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當COVID-19在英國爆發不到一個月,英國政府快速推出500萬英鎊針對中小企業的紓困案。這時負責紓困預算配置的英國財政大臣 Rishi Sunak,收到一封由英國七大科技產業遊說團體共同聯名的投書,提醒財政大臣在思考紓困方案時,不要忽略這場疫病對世代的影響,因為500萬英鎊的紓困預算,同樣屬於小型規模、高達1300家種子階段新創公司,全都拿不到。
台灣,是否也將在這場疫情之後,消滅好不容易花了近20年培養的,一個世代的科技新創?
新創需要量身打造的紓困方案,舉世皆然
台灣在辛苦守了一年後開始社區流行,在等待疫苗施打率普遍之前,三級警戒對經濟社會的沈重打擊難免。行政院剛剛公佈的紓困方案,很可惜地、如預期的,並未將新創納入。
不過,這樣的劇情並非只有在台灣上演,歐美也都經歷過這個議題的討論。
那時英國每天的確診病例約在4,600例左右,市場恐慌情緒瀰漫。儘管英國社會內有不同聲音,但財政部在兩週後發布一項針對英國國籍新創公司的紓困方案,新創可以向英國商業銀行申請12萬至500萬英鎊的現金,銀行下一次募資時可將這些債權轉為股權,或是仍以債權方式讓新創逐步償還。
這個方案被視為是為新創提供燃眉之急的進步政策,然而當時,整個英國都還不知道,疫情真正的高峰根本還沒到。六個月後,英國每日確診病例超過25,000例,兩個月後,每日平均確診病例最高來到60,000例。後來,英國的新創紓困方案持續演化,包含對面對短期現金流困難的新創設立一個聯合融資基金等;同樣在歐陸的法國也推出一個40億歐元的基金協助遭遇現金流動困難的新創公司;德國則由政府出面設計一個客製化的創業援助計劃,擴大和促進創投投資或提供優惠借貸給新創公司。
至於在新創勢力最龐大的美國,早在去年3月疫情剛開始流行時,矽谷的創投就派人前進國會遊說,因為他們擔心,美國數十億的中小企業救助計劃的設計思維,不管是要求貸款擔保、或是以企業經營績效表現作為紓困條件,在先天條件上將處於高風險創新期的新創企業排除在外。
面對新常態,新創公司會帶來具有戰略意義的新技術與新經濟
不管是歐陸或是美國,針對疫情這樣的天災而祭出的財政紓困方案,最後都針對新創企業的特殊處境提出專案處方。TechCrunch的報導認為,初創公司如果因為先天條件限制得不到紓困支持而倒閉,將會對「未來的經濟發生重大影響。」因為美國最有戰略意義的技術發展,都是新創公司推動的,而許多掌握短期診斷、足跡監控或降低傳染病傳播等先進技術的公司,都是處於初創期的風險創新者。
過去一年,歐美社會出現大量針對COVID-19影響的研究,其中一個聚焦主題,就在討論這場足以推動黑天鵝效應的全球性疫情,會怎麼改變產業創新和國家的復甦能力和長期的經濟成長潛力。在掌握成熟創投市場的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將近一半的新工作來自初創公司,尤其在美國,新創公司對於長期總體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關鍵影響力。另一個這些國家政府在設立紓困政策時必須囊括新創公司的理由,是遭受疫情愈久的經濟社會,愈發現面對疫情後的新世界,他們急需這些掌握數位科技工具的新創公司,成為推動國家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道。
製造業供應鏈在中美貿易戰後就已經搖搖欲墜,緊接著大規模襲來的這場全球疫情,暴露高度全球化的政治經濟風險。沿著病毒所到之處交通線支離破碎,過去經濟學家歌頌的比較利益法則不再靈光。誰能在四處斷航的現實下,運用最快最低成本的可行方式,在破碎的交通網絡上串連起必要的資訊流人流或物流,誰就成為新世界的最新生存者;而在短鏈交錯串起的新世界裡,那個誰的基本條件,就是數位能力。這是為什麼,很多網路科技公司都慨嘆,COVID19病毒,是最強大的數位轉型推力。
不只是製造業,掙扎了十多年難以往前踏步的保險業,在疫情期間被迫快速推出線上承保服務;在家工作迫使許多公司採用線上會議工具和採用數位行銷方案;很多學校在封城壓力下,短時間內建立起線上課程的機制;也是因為疫情,教育部門出面解決了偏遠地區學生數位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疫情期間成長最快速的行業,電商和線上外送都出身於早期的網路新創。
創新的基因值得保存,新創的聲音該被聽見
那些曾經搖搖學步的新創,在新世界成為腳步最堅實的新生存物種,面對不斷迎來的未來,至今仍處於搖搖學步階段的本土新創是否能熬過這場短期風暴?歐美的經驗數字明顯表示,疫情降低了創業者冒險創業的意願、而已經創業的那些初創公司,比年長的老牌企業更容易受到大流行帶來的衝擊,他們不容易從傳統銀行獲得貸款、跟供應商和客戶之間還來不及建立長期合作信任關係,員工人數少而多工,初創公司的高資金風險讓他們更難以在大流行期間留才;這又反過來讓他們面對疫情時,成為最脆弱的一群。
這是為什麼,歐美各國政府在過去這一年規劃紓困政策時,會察覺新創的特殊性,設計專門針對新創的紓困辦法。不這麼做,當疫情過後,一整代的新創公司來不及站穩就倒下,他們將難以繁衍能夠在新世界存活的新基因。這才是後疫情世界的真正危機。
台灣能夠守住一年多,非常不容易。而在病毒進入社區後,民眾表現出的自律和企業界高度配合防疫的作法,都是盡可能為醫護爭取哪怕是一小時也好的準備餘裕。另一面,政府推出財政紓困的速度其實非常快速,下週,行政院將到立院報告詢答,接下來就是審查與三讀。在這個彼此互相忍耐幫忙的時刻,新創社群並未針對剛公佈的紓困辦法有太多微詞,只是繼續埋頭奮力撐住,同時耐心向能夠溝通的各部會單位說明所面對的困境;即使,在現有預算下,他們大多獲得的都是沈默的搖頭。
下週,在立法院,希望不管是行政院或是立法諸公們,能在紛雜的紓困條件審查中,能聽聽新創的聲音。聽聽那些一直默默努力,在一方天地為台灣迎向新世紀新世界培養生存基因的,一整個世代的新創公司們的聲音。

10年紙本雜誌編輯與行銷經驗、11年網路新媒體經營管理、社群經營經驗,是台灣最早期投入原生數位媒體創新的女性創業者之一,帶領流線傳媒所屬社群媒體自創站開始,不投入任何廣告預算,5年內流量推向台灣前50大網站。
擅長議題設定與垂直社群擴散經營,第二次投入數位媒體創業,將帶領寧旭媒體集團迎向新媒體第四次變革,滿足數位社群快速閱讀、重點摘要、意見領袖彙集,參與即影響的跨世代、跨國界資訊交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