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Gojek和Tokopedia將合併成為GoTO!東南亞科技三強鼎立,GoTo、SEA及Grab誰能勝出?

Gojek和Tokopedia將合併成為GoTO!東南亞科技三強鼎立,GoTo、SEA及Grab誰能勝出?
(Source: KrAsia)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想像一下,如果美國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食物外送公司 DoorDash 和叫車應用程式 Uber Technologies 聯手。這就是 Gojek 和 Tokopedia 合併成為一家公司在印尼市場的優勢地位,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也是發展最快的數位經濟之一。

Gojek 和 Tokopedia 本身都已經是獨角獸了,它們宣布將合併成立一家名為 GoTo Group 的控股公司,涵蓋從叫車、食物外送到數位支付和線上購物的所有內容。

合併打造超級生態圈,強化外送服務內容

Gojek 的摩托車和計程車車隊中有超過 200 萬名註冊駕駛員,而 Tokopedia 是印尼領先的電子商務公司之一。「Gojek 司機將遞送更多 Tokopedia 電商平台的包裹。」 Gojek 聯合執行長 Andre Soelistyo 在宣布合併時表示。而且「各種規模的商業合作夥伴都將從增強的業務解決方案中受益。」

tokopedia.jpg
Tokopedia官網

Soelistyo 將成為 GoTo 的執行長。兩家公司將努力在一個擁有一萬七千個島嶼的國家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合作夥伴關係。如果他們成功了,他們有可能創造出連亞馬遜都羨慕的電子商務和物流服務。

東南亞的技術空間競爭激烈,GoTo 的創建將使其更具競爭力。Gojek 與競爭對手 Grab 進行了激烈的競爭,而 Tokopedia 則與蝦皮的母公司 SEA 競爭,SEA 在整個東南亞(包括印尼)迅速擴大了其電子商務市場份額。兩家公司還在整個地區中陷入爭奪數位支付霸主地位的三方鬥爭中。

Gojek 和 Grab 進行了一場特別激烈的正面交鋒,目的是將用戶吸引到各自的「Super App」生態系統中。從理論上講,這將使公司很難在同一市場中共存,因為該策略需要鎖定盡可能大的用戶群。Gojek 和 Grab 去年曾討論過合併,但因無法對合併後新公司的持股比例達成共識而破局。

Gojek司機在雅加達運送Tokopedia包裹。他們的合併創建了世界第四人口大國中最大的科技公司。來自Gojek Indonesia的YouTube影片的截圖。 (Source: KrAsia)

東南亞市場將被壟斷,GoTo的挑戰在於服務差異化

在電子商務方面,根據數位研究員 iPrice 的說法,Tokopedia 努力抵禦新加坡 SEA 集團旗下蝦皮(Shopee)的攻勢,蝦皮現在是印尼訪問量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根據印尼益普索(Ipsos Indonesia)的數據,其 ShopeePay 是印尼最常用的數位支付服務,儘管排名因研究單位而異。預計競爭將會加劇,但有人認為三巨頭共存的空間很大。

SMU 創新與創業學院駐地企業家、TNF Ventures 的管理合夥人黃雪麗說:「儘管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數位滲透量呈指數增長,但中產階級迅速崛起,仍有增長的餘地。隨著時間的流逝,東南亞市場很可能會被一些超級軟體所壟斷。但是由於文化和消費者習慣的多樣性,我們可能會看到在不同國家/地區占主導地位的軟體存在某些異質性。」她說,GoTo 及其同行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差異化。

Tellimer Research 消費者權益研究負責人 Nirgunan Tiruchelvam 同意,公司應該能夠在該地區共存。他說:「東南亞有 6.5 億人口,這是一個廣闊的市場,而我們只是觸及了數位經濟的表面。」

(Source: KrAsia)

三強皆計畫透過公開上市募資

根據谷歌、淡馬錫控股和貝恩公司的研究,到 2025 年,該地區網路經濟的商品交易總額預計將比 2020 年增長三倍,達到 3000 億美元。

但是 Tiruchelvam 還表示,「三大競爭者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停止燒錢、開始獲利的拐點,如果您看一下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的歷史,就會發現某個拐點-東南亞還沒有到這個階段。」他說,與此同時,三家公司將繼續燒錢以實現增長,Gojek 和 Tokopedia 的合併應該可以新集團下尋找節省成本的機會。

這三家公司都在大力投資以增加新服務,並將其擴展到整個東南亞。例如,Grab 自 2019 年以來增加了六項服務,例如數位金融服務,並急於將其引入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Sea 公司 2021 年第一季度的運營支出增加了一倍以上,原因是該公司花費營銷費用與競爭對手競爭。

持續的現金需求促使 Grab 和 GoTo 尋求公開上市。在 Gojek 和 Tokopedia 的交易浮出水面的幾週前,Grab 宣布將通過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在美國上市,籌集 45 億美元。Sea 已經在紐約上市,市值超過 1000 億美元。GoTo 還將在今年年底前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以進入公開市場以籌集現金以與競爭對手競爭。消息人士稱,GoTo 打算籌集與 Grab 類似規模的資金。

延伸閱讀:Grab估值400億有望創下最大SPAC!這間東南亞巨獸過去做過哪些市場佈局?

Grab
shutterstock

Tokopedia 總裁,將擔任 GoTo 總裁的 Patrick Cao 在合併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該公司將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以便能夠籌集更多資金來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服務並進行擴展。」

何時獲利將成競爭關鍵

作為未上市公司,Grab、Gojek 和 Tokopedia 能夠依靠軟銀等實力雄厚的長期投資者,他們不懼怕冒險。但是,公開上市意味著東南亞最有價值的科技集團在爭奪投資者資金時將面臨一系列不同的標準。最明顯,最基本的一個:它們什麼時候才能盈利?

由於公司優先考慮了市場份額和收入增長,因此 Grab、Gojek、Tokopedia 甚至 Sea 都沒有盈利。Grab 表示,直到 2023 年,其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的利潤將不會出現正增長,而 Sea 的 2020 年淨虧損將從上年的 14.6 億美元擴大至 16.2 億美元。

Grab 和 GoTo 的計劃上市將對公眾市場如何看待每家公司的增長前景和風險進行重大考驗。Sea 是該地區唯一一家著名的公開上市網路公司,去年股價上漲了近五倍,部分反映了東南亞另類投資機會的稀缺性。一旦 Grab 和 GoTo 加入公開交易,投資者將能夠在每個季度比較每家公司的業績,他們的判斷將迅速反映在股價走勢中。

股權結構也是審查關鍵之一

每家公司的治理結構也將受到審查。根據 SPAC Altimeter Growth 的備案文件,Grab 將與其合併以進行上市,Grab 執行長 Anthony Tan、聯合創始人 Tan Hooi Ling 和總裁 Ming Maa 將擁有 B 類股票,並具有更多的投票權。因此,儘管他們將持有所有股份的 3.3%,但他們將控制 60.4% 的加權投票權。這可能會加快決策速度,但也可能在公司上市後引起投資者的批評。雙重股權結構雖然在全球科技公司中並不罕見,但經常因沒有向所有股東提供平等權利而受到批評。香港和新加坡交易所到了 2018 年才允許具有此類股份結構的公司進行 IPO。

Grab-fintech
自2019年以來,新加坡科技集團Grab已增加了六項服務,例如數位金融服務,並急於將其引入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 Grab提供。

GoTo 的股權結構更加複雜。週一提交給政府的文件顯示,合併後,Gojek 的股東持有新集團約 58% 的股份,而 Tokopedia 的股東則擁有 42% 的股份。合併前,日本軟銀和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是 Tokopedia 的最大股東,現在分別持有 GoTo 的最高股份,分別為 15.3% 和 12.6%。

Gojek 和 Tokopedia 的股東中還包括美國科技巨頭 Google 和新加坡的國有投資者淡馬錫(Temasek)。Gojek 的其他投資者包括 Facebook,該公司投資了 Gojek 的支付部門,以及全球私募股權公司 KKR;印尼企業集團 Astra International;和中國科技巨頭騰訊。GoTo 的一些股東(例如阿里巴巴和騰訊,或 Facebook 和 Google)之間長期的競爭可能會阻止新公司做出迅速的決定。

在合併的媒體發布會上被問及這種可能性時,Soelistyo 說:「我們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為我們有明確的使命和長期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對它充滿熱情,我認為從我們未來的遠大前景前,看不出任何產生衝突的可能性。」

亞馬遜經驗:遲早要證明可持續獲利的商業模式

回顧亞馬遜的早期時代,可能有助於預測東南亞的技術前景。亞馬遜成立於 1994 年,於 1997 年在納斯達克首次亮相,並迅速成為網絡公司的寵兒。但是,當泡沫破裂時,它的股價暴跌,該公司堅持了下來,直到 2003 年(成立 9 週年)才公佈全年淨利潤。其他許多網路公司也從未盈利過,因此倒閉了。

Gojek 和 Tokopedia 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Grab 今年慶祝了其成立 9 週年。所有這些公司都可能向股東們帶來募資簡報上的樂觀未來。但是,風險資本家、私募股權基金和戰略投資者所提供的大量風險資本大大加速了這一點之前的增長。這些對私人公司的資本投資總額遠超過 1990 年代後期的金額。亞馬遜於 1997 年上市時,市值不到 5 億美元。

GoTo、Grab 和 Sea 可能很快必須向投資者證明他們擁有可持續的,高增長的商業模式,這是決定哪種模式將成為東南亞高風險技術之戰的冠軍的最重要因素。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東西

TAGS: # 東南亞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科技東西》Clementine Wang 《科技東西》Clementine Wang

TechByEast 追蹤亞洲科技趨勢與創新現場,是台灣第一個新南向產業媒體,報導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東南亞、印度、以色列等國家科技新創圈動態,期望傳播創業資訊,連結創業現場,讓科技改變亞洲社會。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