盡可能遠離決策中心,放手讓繼任者儘早推動改革並重新分配資源。也有有研究支持這個觀點:當即將卸任的CEO仍擔任董事長時,新任CEO提前被解雇的可能性是原來的2.4倍。
資料來源:McKinsey & Company、經理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吳俊毅,原文標題:傑出的 CEO,知道如何讓人「取代自己」!領導者必學的接班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