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新創遇上企業合作案的球,該接嗎?AppWorks陳敬旻:看企業是否做好這3大準備

新創遇上企業合作案的球,該接嗎?AppWorks陳敬旻:看企業是否做好這3大準備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AppWorks Accelerator自2010年成立以來,持續輔導新創至今已12年,由畢業校友累積的創業者社群,共有超過400家活躍新創、1,400位創業者。目前仍以每年兩屆、每屆30至40家新創加入的頻率,持續深耕加速器計畫。

但在此同時,在AppWorks的創業者社群中,許多新創也已達到PMF、開始規模化他們的產品與商業模式,順利完成幾輪募資,合作的對象,也逐漸從中小企業,開始往金字塔尖端的大企業升級。

觀察到生態系這樣的演化,為了提供這些成長期新創更符合他們需求的服務,同時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有決心創新的大企業,找到合適的新創夥伴,AppWorks從過去幾年開始把自己定位成橋樑的角色,陸續推出與不同的大企業合作服務,協助新創與大企業更有效率地對接。

新創合作
AppWorks 把自己定位成橋樑,協助新創與大企業對接。 Unsplash

例如,針對單一大企業的業務型態與需求,舉辦Corporate Day,邀請大企業內各事業單位的高階主管參加,與AppWorks推薦的新創校友展開媒合。此外,AppWorks也在2021年開始與緯創資通合作,啟動第一個企業垂直加速器Wistron Accelerator,同樣以每年兩屆、每屆招募5至10家新創的方式,協助新創與緯創更有效率地展開合作。

我們樂見有更多新創與大企業兩端,展開更多更具深度、更有策略價值的合作。但某種程度來說,新創與大企業就好比光譜的兩端,在事業規模、團隊DNA、溝通與決策模式等面向上,都有極大的不同。大企業在與新創尋求合作前,該如何準備?

我把這幾年在AppWorks Accelerator以及Wistron Accelerator的觀察與建議分享出來,希望幫助大企業更順利與新創合作,以達到雙贏成果:

近年企業積極成立創投、加速器,新創更謹慎與大公司談合作案

和3到5年前相比,我觀察到大企業尋求新創合作的態度,有非常明顯的改變。幾年前,多數的大企業看待新創,感覺比較像是好奇試探,例如大企業會安排較為基層的同事,參加AppWorks 的Demo Day,來聽聽看現在的新創都在做什麼,有哪些新科技和趨勢?蒐集完靈感與資料之後,回到大企業內部,普遍是繼續採取觀望的態度,比較少看到進一步的動作。

但這幾年不一樣了,許多大企業不再只是把數位轉型、內部創新這樣的字眼,當作象徵性的口號,而是真正開始動起來,從內部的組織調整開始做起,去落實創新的計畫。

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成立企業戰略發展部門(Corporate Development Team)、企業創投(Corporate VC)、企業垂直加速器(Vertical Accelerator)等等,從投資、合作,甚至是商業併購的角度,更深入且大量的接觸新創,期望從企業既有的成功商業模式,再延伸出新的成長曲線,帶來永續的發展。

Pitch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成立企業戰略發展部門、企業創投、企業垂直加速器。 Unsplash

另一方面,新創通常因為初期業務規模小,會很努力爭取各種合作機會,所以在幾年前,大企業好像站在比較高位,可以去挑選要與哪些新創合作。但我們也觀察到了一些變化,例如,在 AppWorks Accelerator的內部活動上,過往大多創業者學長姐,在回來分享與大企業合作的秘訣時,常常都會提到:剛開始犧牲一點,免費做、客製化,都是常態。

但這些年來,新創也逐漸學習到,並不是每顆大企業丟過來的球都得接、每個合作機會都適合。在時間與人力都有限的情況下,許多新創開始審慎評估與大企業合作所帶來的策略價值,進而去調整合作優先順序。

企業接觸新創前的準備

對大企業來說,不管是推動數位轉型、內部創新,都是重要且長期的策略佈局,需要有更為清楚的戰略藍圖。對內,這有助於協調與溝通,甚至需要改變團隊原有的工作模式。對外,則可讓外界擁有對於創新成果的合理期待。

因此,大企業在正式展開與新創的合作前,建議可先從以下幾個長期的策略面向去思考,而非僅是短期的戰術與執行,將更有助於後續推動計畫時能夠更順暢:

1. 形成由上而下的高度決心

許多積極推動創新的大企業,都已經是成功的上市櫃公司、甚至是世界500強的巨型企業,規模可用家大業大來形容。領導者在思考創新的時候,通常是為了5到10年後的長期策略,希望延續現在的成功,持續保持領先位置,爭取更多的成長空間。

但也正因為如此,在分工與層級完整的內部結構下,公司內負責執行的員工們,通常很難以領導者的策略視角來綜觀全局,在思考創新時,著眼的角度,通常會特別關注在自己手邊的業務上,不一定會跟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相同。

此外,在大企業原本就已成熟的產業結構中,若要帶入新創的合作,通常需要事先調整安排既有的部門分工、組織設計,甚至得更動原有的工作模式與排程,才有辦法完整對接新創的新技術、新商業模式。這樣大幅度的變動,很難從既有組織型態中,由下往上改變現有的體制,需要由上往下給予指引、調度安排。

公司
在大企業原本就已成熟的產業結構中,很難從既有組織型態中,由下往上改變現有的體制。 Unsplash

由於與新創的合作,從PoC到完整發展成為Business的過程,等同於開展一個新產品線、新商業模式、甚至是新事業體,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開花結果,短期內不一定能在營收與獲利上產生明顯貢獻。

若由上而下推動與新創合作的策略目標,並在內部設計出相對應的激勵機制,將更有助於在這件事情上,形塑出上下一致的決心與行動,避免員工因為對於公司策略發展缺乏全盤理解,僅關注短期KPI,而缺乏與新創合作創造長期價值的動機。

因此,在與新創開展合作前,大企業必須要先在內部形成由上而下的高度決心,高階主管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參與,層級越高越好,這樣才能從更高度的視角與資源,去點燃更多與新創合作的火花。

例如AppWorks Accelerator #7、Wistron Accelerator #1的校友、開發車隊管理平台的3drens,在緯創加速器期間,除了與事業單位的Mentor激盪出商業合作案,結合雙方的產品與服務,攜手開發知名的國際物流客戶外,3dren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余嘉淵,也在加速器內部的活動上,認識到緯創董事長林憲銘。

活動後,主動寫信給致意,不僅親自回覆,還協助3drens串接合作機會給集團旗下其他事業部主管,大企業領導者或高階主管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小動作,卻可以帶來更多預期之外的可能性。

2. 確定5至10年的發展方向

剛開始嘗試與新創互動的大企業,當被問到希望和什麼樣的新創合作,常見的回答是「什麼類型,我們都歡迎」。雖然有這樣開放的心態,是很好的前提,但這往往也反映出,在尋求與新創的合作上,缺乏決心、目標與方向。

建議大企業需要先下定決心來制定未來5至10年的長期策略目標,以及數位轉型的大方向,並從中選出幾個希望透過與新創合作來共同探索的主題。

如果不希望被主題所侷限,另一種方式,是定義出幾個目前內部仍在找尋答案、開放式的問題,讓新創能夠聯想發揮來回答,這些問題,也可視為未來中長期,大企業希望解決的問題、達成的目標、希望發展的策略。

例如:如何以新型態活化既有IP?可能就會有NFT、Play to Earn、AR、VR等可能性;或者是:希望提供更貼心的客戶服務,合作範圍即可能涵蓋:AI、OMO、數據分析、加值訂閱服務、現金回饋等。這也是一個能夠幫助畫出合作方向的方法。當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在尋找潛在合作新創時,也將更有效率,比較不會像大海撈針。

goal.jpg
企業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在尋找潛在合作新創時,也將更有效率,比較不會像大海撈針。 shutterstock

3. 持續更新自我介紹

許多大企業的公司品牌、主力產品、商業模式,大多都已眾所皆知。但我們在訪談新創時,發現到一個現象:許多新創對大企業的認識,其實很有限,大多來自於既有印象,或是新聞媒體的報導。

但同時,大企業其實是一個有機體,組織會隨時間持續進化、產品線會推陳出新,商業模式也會有新的延伸與嘗試,而這些計畫,新創通常少有資訊管道能夠事先了解。

也因此很多時候,當大企業釋出合作意圖,反倒新創會直覺認為,自己現階段所能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和目標企業貌似沒有什麼綜效,所以對於這樣的合作機會沒有想法、興趣缺缺,而這常常只是因為對於大企業的全貌沒有充分瞭解所致。

所以想提醒大企業,在尋求新創合作之前,可先依據上述兩點,先形成由上而下的高度決心,並確定未來5至10年的發展方向後,可針對最新的進展,持續更新一套方便對外溝通的自我介紹,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但常被忽略的步驟。

entrepreneurs
大企業在尋求新創合作之前,可針對最新的進展,持續更新一套方便對外溝通的自我介紹。 Unsplash

企業需保持耐心、虛心與包容心與新創合作

大企業與新創雙方畢竟是兩種不同的DNA,在展開長期的策略合作前,大企業需要有更縝密的策略思考,以及更為充分的準備,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合作成果的醞釀要有耐心、對合作沒有成果的可能要有包容心、對自己不擅長但是對方強項的部分要虛心。以上是從協助企業與新創合作的過程中,所觀察到,並歸納出的幾點建議給大企業參考。

AppWorks相信促成更多大企業與新創的對接合作,能夠創造雙贏的局面,幫助成功的大企業延續影響力、幫助有能力的新創更有效率的規模化。

AppWorks從協助緯創打造垂直加速器開始,未來預計延伸至不同的大企業,提供更多不同的服務,在這個面向上,相信很快就還有更多值得分享的觀察與建議,也期待大企業與新創都能透過這樣的方式,一起學習與成長

本文授權轉載自AppWorks,作者:陳敬旻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陳敬旻 AppWorks 加速器事業協理 陳敬旻

加速器事業負責人,經營包括 AppWorks Accelerator、Wistron Accelerator 等服務,以及 AppWorks 校友、Mentors 等社群。樂於陪伴創業者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火箭,大學時期曾於 AppWorks 實習,碩士畢業後加入華山文創園區,負責新銳文創品牌的招商與媒體合作。2016 年回到 AppWorks 擔任分析師,主要負責加速器,2019 年升任經理,2022 年升任協理,期間帶領 AppWorks Accelerator 持續成長、區域化,2018 年重新定位為專注於 AI、區塊鏈加速器,2020 年起隨疫情轉型為 Hybrid 加速器,2021 年成功與緯創合作推出 Wistron Accelerator 垂直加速器。在工作之外,喜愛插花、品酒,熱衷推動女力,喜愛與創業者走心。畢業於政大德文系、政大國際傳播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