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忘記密碼」是現代人常有的經驗——在一個食衣住行育樂皆需要網路會員的消費時代,牢牢記住每一個帳戶的密碼並不容易,甚至還要在手機備忘錄建立一份密碼簿。
何不直接把密碼驗證功能捨去?Descope創辦人Slavik Markovich開發了一套無密碼驗證系統,讓使用者改以透過Email、手機號碼收取具有時效性的驗證碼來登入帳戶,藉此降低駭客盜取帳號的風險,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在今(2023)年2月拿到5,300萬美元(近新台幣16億元)的種子輪,投資人更包括戴爾電腦。
究竟Descope是如何在成立不到一年,就拿到令人咋舌的投資金額?這一切都要從Slavik Markovich過去在以色列軍隊中工作,無意間成為駭客的故事談起。
無意駭進以色列軍隊系統,成為3間資安公司創辦人
Slavik Markovich曾在以色列軍隊的IT部門工作,由於他的網站權限不足以瀏覽全部的頁面,某天在好奇心驅使下駭進軍隊系統,結果最後遭到軍隊懲罰,被長官要求製作一份網路安全簡報,也無意間從此踏入資安產業的世界。
退伍後,他加入一間數據顧問公司,接觸到成千上萬筆信用卡資料,浮現了一個念頭,「我可以在黑市上賣掉這1,000萬張信用卡換取很多錢,或者我可以為它開發一套解決方案。」面對這項「終極二選一」,Slavik Markovich最後選擇了後者。
2006年Slavik Markovich創辦了Sentrigo,打造資料庫安全稽核工具,避免客戶的資料庫被駭客攻擊,並在2011年被防毒軟體McAfee收購,直到4年後,他又再度成立Demisto,一款資安協作自動化應變平台(SOAR, Security Orchestration, Automation and Response),自動化和標準化各式資安事件的反應流程,也就是說遇到資安攻擊時,能立即執行防禦動作。
公司成立不到4年,又被防火牆公司Palo Alto Networks相中,以超過5.6億美元價格收購。接下來,Slavik Markovich念頭一轉,將創業點子轉向到「密碼」上。
密碼引盜用風險,Descope為企業端導入「無密碼驗證」介面
Slavik Markovich指出,對大家來說已經習慣使用的「帳戶密碼」,實質上造成許多不便:
第一,密碼使用戶感到困擾,根據語音安全和身份驗證公司Pindrop的消費者調查顯示,有63%的消費者提到,重置密碼太過麻煩,認為必須出現更簡單的方法。這不僅僅是消費者的痛點,當公司面對同樣問題時,也要請專人協助,徒增客服成本。
再者,密碼也是資安事件的最大溫床,根據威訊通訊的統計數據,有80%的網路攻擊皆源自於「帳戶盜用」,加上人們往往為了方便自已記住,習慣將所有App用相同密碼,導致駭客可以針對一個人,侵入多個帳戶。
因此,Slavik Markovich在2022年創辦Descope,專門為B2C的企業端推出「無密碼驗證」服務,方便終端消費者在設置帳戶時可以有更方便的登入方法;也就是說,Descope直捨棄密碼驗證功能,讓終端使用者只需要提供電子郵件、手機號碼或改以指紋辨識這些「一對一」的裝置或帳戶,即可在Email中收取驗證信或輸入驗證碼登入。
一來,無密碼驗證寄給用戶的驗證碼具時效性,每到10或15分鐘便寄一次新驗證碼,不像是密碼維持固定,因此駭客破解密碼的時間大幅縮減;二來,每一次的驗證碼皆不同,所以駭客即便破解驗證碼,也僅可使用一次;最後,因不同帳號的驗證碼相異,相較於大眾習慣在多帳號設定同密碼,駭客沒辦法再像過去一樣,用一組密碼駭進多個帳號,導致駭客在執行網路攻擊上越趨困難。
Descope的產品在使用上也很簡單,企業可以直接用Descope提供的SDK(軟體開發工具),透過No-code工具拖曳設置登入流程,選擇採用生物驗證如指紋辨識、第三方平台串連、或是驗證碼登入方式,方便客戶登入。
獲得5,300萬美元種子輪,投資人包括戴爾電腦
目前Descope價格分為免費、進階及企業版本,並在今(2023)年2月募集到種子輪5,300萬美元,投資人包括戴爾電腦、光速創投、紀源資本等。光速創投投資人Guru Chahal說,Descope的創辦團隊既具備成功的創業經驗,SDK技術又方便在大企業中即插即用,產品發展前景看好,有如身份驗證平台版本的Stripe。
根據數據平台Statista統計,無密碼驗證暗藏龐大成長潛能,未來5年內將從185億美元的收入成長至2027年的341億美元。「我們的願景是從每個開發人員的日常中『捨棄』身份驗證工作,這樣他們就可以專注在關鍵業務,不必擔心維護或更新身份驗證系統。」Slavik Markovich說道。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21歲,吃飽心情就會變好,希望未來可以養一隻柴犬每天逗我笑。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