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2021年下半年,PChome可以說是最活躍的新創投資人。先後宣布併購了投保平台易安網、先買後付的二十一世紀數位科技,還投資了香港物流新創Pickupp、數據服務的麻布記帳、都市娛樂預定服務FunNow以及行銷科技愛酷智能。
半年內火速宣布投資了6家新創,背後的推手是2020年11月加入PChome擔任投資長暨策略長的周磊。
歷經2017年與蝦皮的補貼戰、2018年營收被momo反超,近年來市場對於PChome的批評猛烈,特別是在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期間,應是電商的高速成長期,PChome的基礎服務卻受到了許多考驗。在2020年加入PChome,周磊乘上的是一艘歷經風霜、亟欲脫離漩渦與砲火的船隻。
靠投資併購新創,讓PChome走得更快
雖然語氣緩慢,但提到PChome面對的狀況,周磊講得相當直接:「從我過去金融業背景的經驗來看,PChome其實可以透過併購與投資新創再加快前進的腳步。」
一連串的併購與投資,似乎在呼應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在2017年與蝦皮的補貼戰後發出的感嘆:「太晚認知到資本的力量。」周磊的經歷豐富,先後任職於卓毅資本董事總經理、巴克萊銀行投資銀行部助理副總裁、摩根士丹利證券研究部分析師,被延攬至PChome,就是期望他能帶來不一樣的元素。
如今PChome端出的航向未來的海圖,融合了電商、金融科技與電商賦能3個大策略方向。
電商是PChome的老本行,金融科技背後隱含的是解讀數據的力量,周磊舉例,就像是消費者在PChome買寵物飼料,PChome可以精準地向其銷售寵物保險,「但我們不用自己打造新團隊來賣保險,併購易安網後,他們就可以擁有PChome的流量。」併購的速度,加上新創公司的靈活與彈性,讓PChome可以在短時間內推出相關的服務。
電商賦能指的是由PChome來做基礎建設,成為賣家最強的後盾,「像亞馬遜的AWS打開來給別人用、阿里巴巴則是廣告行銷,PChome有什麼基礎建設可以分享,物流配送也許是其中之一。」周磊說,他也明白PChome過去一年出現不少物流塞車的現象,但今年向中華郵政承租桃園捷運A7站旁的郵政物流中心即將上線,增加了5成倉儲樓地板面積,而且採用全自動倉儲設備,將為PChome提升1倍以上的處理量能力,加上投資物流最後一哩路的Pickupp也在測試合作中,期望可以賦予賣家更強大的倉儲物流能力。
除了電商之外,金融科技與賦能面成了PChome投資併購的重點,「我們就是看在這個地圖上,還缺少了什麼就去補上。」周磊說。
但投資長與策略長2個身份,所背負的責任背道而馳。策略長需要綜觀集團所需,擬定未來策略,可以忽略短期的數字虧損,著重在日後的策略發酵;投資長不免俗地需要被檢視投資績效。
「這的確是CVC(企業創投)的兩難,投資再厲害的人,也不會全中。還好董事長、執行長都支持長遠發展的策略,我心中也有一把策略長、投資長的尺,投資回收財務面可以彈性一點,不過還是會抓準數字面的表現。」周磊說。
投資首重綜效,溝通、驗證與整合是關鍵
而PChome是如何決定評估投資、併購或者僅僅是商業上合作的方式與新創來往?
周磊認為作為一個企業創投,首重的還是與企業整合的綜效如何,所以在投資之前,PChome幾乎都會先跟新創公司合作進行POC(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最理想的狀況,就是投資之前我們已經是使用者了。」周磊舉例,二十一世紀數位是先成為PChome的產品進行POC後,最後才出資入股的。對愛酷智能的投資,同樣也是先驗證系統整合的狀況、各自的需求後,才有下一步動作,「我們向上層提出的投資報告,都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去看綜效與合作的空間。」
此外,PChome也嘗試在與新創公司的合作中,重拾創業的衝勁。
「內部組織也可透過和新創合作而進步,20年的歷史是優勢,但也讓我們創意落地的時間比新創還久。」周磊說,以物流舉例,消費者期待24小時,甚至是更短的時間內到貨,「我們可以做到嗎?可以,但是要投入很多時間、資源、內部整合與驗證。畢竟PChome還是上櫃公司,會被投資人檢驗,當新創已經相關的策略與服務,PChome的經驗也可以幫他們成長,新創文化很衝,對我們的組織也有所激勵,是互惠的。」
也基於疫情的經驗,周磊認為投資新創除了綜效之外,韌性也是他著眼的重點,「例如FunNow,他們的題目受到疫情很大的衝擊,但不斷想辦法因應,這就是韌性的展現。」周磊說,也成了PChome投資FunNow的原因之一。
但在聊了這麼多「投資經」之後,周磊最後也強調:「沒有一家公司會因為投資而偉大,還是要看本業的發展。」言下之意,是就算掌握了航海方向的藍圖,船體也要夠堅實,才有機會抵達目的地。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