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貫徹「客戶至上」的PR策略!亞馬遜怎麼讓「被淘汰」的產品漂亮下台?

李欣岳
李欣岳 2023-09-20
貫徹「客戶至上」的PR策略!亞馬遜怎麼讓「被淘汰」的產品漂亮下台?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期,有一則關於亞馬遜的新聞,雖然TA為軟體工程師,外界大眾較少關注,但我覺得背後的「PR策略思維」,非常值得創業者/新創參考。

亞馬遜旗下AWS(Amazon Web Services)的EC2 Classic服務,在2023年8月15日正式「退役」。AWS在2002年正式啟動Web服務,並在2006年啟動雲端運算服務,EC2則是第一批上線的雲端服務。根據Wikipedia的說明

2006年3月14日,亞馬遜簡易儲存服務(Amazon S3)雲端儲存上線,之後當年8月25日,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EC2)上線。

根據《The Pragmatic Engineer》電子報近期的分析

當AWS某項服務達到普及時,它會以可靠性著稱,這是公司的刻意選擇。這使客戶能夠有信心地在服務之上建立應用,即使有一天它們要被淘汰,也能保證在那之前有多年的無痛使用。

EC2 Classic(EC2代表Elastic Compute)自2006年推出以來,一直是亞馬遜對舊服務支持的重要案例。EC2服務仍然存在。然而,自2013年以來,AWS新客戶就無法再啟動EC2 Classic個體(Instance),除非明確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亞馬遜虛擬私有雲(VPC)。因此,EC2 Classic被「棄用」,而客戶受到強烈鼓勵,在過去10年內不要使用它。然而,亞馬遜一直支持運作長達10年!

兩年前的2021年,AWS就宣布將淘汰Classic,最後一個EC2 Instance已在2023年八月關閉。

對於服役近17年(其中還有10年,不再提供給新加入的客戶使用)的EC2 Classic近期退役,AWS CTO Werner Vogels在個人Blog上分享了背後的故事(最後還很驕傲的簽署了一張「榮退證明書」表彰EC Classic傑出的「一生」)。我省略了大量技術相關的內容,摘錄與稍作編譯如下:

在AWS,我們不經常終止服務。這相當罕見。企業客戶依賴我們的服務(客戶的業務,實際上是建立在這些服務上),這是我們認真對待的事情。

所以,兩年前,當我們宣布將關閉EC2 Classic時,我相信至少有一些人不相信,認為我們將會讓它永遠運作下去。現在,這一天來了。在2023年8月15日,我們關閉了EC2 Classic上最後一個Instance。對於現在已廣為大眾所熟知的雲端運算,EC2 Classic是最早被運用的服務之一,考量這段歷史,我認為這件事值得被慶祝。

對我來說,這展現了什麼是亞馬遜的客戶至上/為客戶痴迷(Customer Obsessed)。EC2團隊一直支持Classic,直到每個Instance被關閉或遷移為止。

告別我們起家之一的產品令人感到苦澀。但自2006年以來,我們已走了很長的路,我們在為客戶創新方面尚未停止。這也是一個提醒,建立可演進的系統是一種策略,必須以開放的態度重新審視架構。因此,讓我們告別Classic,曾經的美好時光。EC2萬歲。

AWS CTO頒給自己的證書
AWS CTO Werner Vogels簽署了一張「榮退證明書」,表彰 EC Classic 傑出的「一生」。 All Things Distributed

對比在科技迭代快速的大環境中,不管是企業或個人用戶,都一定有遇過某個網路服務被廠商終止的經驗(這其實很正常),亞馬遜這真是一手高明又傑出的PR策略與執行。整個對外溝通的角度與內容,有非常精準的TA(CTO或軟體工程師,真正有預算、有權限決定使用AWS服務的人)。除此之外,能成就這次PR展現,來自亞馬遜創立20多年來,從沒改變「客戶至上」的北極星,已成為內部所有工作與思考的DNA,而這次透過PR的方式被呈現出來。

多數網路創業者,對亞馬遜都非常熟悉。它所謂的「客戶至上」,具體來說,就是內部長期以來的Day1文化。早在亞馬遜1997年IPO後,創辦人Jeff Bezon在第一封寫給股東的信,就正式對外說明,衡量亞馬遜潛在成功的基本準則,就是重視客戶與創造長期價值,並大膽投資未來。他認為:「這是面向Internet的Day1,若我們做得好,亞馬遜將因此受益。」直到2021年交棒CEO為止,Jeff Bezon每年寫給股東的信,都會在最後再附上1997年這封,不斷強調「現在仍是Day1」。

亞馬遜建立在客戶至上、重視長期價值的企業文化上,另一個廣為外界熟知的,則是亞馬遜從客戶需求回推的「逆向工作法」(Working Backwards)。Jeff Bezon在2008年寫給股東的信中提到:

長期導向、客戶至上兩者關係密切。如果我們能夠辨別出客戶的需求,並進一步確信這個需求長期且重要,我們的方法允許我們用多年的時間耐心地提供解決方案。從客戶需求的「逆向工作法」,可以與「技能導向法」(Skills-forward)對比,後者使用現有的技能和競爭力來推動業務機會。技能導向法認為:「我們很擅長X。我們還能用X做什麼?」這是使用現有技能和競爭力來推動業務機會的方法。

然而,如果僅僅採用這種方法,使用它的企業將永遠不會被推動去發展新技能。最終,現有的技能將變得過時。從客戶需求的「逆向工作法」,通常要求我們獲得新競爭力,並培養新能力,不管這些的第一步有多不自在和笨拙,都要堅持下去。

創業者/新創可能聽過這句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以亞馬遜為例,包括客戶至上等內涵的Day1文化,是最重要的戰略/策略,逆向工作法則是以此戰略發展而成的戰術,最後才落實到打造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甚至是推出新服務、停用舊服務等日常營運的各個面向上。

從亞馬遜的這個經驗,我覺得對新創在PR上的最大啟發,就是先有長期且一致的價值觀、值得對外分享的好故事、讓自己感到驕傲的成績,再透過PR與TA、Stakeholder、外界大眾溝通,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amazon_AWS_亞馬遜_雲端
亞馬遜的案例點出新創在做PR前,應先擁有長期一致的價值觀、值得對外分享的好故事、成績,才能發揮PR的最大效益。 shutterstock

過去20多年的工作經驗中,不管是擔任媒體記者、創投/創業加速器公關,或是輔導新創在PR相關的事務上,我常常看到創業者,在因應科技迭代、產業變化、市場起伏等各式挑戰下,儘管不斷優化或調整很正常,但經常在PR的對外溝通上,發生前後想法/作法矛盾,或無法提出有趣、具體、夠說服力,容易被外界理解的故事角度/記憶點。

隨機舉一個例子,創業者常常會不斷強調「人才是新創最重要的資產」,但當記者繼續多問幾個「有哪些經驗與作法?」「為什麼這樣做?」等更深入的問題時,不少創業者不自覺就會開始進入虛答、閃躲、答非所問模式;或是新聞稿、對外溝通的角度與內容,常常隱約有種「硬要拿豬腳來包水餃」的牽強感。

我相信對絕大多數的創業者/新創,在PR上出現這種情形,並非刻(惡)意為之。比較常見的原因,是整日在第一線為了生存而努力,對於更底層也更重要的創業北極星、企業文化、價值主張等內容,缺乏更完整、更深入的思考與準備。事實上,我反而常鼓勵創業者,這些更底層、更長期的想法與內容,更要越早準備好,因為它們將持續在往後的創業旅程中,成為新創持續成長茁壯的基礎,因為有一路走來不變的北極星,也有Jim Collins所謂二十哩行軍的紀律,每日能不斷朝北極星前進一點點,在混亂中注入秩序,在變動中保持一致性。

這樣長期而來的點滴累積,既有Solid的論述與角度,也有第一手經驗與Takeaways,以及精彩的故事,將成為PR對外溝通時最有自信的底氣,很可能信手捻來的精彩故事,就是充分展現創業者/新創實力與價值的最佳證明。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創 PR 媒關係》,作者:李欣岳,原文標題:PR 的底氣!來自 Amazon 的啟發

TAGS: # Amazon # AWS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李欣岳 李欣岳

為新創 / 創業者提供專業的 PR 顧問服務。在媒體、公關與新創三大領域具備豐富經驗。2000 年成為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知識訂閱 & 自媒體總編輯、AppWorks 媒體公關總監,長期關注台灣新創生態系發展。

在近 20 年的媒體工作中,完成上千篇關於創業、創新、創意的採訪與報導;離開媒體後,隨即投入新創領域,全力協助創業者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對外溝通、媒體關係、社群經營、內容行銷、自媒體策略等公關事務上,曾協助與輔導過上百家新創。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溫柔但堅定的批判者。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