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6 年 3 月通車至今,台北捷運的企業識別已經成為居民習以為常的生活風景,更是外國訪客及旅人最深刻的城市印記。其企業識別至今歷經多次變換,北捷為了迎接25 週年紀念,今天發布由永續發展顧問公司 Plan b Inc. 操刀的新品牌識別,而由 Bito 跨刀的北捷動態識別也以充滿活力的 3 秒影像讓人耳目一新!
設計概念:從 25 年歷史裡提煉未來趨勢,捷運站就是微型的社區樞紐
Plan b 從永續發展顧問角色切入,由品牌分析及定位開始發想,進而規劃新識別系統的邏輯順序。構思初期,團隊投入大量資源調查研究現代大眾運輸產業的結構與未來趨勢,包含派員到各大小捷運站田野考察,還有與北捷員工訪談,以了解每一個捷運站點如何從「點-線-面」的結構,鋪織出如今龐大而繁雜的台北捷運生態系體系。
結論是,捷運站點已不只是捷運站點,它有如一個微型的社區樞紐,民眾在裡面集結、相遇、交會、移動,藉著通勤往返,收發與傳播所得資訊——捷運系統就像是現代的里民中心,不只是大眾運輸本業,更應有其他可能。故團隊將台北捷運定位為多元開放的「資訊交換站」,以「生活事業提供者」的角色肩負時代的使命。
規劃企業識別再設計時,團隊試著以設計語彙描畫出北捷品牌的重新思考,並考量脈絡延展與大眾集體記憶的共鳴性,以及設計元素與歷史的延續性,因此保留原有的標誌型態、色系與組成,透過打開標誌空間等 4 個重點調整及延伸,從設計層面上,為台北捷運奠定全新格局。
01 更洗練的造型與 2D 標誌潮流
新識別克服再設計的挑戰,打開圖像空間,透過原始型態基礎上,加入圓弧、流動線條,構成更洗練的造型,保留品牌識別度與大眾印象。中間均等平衡的留白,象徵著捷運暢行通達,廣納多元資訊,交織成完善的生活網絡。另外,順應數位時代 2D 標誌的潮流,新識別也簡化了標誌的細節與稜角,兼顧到整體型態的協調與質感,與多樣化媒材的運用。
02 突破過往象徵速度感的標準字設計
新識別的標準字設計也突破過往單一象徵交通的速度感,重拾字體橫豎間的韻律與美感,以更沈穩內斂的型態呈現,筆畫設計更見流動與順暢,與品牌本質相呼應,強化閱讀性,著重圖文佈局之平衡,也呈現更重的生活感。
03 重新調和招牌藍綠雙色
大家已經熟悉的招牌藍綠雙色,經過明度與彩度的重新調和,色彩表現更一致,更符合各種深淺、明暗背景的運用。綜合以上,利用品牌標誌的靈活性及可延伸特色,創造出全新視覺輔助系統,透過設計元素的交流、對話,為品牌帶來豐富多樣的視覺印象。
04 北捷動態識別首發!
在數位化趨勢下,品牌標識早就不再局限於平面或靜態,為讓品牌注入動能,Plan b 邀請曾為世大運操刀品牌形象的. Bito Studio 參與合作動態識別。
動態識別的構思源自列車行駛中的窗景移動與資訊交織的意象,同時將列車進站的過程逐格捕捉成標誌動態,保留標誌雙向奔馳的意象,結合民眾熟悉的站內提示音,濃縮成 3 秒有聲影像。動態識別的誕生也寓意台北捷運將品牌精神轉化為實踐動能,展開標誌於數位載體上的各種呈現,與大眾建立更深層的情感聯繫。
由 BITO STUDIO 跨刀參與合作的動態識別,開聲音可聽到熟悉的北捷站內提示音。
為了力求完善與多方意見,Plan b 跨越不同專業領域,邀請各領域的專家擔任顧問群,團隊陣容包括知名建築師與城市文化規劃專家龔書章、設計師方序中、IF OFFICE 創辦人馮宇、跨領域美學與美感政策專家吳漢中,以及知名專業字體設計團隊 justfont,務求集思廣益,在探討設計及企業本質之餘,亦拓及到城市及環境的美學營造,創造公眾設計的跨領域串連,產生更多各展業的對話與交流,最終體現於標誌設計之上。
台北捷運全新識別介紹專頁
https://www.newmetro.taipei/(請務必以桌機閱讀,確保最佳體驗)
本文授權轉載自Shoppi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