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別以為Pivot沒成本,你只有2次機會!」矽谷創業家分享8個實戰心法

「別以為Pivot沒成本,你只有2次機會!」矽谷創業家分享8個實戰心法
geralt via Pixabay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Terry Hsiao是我前幾個月認識的一個矽谷連續創業家,前陣子與Sparklabs合作開了一個MasterClass,分享他過去作為創業者創業的一些經驗與心法,他之前有給Qualcomm Innovate In Taiwan Challenge活動的創業者做了一個分享,裡面有些觀念我覺得很有感觸,所以就把幾點我覺得很值得創業家或是想創業的人參考的點,加上我的想法整理如下:

Growth Mindset / Grit成長的心態以及堅持下去的意志力

創業重點還是人,所以我們先從人的角度出發。如果你是個比較願意跨出舒適圈的人,那也就代表了你比較有改變、學習與成長的態度與能力,這樣的態度對於創業會面對的不確定性,才能夠有比較高的應變能力。

布蘭登觀點-1.png
布蘭登觀點

但除了Growth Mindset之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人格特質是Grit,堅持下去的毅力與恆心。創業面對的挑戰往往會讓一個人失去信念與熱情,而且要看到創業的一些成果往往都要以年以上的單位去計算,所以如果你沒辦法比別人更堅持,那失敗的機率就會更高,創業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很喜歡投資軍校出來的創業者,因為通常軍校的訓練讓你比較有Grit,比別人更能夠為了長期的目標堅持下去。

延伸閱讀:創業家如何建立成長文化?打造團隊成長思維的10個關鍵

North Star 北極星

延續上面提到的目標,到底你創業是為了什麼?以及你想替誰解決什麼問題?到最後就會有個比較重要的指標或是目標在那邊,你隨時可以抬頭看一下那個北極星,看看你走的方向有沒有偏掉。之前有幾篇跟North Star有關的文章也放這邊給大家參考:[布蘭登觀點007]公司核心文化與創業北極星[布蘭登觀點091]找到資源配置的奇妙配方

我認為North Star這件事情要更深入的去探討,則是要去看你的商業模式,以及你的目標客群是誰,這樣North Star才不會定歪,或是透過第一線的跟客戶互動,取得客戶的反饋,也才能有效的調整你的商業模式(沒錯,商業模式對於新創來說是很需要調整的,絕對不會是你第一版的商業計劃書就可以執行到底,通常或多或少也都需要做點修改,當然我們也可以叫他Pivot)。參閱:[布蘭登觀點115]當你不知道如何繼續前進時,問問你的客戶吧

我之前碰到一個創業者跟他討論公司未來的發展時,他就是個很善用這個North Star指標的Founder,他會跟我說:如果我們的服務是要提供XXX這樣的解決方案,那我們什麼樣的資源就不應該做,因為會跟這件事情有衝突,而我們反而是要把另外某件事趕快做好,因為這件事就是實現我願景的重要武器。

延伸閱讀:新創的重點在於「資源分配」!3步驟找出黃金配方,得出你的牽引力指標

有時候當主軸抓好時,很多問題你自己就能夠回答你自己了,要做或是不要做,你走的方向是否是往北極星的方向,還是偏離北極星?下圖你可以想成是員工跟你要做的方向是否同步,或者員工也可以改成創業者你自己提倡的各種行動方案,是否有些事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衝突的。

布蘭登觀點-2.png
布蘭登觀點

Design Thinking,Doing更重要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這個詞是我在念MBA時,在IDEO的Case Study中學到的。有其他的文章都有簡單介紹這個觀念,你們可以從這邊了解。

Empathize 同理心

簡單的說,在你設計一樣產品、服務或是你的創業時,都還是要從使用者需求出發,也就是從你的客戶、Target Audience(TA)。

定義你的問題是什麼,然後開始想像各種創意解決方案。

你就當成是你的客戶,具有同理心的去想像你有什麼問題,你想要怎樣解決。

這個過程也跟你在發想你的商業計劃書時很像,可能會先發散的去想現在外在環境有什麼樣的趨勢或問題產生,我們這幾個人有怎樣的內在優勢可以去替誰解決這些問題。

Prototype 做一個原型

從創業上來看,這就是我們常提到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也是Terry想講的觀念,重點還是要去做,而不是想。我過去也看過很多很會講的Founder,分析的也都頭頭是道,有時候他們會問我,你覺得這樣有沒有機會,我大多數都是回答,從腦力舉重的過程中,看起來應該是可行的,真正的挑戰是你做的時候才會開始產生的,而且當你做了之後,才能夠從市場得到反饋,這時候才能調整,最終達到PMF的境界。這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Test。

延伸閱讀:創業實戰必知觀念,如何打造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Test 測試市場

這件事情在我過去念IDEO的案例研究時,還是覺得這個成本很高,你可能需要研發個幾年的時間,把東西做出來,然後看看市場有沒有人要。但是到了純軟體的世界,我認為測試市場反而是成本相對可以接受,而且早點去市場看看,甚至快速失敗都是一個好事。

PMF or Pivot

從上面的設計思考,配合商業模式/商業企劃書的流程,然後真正上戰場測試市場,然後再調整產品、定位、或是目標客群等方式,試著找到PMF,沒有找到PMF時,那就想辦法再Pivot。參閱:[布蘭登觀點014]創業過程中你不能不知道的三種Fit

Terry也講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特別是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那就是Pivot也需要成本,在你資金燒完之前,也許最多就是Pivot 1-2次,雖然大家看到很多分享創業的故事,都有提到PMF跟Pivot,好像Pivot很理所當然,但你自己面對資金快見底的壓力時,才更能體會Pivot是有成本的這件事,而且這一次Pivot完還是失敗,那可能就真的沒有錢,公司要倒閉了。

作為早期的投資人,是必須要有跟著團隊找尋PMF過程的耐心,以及可能會失敗的打算,如果你要風險小一點,有些投資人就會選擇投資當時看起來有PMF的團隊,不過創業風險大,當時有PMF不代表在規模化的過程這是個好的選擇,有時候也因為規模化不容易,又需要做一點Pivot,找到有機會規模化的PMF。但也有許多團隊是死在轉換的過程中,這也是為何VC支持的團隊會比一般拿自己錢的團隊壓力更大的原因,因為你不能不成長。參閱:[VC101]沒成長就很難獲得投資人青睞

要從投資人的觀點講故事

最後則是用投資人在意的觀點來講你的故事,之前有分享過,有些創業者在投資人簡報時,拿的是業務的簡報,也就是你平常去pitch客戶的那個版本,但那時候你的目標客群是你的客戶,目的是拿下訂單或是談成合作,但募資你的目標客群是投資人,你的目的是拿到他的錢與資源,所以內容會不太一樣。

你需要跟投資人講趨勢、市場、你解決了什麼問題、這麼多創業者,為什麼是你、至今成績為何、特點在哪、你的go to market策略是什麼、成長動能在哪邊、接下來要多少錢做什麼事情、可能的回報與投資人出場方式等,這會是投資人關心的重點。

《創業小聚》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mee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創業小聚》的立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布蘭登觀點》,作者:江旻峻,原文標題:[布蘭登觀點 116] 矽谷創業家的心法分享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布蘭登觀點》江旻峻 《布蘭登觀點》江旻峻

熟悉網路產業的商業模式與趨勢,曾輔導超過100家之網路新創,給予實際建議並提供團隊長期策略思考。更曾投資及管理數十家以上網路新創團隊,範圍橫跨早期至C輪融資階段甚至是獨角獸新創公司,透過與創業團隊交流及相互學習,期待能有效鏈結資源協助團隊快速茁壯。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