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九項「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的作法,著重於打造「永續運輸」。根據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該項核心目標是「建構民眾可負擔、安全、對環境友善、且具韌性及可永續發展的運輸」。
此目標不僅是幫助一般民眾提升平常使用運輸工具的順暢程度,也要提升弱勢族群「行」的正義,包括偏鄉地區居民、老年人與身心障礙人士。透過資源整合以及科技應用,對運輸設施的創新,能加強所有民眾的交通安全、提升交通效率、以及改善偏遠地區運輸。
智慧有聲號誌,助視障者安心過馬路
馬路如虎口,對視障者來說更是險象環生。2012年的電影《逆光飛翔》裡,視障者黃裕翔說,他判斷可以過馬路的時機,是「如果車子聲音從前面過就是紅燈,從旁邊過就是綠燈。」
台灣新創「先進感知」,決定結合新科技物聯網,要用更安全且易用的「聲音」,幫助視障者安全過馬路。
先進感知首創世界上第一個「智慧有聲號誌」,結合定位技術和智慧型手機,讓視障者在手機上裝置app,走到路口時會接受到訊號進而觸動號誌,能自動定位、自動語音播報路名,精準得知紅綠燈剩餘秒數等資訊,並依據綠燈方向發出鳥鳴聲導引,同時能提醒其他用路人注意有視障者準備過馬路。
另外,先進感知也在公共場域如醫院、捷運站、超商、公車站牌,安裝低功功率藍芽信標。配合手機定位,讓視障者可以聽到定位點報位,若需幫助,也可直接一鍵打給服務人員,解決視障者最不知道自己現在走到哪裡的困擾。
目前,先進感知率先與台南市政府合作,已經設置16個路口智慧有聲號誌,並陸續跟台北市、台中、新竹等地方政府交通局展開合作。
一個app連結通勤者、運輸業者,城市交通更無縫
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在城市中想要使用腳踏車、公車等不同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得在不同手機app之間切換查詢,不是相當方便。
在台灣,交通部與軟體公司美創、電信業者遠傳推出「UMAJI+」app,整合各式運輸業者的資訊,用戶打開app,就可以查詢各式交通票、剩餘座位。由於整合各式運輸,UMAJI+可根據用戶起迄位置,提供建議的交通工具組合。
此舉對政府或運輸業者也有助益,UMAJI+透過獎勵點數機制,鼓勵用戶改變出發時間、路徑、交通工具,在馬路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從用戶行為端紓解政府想要解決的交通壅塞問題。而對運輸業者來說,UMAJI+針對「最後一哩交通」、也就是缺乏適當大眾交通工具的路段,整合地區性車隊,讓業者可以填補交通旅程的斷鏈處,增加車隊派遣效率。
這正是「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的概念。此概念2014年在芬蘭赫爾辛基市被提出,之後便廣受英、美各大國家推廣施行,達成整合多元載具成為單一運輸移動服務、提供符合民眾需求的運輸服務之目標。
計程車隊與社會共善,連接偏鄉交通
公共運輸需求高的地方,交通供應卻不見得有跟上。根據《未來城市》報導,公共運輸人口最高、服務動能卻不足的花東地區,竟有高達25%的人,無法在60分鐘內從家裡抵達醫院,交通落差明顯。
對此,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理事長侯勝宗便想,可以媒合各地的運輸業者,補足偏鄉地區交通的缺乏,尤其是緊急的醫療接駁需求。2017年,侯勝宗與台中市府合作,推行復康巴士整合的計畫,成立名為「小驢行」的社會企業。
小驢行扮演的是資訊軟體公司的角色,設計媒合平台,提供給政府、照服機構,方便做調度使用。事實上,市面上早有長照接駁服務,各縣市都有多家特約車機構,但業者之間缺乏協調機制,因此互相競爭。此外,使用接駁服務的人往往因等不及,一次向多家業者叫車,又造成資源浪費。而小驢行的平台跨區域、跨車隊、跨載具的高度整合性質,多家服務商能透過平台分工,又可以接送更多長輩。
目前,全台已有3個縣市、10個民間組織成為固定使用者,有超過一千台車輛在該系統運作,除協會培育的30台無障礙計程車與專屬司機,也包含長照專車、復康巴士等,累積完成25萬趟服務。(同場加映:「我不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跨足旅遊導覽、銀髮照顧,運將開創斜槓人生)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交通設施應依照各族群需求做彈性設計,讓各種運輸工具相互補位,建立便利永續的移動環境。
本文授權轉載自《社企流》,原文標題:促進行的正義!看台灣組織如何實踐智慧運輸,讓長輩、視障者外出更安心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創業推動平台,致力於透過推廣、連結、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的精神與行動,促進永續發展。透過媒體、專案、育成 3 大服務,讓此概念在台灣從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到如今 3 人中就有 1 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