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平台GitHub的最大競爭對手GitLab宣布以「GTLB」做為代號,在那斯達克交易所中流動性第二高的全球市場(The Nasdaq Global Market)板塊IPO,並發揮開源公開透明的精神,成為那斯達克首個公開直播上市全程的公司。
GitLab此次是採新股與老股一同出售,發行價定為66~69美元,估值超過100億美金,超越微軟當時收購GitHub的75億美元。做為E輪募資的領投者,高盛成為了上市的主要承銷商,500 Global(原500 Startups)、Google也是GitLab新創時期重要投資人之一。
本文為4,000字的深度分析文章,閱讀時間約為6分鐘,本文將讓你掌握以下重點:
- 用一分鐘了解GitLab
- 什麼是Git?對工程師到底有多重要?
- GitLab特色何在?如何吸引用戶?
- GitLab黏著度達一流SaaS企業水準,但隱藏的營運問題是什麼?
- 對手GitHub背靠微軟,誰又是GitLab背後金主?
- 選擇上市而非收購,開源社群反應如何?
一分鐘了解GitLab
GitLab是訂閱制的一站式DevOps系統管理平台,讓開發 (Development) 與維運 (Operations)的工程師可在透明環境下協作。過去在打造軟體產品時,兩邊工程師各據山頭,開發者喜歡不斷推出新功能,維運的IT人員則希望產品穩定運行,在合作上往往產生摩擦。
有鑑於此,一位比利時的工程師開始倡導「DevOps(即Development加上Operations)」文化,希望工程師們能以更即時、透明的方式協作,GitLab就是個一站式工具,可以滿足開發、維運,甚至資安、商業人員的協作需求。
相較於競爭對手、被微軟所收購的GitHub,GitLab更傾向經營企業用戶,在募資過程中因此受到多個創投與加速器青睞,由Google所注資的GV 2017,以及幫Facebook高階主管與家族理財的ICONIQ Capital都是大股東。雖然營運指標表現亮眼,但公司目前尚未靠本業獲利,虧損缺口仍在擴大,因此商業模式是否成形依舊受到質疑。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GitLab招股書上的公司地址顯示 「Address Not Applicable」,因他們從創立初期就強調遠距工作文化,更號稱是第一個全面採取遠距工作模式的IPO公司。這樣的管理方式在未來持續擴大營運後,是否能為公司帶來有效貢獻,也是值得留意的走向。
什麼是Git?對工程師到底有多重要?
GitLab與GitHub名稱中都有的「Git」,究竟是什麼?
想像一下你正在進行小組作業,此時全世界的共同編輯軟體不巧都當機了,因此你們只能在線下輪流修改,一個人編輯完之後再把檔案寄給另一個人,而為了保留修改記錄,每一次的檔案都需要另存新檔,因此產生了超級多個版本。
這時突然有組員說:「等等!我發現從某個段落開始我們寫錯了!」這時的你只能一個一個檔案回頭去查是哪邊開始出了問題,重新回頭修正——如果以上的情境讓你抓狂,那你大概可以想像工程師在合作專案時的瓶頸,以及他們是多麽需要一個好用的協作軟體。
Git就是身在工程界的你會需要的共編軟體,由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在2005年所開發,Git當時是為了緊急應對原先使用的版本控制系統Bitkeeper不再免費授權使用的危機,沒想到在短短十天內,Linus Torvalds就開發出來這個新方案。
除了可以同時作業,使用Git編輯過的每個版本也會存成歷史資料,可查看是誰添加了哪些資訊,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使用者依然可以使用Git編輯,等到網路恢復後再進行同步,高度的便利性讓Git受到了工程師們的歡迎。
GitLab特色何在?如何吸引用戶?
不過Git只是一個軟體,還需要搭配幫你儲存檔案的平台,才能完成版本協作。在尚未發展出GitHub、GitLab前,公司部門會各自購置自己的開發平台,最後再與其他部門連接,手動形成「DIY DevOps」的環境。
但使用的DevOps工具越來越多,相容性不足可能影響用戶體驗與安全性,反而拖延產品上線的時間。GitLab開發的一站式DevOps平台正是幫助破解這項用戶痛點,從產品規劃、程式建立、產品驗證、安全性測試到最終交付,各部門都可以在GitLab的DevOps平台中無縫接軌完成。
GitLab受歡迎的另一項原因則是迎合工程師們「開放」與「創新」的喜好,讓全球2,600多名開源貢獻者一同協作,在開發、翻譯、用戶體驗設計上都能提出想法,只要獲得批准,就可在每個月22日的版本更新上,看到自己的貢獻是如何被融入產品中,增加用戶對平台的喜愛與黏著度。
跟開源用戶的緊密關係也為GitLab帶來特別的銷售策略,希望先透過免費體驗及友善的開發環境,吸引客戶公司內的開發人員,等他們對產品熟悉後,進而將用戶拓展到其他單位,銷售付費產品。
GitLab黏著度達一流SaaS企業水準,但隱藏的營運問題是什麼?
用戶對GitLab的喜愛也讓他們在SaaS相關營運指標上擁有相當不錯的表現。截至2021年1月底,以淨收入留存率(Dollar-Based Net Retention Rate)即達到148%,達到[一級SaaS服務供應商的應有水準,也就是NRR大於130%以上],遠超越現下最夯的遠距會議服務商Zoom的130%、以及辦公協作軟體Slack的132%4。
GitLab亦定義貢獻超過5,000美元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經常性收入)的訂閱用戶為基礎用戶(Base Customers),今年1月至7月從2,745位迅速成長至3,632位,漲勢快速。
用戶的快速成長與高度黏著也反應在公司營收,GitLab近兩年的年營收成長率約88%,表現得相當亮眼,然而最值得留意的問題是公司目前尚未獲利。如同大部分的SaaS公司,多數營業費用花在銷售成本,其中也包括員工股票薪酬,GitLab也在招股書中提及,未來有意在歐非中東和環太平洋地區增加員工推展業務,這也使得公司的虧損缺口仍在持續擴大。在風險提示中,GitLab也承認他們所經營的是一個新的市場,何時能夠盈利,目前仍沒有答案。
在營運方面,還有一項值得一提的特點,那就是GitLab的員工管理模式。自從2011年創立起,GitLab就實施全程遠距工作,截至2021年7月底,有1,350多位員工,分布在超過65個國家協作。公司以團隊手冊(HandBook)向新進員工說明職責角色與公司的發展戰略,想要應聘的人員也可以查詢到所應徵職務的工作內容、職級、面試幾關等等。
GitLab內部也倡導「Dogfooding」文化,在工作上積極使用自家的產品,讓員工可以更同理客戶所反應的問題。
對手GitHub背靠微軟,誰又是GitLab背後金主?
深究GitLab的創辦背景,最初是由烏克蘭裔的工程師Dmitriy Zaporozhets所想出來的點子,荷蘭籍的現任CEO Sytse Sijbrandij(又稱Sid Sijbrandij)在網路上看到後加入他的創業旅程,並申請Y Combinator的孵化計畫。隨後第三位共同創辦人Kamil Trzciński的加入,則幫助GitLab將過去所開發的功能結合,成為單一平台。
另一值得留意的是,過去曾投資GitLab的創投名單。根據Crunchbase資料,GitLab總共歷經了11輪的投資,總募集金額達4.1億美元,其中掌管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家族私募基金的ICONIQ Capital是投票權超過5%的大股東,由Google所投資的GV 2017基金也佔有7%投票權。雖然GitLab並不像GitHub走向被大公司收購的路,而是選擇自主上市,但其實背後發展仍是不乏科技巨頭的支援。
選擇上市而非收購,開源社群反應如何?
在GitHub宣布將被微軟收購時,曾經讓軟體工程界爆發一波「逃難潮」,因微軟過去對開源社群相當不友善,許多開源用戶認為GitHub此舉無非是向大型科技公司及資本的力量投降,引發眾人反彈。
然而,就GitHub當時被收購,以及GitLab上市時營收仍無法損平的狀況來看,顯然此種商業模式還無法證明只靠用戶收入就能維持營業獲利,必須要靠創投、收購公司或著上市獲得資金來支持。有趣的是,對照GitLab如今選擇上市而非被收購,開源社群的反彈相對沒有這麼大,猜測背後原因可能是IPO讓用戶感覺公司仍保有自主經營權,不那麼像是被大企業直接掌控。綜合GitLab的用戶特性與商業存續需求,上市相對而言可能是個更令人能接受的選擇。
資料來源:招股書、GitLab官網、Techcrun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