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我們已經把能借的錢都借了,身上背了千萬元負債,」Slasify共同創辦人王祥宇(首圖)回憶,「但我認為遠距工作絕對是未來的趨勢,只要熬過去就好。」
提供遠距工作支薪、管理與招募平台的Slasify,成立至今已經快要6年,6位創辦人從當初擠在僅有2房的空間、睡在一張沙發的困境中,如今已達成近600萬美元的年營收,服務範圍橫跨在150個國家、130種貨幣。
「缺人才」已經是所有企業的問題,跨國員工的組織架構因新冠狀病毒(COVID-19)更常被提起,Slasify能有如此好表現並不意外,但他們一開始,其實是為了自由接案者而生的平台。
打不死我的,讓我更強悍
在創業之前,王祥宇擔任IBM工程師,這份工作為他埋下了創業的種子。
「我根本不用進公司,用訊息跟同事往來就好,甚至還有時間接別的案子,」王祥宇說,「那時候發現,『人在哪』對我們這種工作型態的人來說,根本就不重要。」
在IBM僅僅待了一年,王祥宇就與幾位好朋友創立媒合平台,希望讓自由接案者可以更容易尋獲專案來源。為了擁有足夠的市場規模,王祥宇把市場宣在中國,團隊在僅有2房的空間內埋頭苦幹,過著人生地不熟、有一餐沒一餐的創業生活,但卻始終難以脫穎而出,只能背著千萬負債回到台灣。
這群商場失意的青年,決定用上所有的積蓄來一趟員工旅遊——也順便看看新的市場。
「那段時間很多事情都想要放棄掉了,但是大家都不想離開這個團隊,」王祥宇說,一行人就這麼泡在新加坡某個度假村的泳池裡閒聊著未來,「那時候我們發現新加坡有很多企業其實是雇用海外員工。」
由於新加坡的稅法規定,只要沒有在新加坡擁有實質的經濟活動就無需繳稅,所以在這麼寬鬆的稅法環境底下,再加上跨境支付體系相對完整、政治不穩定的因素也少,王祥宇決定把服務從單純的自由接案媒合平台,轉為「跨國員工的薪資支付與管理」平台,並且以新加坡為基地,瞄準東南亞市場再出發。
用USDC支付薪資也可以,凱鈿、Infuse AI都是客戶
王祥宇分享,其實跨國員工的管理服務已經有10年以上的歷史,但是過往都是以人力、Excel和Email的方式在處理,不僅缺乏彈性,對企業端來說也是一大支出,Slasify則主打數位化的服務,從報到信、支薪、報帳、請假、支出報銷乃至勞健保等環節,都可以在Slasify上完成,成為一站式的跨國工作數位平台。
而這當中最中要的基礎,就是串接貨幣的能力。
Slasify首先與各國的金融單位以及Stripe、Wise(原名Transferwise)等跨境匯款金融新創合作,解決了支付、報帳與支出報銷等需求後,再慢慢透過各國企業的使用經驗,建立起各國不同的勞工福利制度,乃至跨足協助企業尋找海外人才,以完善自己的服務與生態圈。
目前Slasify已經可以串接130種貨幣,並且在150個國家落地服務,客戶包含馬來西亞媒體Astro、凱鈿行動科技、Infuse AI以及美國那斯達克上市企業。【延伸閱讀:Transferwise 更名為 Wise!英國 fintech 獨角獸站穩跨境匯兌支付服務準備 IPO?】
對企業來說,以前要聘用跨國人才作為正職員工,必須在海外設立公司,這個過程可能就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但是使用Slasify的服務的話,則可以縮短到兩週的時間,就讓海外員工正式上線。
「企業只要把錢匯到Slasify,我們的系統就會自動選擇手續費最低的路徑轉去給海外員工。」王祥宇說,由於加密貨幣的興起,Slasify現在也開放使用USDC穩定幣支付薪資的服務。
尊重多元文化才能打造友善遠距職場,管理團隊則是最大挑戰
身為一站式的遠距工作服務平台,Slasify以跨國遠端的方式工作,也是很合理的。
跨國遠距人才的加入,除了免除了辦公空間等成本外,王祥宇認為最大的好處,莫過於可以接觸到更多國家的人才,但是相對的,企業文化也必須更強調尊重與多元,才有可能適應這樣的工作制度。
「例如我曾經要寫信祝賀員工們聖誕快樂,沒想到有一位跨國員工是穆斯林,我趕緊補寫一封跟他道歉。」王祥宇以這段小故事為警惕,從那之後Slasify定期會舉辦教育訓練,並且邀請不同背景的員工分享自己的文化。
另一方面,遠距工作的管理則是一大挑戰。王祥宇分享,也許不少企業會跟自己一樣,帶領遠距團隊時會產生「不確定員工有沒有認真工作」的不適應階段,但是其實領導者要管的不是工時,而是目標。Slasify的做法,則是將目標量化、碎片化,例如將季度目標劃為每兩週可以追蹤一次的小目標,以確保產能跟效率,「我們完全信任員工,所以要關心的不是他有沒有在做,而是需不需要幫忙。」王祥宇說。
經營著如此龐大的國際事業,問及自己如何排解低潮時期的壓力,王祥宇說,在創業最黑暗的時刻,自己曾經差點從頂樓跨出那一步,但他撐過來了,「身為創業家,你還是要樂觀看待自己的事業,做好最壞的打算,剩下的就是前進了。」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