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瑞典新創 Anyone 推電話諮詢新商模獲投億元台幣 聲音社交市場的下一個甜蜜點為何?

瑞典新創 Anyone 推電話諮詢新商模獲投億元台幣 聲音社交市場的下一個甜蜜點為何?
Anyone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想像一下,如果你可以給世界上任何人打一通電話,你會想要打給誰呢?

瑞典新創 Anyone 共同創辦人兼 CEO David Orlic 指出,「當我們在做人生重大的決定時,通常想要四處尋求建議,或者渴望與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交流,這時候也許打一通電話是最好的辦法。」因為視訊易使人分心、而文字費時,又可能產生誤解,所以一通簡單的電話,反而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傳達你的想法。

為了滿足人們短時間、快速向他人諮詢的需求,Anyone 打造了一款新型聲音社交平台,願意提供他人建議的用戶將事先根據自己熟悉的領域,設定主題與通話價格,談話內容應有盡有,包含轉職經驗、旅行心得、園藝技巧等。而其他使用者即可選擇欲進行一對一、五分鐘語音通話的對象。

Anyone 1
使用者可以根據對方設定的主題,例如:如何增加自己的 Instagram 追蹤者、如何經營 Podcast 等,藉此選擇想要通話的對象。 Anyone Twitter

Anyone 打造未來電話簿,一對一、五分鐘的電話為你解答生涯煩惱

「我們正在建構未來的電話簿,」David 表示,Anyone 能使數百萬人將他們既有的知識貨幣化,同時幫助更多人節省時間學習、獲得生活靈感。

為什麼是五分鐘?David 說明,對於一個忙碌的人來說,當他們接聽陌生人的電話時,不需要多餘的噓寒問暖,就可在 300 秒內,提煉出有用的建議並回饋給對方。「這種親密、簡短的語音通話也鼓勵自信心不足,或是害怕透露身分的用戶,更放心地向他人提供/詢問知識。」

Anyone 五分鐘通話
Anyone 的應用程式將會在 5 分鐘後自動停止,希望能藉此減少「嗯」、「啊」等語助詞所占用的時間。 Anyone Twitter

身為 Anyone 共同創辦人的 Alfred Malmros 也開放使用者與其通話,談話主題涵蓋如何辭掉工作並投向全新領域、如何在大型組織中迅速崛起等,內容描述須具體,讓尋求建議的人可仔細思考是否要花五分鐘的時間,與他進行一對一的談話。

David 分享:「目前 Anyone 已經讓不少用戶在打了幾個五分鐘的電話後辭職、找到新工作,或是取得晉升。」除此之外也吸引了不少內容創作者、新創公司創辦人和投資者——這可能是由於疫情下,經濟受到衝擊、面對面的機會有限,每個人都在尋求未來新可能。

綜觀各社群平台、網路媒體,Anyone 發現錢的去向——都流向了前 0.1% 的創作者。而中小型、剛起步的創作者便常因為收入來源極不穩定,而被澆熄熱情,而「Anyone 就是想要打破財富階級的界線,讓人能夠在一對一的環境中直接互相聯繫。」

Anyone 為各個領域的內容創作者開啟了新的收入來源。五分鐘通話的價格由用戶自行設置,低至 5 美元、高至 500 美元皆有。假如你是一名專業記者、經驗豐富的旅行家,或是籃球評論員,都可提供獨家的通話機會;若每次分享設定為 35 美元,周一到周五每天打兩通電話,等於每月工作 3 小時就可賺取 1,120 美元,還能以此吸引更多粉絲關注你的社群媒體。

Anyone1.png
為了用戶安全,Anyone所有通話皆經過E2E加密,過程中會進行錄音,並匿名儲存在安全環境中最多30天,以防用戶有退款需求或遇到騷擾狀況。 Anyone Twitter

「定價策略主要是希望過濾不認真(或實際上濫用)的用戶,將機會留給真正有需求的人。」David 說,目前 Anyone 的商業模式,採取直接從使用者的諮詢費中提取 20% 作為收入。

偶然的一通簡短電話,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Anyone 主要由三位在品牌建立、業務和產品研發上擁有十年經驗的企業家成立。David Orlic 過去曾經營兩家世界上獲獎最多的顧問公司;Alfred Malmros 則曾在 Google 工作近十年,並推出十多項產品;而 Sam Ducker 更在 UX/UI 設計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創業的靈感來源於三位創辦人意識到,過去自身幾個「關鍵的工作決策」,可以追溯到幾次簡短的對話——這些偶然的時刻,有人給了他們一個重要的建議,瞬間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Anyone co-founders David Orlic & Alfred Malmros
左為 Anyone 共同創辦人兼CEO David Orlic,右為共同創辦人 Alfred Malmros。 Anyone Twitter

「Alfred 獲得了如何在 Google 找到一份工作的建議;Sam 則是學到了怎麼創辦一家公司;而我,作為一個公司的創辦人,則是接收到了應該攻讀 MBA 的建議——最終我們都做到了。」David 興奮地說道,「所以我們開始認真思考『建議』的概念,投入於開放這些封閉的人際網絡。」

「透過 Anyone,我們不再需要寄信、確認對方行事曆,就有機會與企業知名人士建立連結、獲得寶貴的建議。」David 自豪地說。

David 解釋,隨著科技發展,現在的我們可以透過網路接觸到世界上的任何人,可以傾聽他們、閱讀他們、關注他們,「但某人專心致志地與你談話卻是非常難得的。」Anyone 的市場目標即是讓所有人都能體會類似的關鍵時刻——讓平台上的用戶有機會致電任何領域的專業人士,並提出他們的問題。

Anyone 2
三位Anyone共同創辦人:左為 David Orlic、中間為 Alfred Malmros、右為 Sam Ducker Anyone Twitter

初獲360萬投資,Anyone 應用程式將對公眾開放

據 David 統計,目前 Anyone 平台上共撥打出了約 9,000 通五分鐘電話,目標在一年內可達到 10 萬通電話。

Anyone 近日宣布籌集了由 Cavalry Ventures 領投的 36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Supernode Global、Antler 和一些知名天使投資者(Atomico 的 Sarah Drinkwater、Sameer Singh ,以及 ustwo 的 Matt 'Mills' Miller 等)也參與其中。

該筆資金將用於擴展團隊規模,並且將 Anyone 的應用程式從現行的「僅限邀請模式」切換為「公開發布」。

聲音社交市場還在成長嗎?產品獨特性與聊天室管理成關鍵

聲音社交市場在近兩年蓬勃發展,根據 App Annie 調查顯示,當紅語音社交平台 Clubhouse 的下載量截至 2021 年 3 月,已超過 1270 萬次;今年 4 月 Clubhouse 更宣布完成新的 C 輪融資,這筆錢讓這間成立才剛滿一年的新公司估值達到約 40 億美元。

Clubhouse download
Clubhouse 於 2020 年 9 月 14 日在 iOS App Store 正式上線,僅 6 個月後,全球下載量就達到 1270 萬次,其中美國、日本、德國、巴西和俄羅斯的下載量最大。 App Annie

由此證明了語音聊天服務的潛力,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人們被迫待在家裡,卻仍渴望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目前 Clubhouse 仍沒有明顯的商業模式,近期在台灣使用者中也稍微退燒,但它的崛起卻立刻引起各大平台的警覺心,Twitter、Facebook、Spotify,甚至 LinkedIn 紛紛推出相關產品,期望將聲音「變現」。

Twitter 利用其原先即匯聚大量名人用戶的優勢,於今年 4 月發布聲音社交平台 Spaces,結合推文、語音、音樂,主持人在 Spaces 開房間以後,可以用音樂歡迎聽眾進入、營造氣氛。另外也推出訂閱制,創作者可向跟隨者收取訂閱費,Twitter 將從中抽成,確保收入來源。

Twitter Spaces.png
Twitter Spaces 通話時會進行錄音,並且保留音檔至少30天,同時也會提供給主持人。 Twitter Spaces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社群媒體 Facebook 也發起一波攻勢,先是於 4 月推出語音問答平台 Hotline,而後又宣布將在 Messenger 加入「Live Audio Rooms」功能,讓多人參與電話會議,不同之處在於會議結束後,將會保留對話音檔,且可直接轉變為 Podcast 節目。

而台灣新創公司 Moodii 也順勢加入這場戰局,特別的是,Moodii 瞄準現代人因生活步調快速,以及疫情下被切斷的人際關係,導致情緒無處安放的困境。故而打造一款匿名聲音社群,以聲音為媒介,完全匿名、「變聲」的設計,讓用戶輕鬆抒發心情,每則貼文以 60 秒為限,進行互動與交流。

Moodii情境圖
Moodii以聲音為媒介,藉由完全匿名、「變聲」的設計,讓使用者於平台上抒發心情。 Moodii

儘管各個科技巨頭對聲音社交市場充滿熱情,但此新興行業並非沒有挑戰。首先,聊天室的管理便十分困難,Clubhouse 就曾因出現反猶太言論的討論,不得不關閉房間;另外,隨著愈來愈多企業搶佔這塊大餅,產品的獨特性變得至關重要。

每位消費者時間有限,聲音交流確實比瀏覽文字耗時得多,然而疫情結束後,人們是否依然願意花大量時間收聽仍是未知數。

參考資料:TechCrunchDavid Orlic MediumSilicon CanalsFinSMEsInsiderSoFi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李宜恬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李宜恬

「你必須要參與,最壞的年代才有可能變成最好的年代。」就讀政大新聞系,是個愛說話、喜歡胡思亂想的少女!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