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創新創業不是科技業的專利,各行各業都在尋求創新、創意的途徑,來解決社會發展遇到的各項瓶頸。2020 年 Meet Taipei 創新創業嘉年華舉辦「設計新商業」論壇,以甫辦完台灣設計展的新竹市為例,看科技與文化之間的動態關係,文化孕育了科技,而科技又催生出了新的文化。邀請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人江文淵、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鴻梅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添順、社計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吳漢中,以及 2020 台灣設計展策展人劉真蓉,分享彼此在文化事業中不同位置的經歷,共同想像創意設計如何為社會帶來永續影響力。
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簡單來說是將財務及領域專業等資源導入共益企業(Profit-with-Purpose Business)手中。這些共益企業除了努力確保公司可持續營運之外,同時追求組織所設定的社會價值。
「影響力投資在價值上本來就有取捨,是投資圈裡相對比較有耐心的投資者。」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以投資者的觀點分析道,目前台灣影響力投資者的組成偏向個人投資者而非機構或法人,「我們追求的不是獲利,而是財務可持續性,我才能相信他的影響力可以長久。」
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人江文淵試圖在龐大資本的建築業嘗試創新突破,以創新生態工法達成建築與環境的平衡,他分享在新竹創業的經驗,「地方創生,關鍵是地方,文化一定是從土裡長出來。」他認為要進入地方需花費大量時間蹲點,尤其是建築更根植於土地,地方發展則會遇到許多特殊的議題。
「文化是所有做地方的人都會碰到的,文化事業需要整合商業的彈性與對理念的執著。」楊家彥補充,文化事業中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文化事業當中,人的整合是最關鍵的問題。「所以我一直覺得組織要很強調人本價值,以人為本。」指出有些文化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極差,因此組織沒有辦法經營的好,就違背人本精神的理念。他認為影響力投資的新創標的,實踐理念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公司的要素包括:策略、組織、人力、系統都經營好,「如果有做到位,那你想像中的價值才會成真。」
另外一項急需被整合的資源,則是跨世代的資源整合。願意投入文化事業創新的創業者較為年輕,觀念與許多老一輩的創業者不同,「過去他們最有利的競爭條件是 cost down。」楊家彥指出「但 value up 是我們未來重要的方向,特別是做內容、文化、地方創生,要把價值跟目標客群溝通得非常清楚。」他希望能夠讓中生代做上下世代的橋樑,結合豐富的創意與豐厚的資源,共同推動社會正向影響力的發酵。
對城市工藝極富想法,社計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吳漢中率先以浪漫臺三線的策劃為例,一場150公里,展期58天的藝術季,他認為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想清楚目的「好的創作者、返鄉青年、客家團體,一起用設計、藝術,一起重新定義台灣客家美學與臺三線的風景。」他也提到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讓每個人參與其中,讓大家發揮他的專業。」
曾任四零四科技執行長,陳添順於 2016 年創辦鴻梅文創志業,在新竹成立「或者書店」、「或者蔬食」、「或者工藝櫥窗」、「或者風旅」等多處據點,並成為 2020 台灣設計展的在地合作團隊,曾在科技業與文化事業創業的他分享在新竹經營三年多所遇見的三項問題。
一是市場的考驗,「在地人是否買單?市場夠不夠大?會不會支持我們為了理想所創辦的據點與事業。」
二則是人才的招募,陳添順坦言在新竹做文化事業人才相對缺乏,「要吸引理念相同的人來地方,不說策展、企劃的人,光是在我們風土、蔬食餐廳,要徵個二廚都要花很長時間。」
第三個問題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當文化創意事業成為一間企業時,需要有紀律的管理才能讓組織順利營運,這與一些文創從業者嚮往的自由創新的風氣相抵觸,「 這是我們面臨到在創新與紀律之間的拉拔。」吳漢中深感認同,他舉台中花博高效率的團隊合作為例「把創意與紀律整合,是在文創、藝術、設計領域,走到最頂尖需要的能力。」
現場觀眾提問道,如果對文化事業有興趣是否必須具備管理背景才能夠投入創業,吳漢中認為應考量熱情、能力與影響力三個面向,才能夠平衡未來的發展,陳添順則補充道,在能力的培養除了趁年輕投入學習以外,也可以善用團隊的優勢,「找一個擁有能力而且你信任的人成為你的合夥人,來補齊可能的不足。」
如何為一座城市建立文化品牌,建立明確的文化概念,2020台灣設計展總策展人劉真蓉表示,「如果可以讓每個參與的人也覺得他是這個城市的創作者,他也變成創作之一,是我內心最大感動。」台灣設計展透過各式各樣的表演,讓參與者親近、進入新竹這座城市,與城市不同空間互動,在新竹的空間裡把人的能量凝聚。
她分享道台灣設計展結束後,她仍然收到許多新竹人的反饋,表示這個展覽讓他重新認識這座城市,以身為新竹人為傲,讓她非常感動,「這就是最重要留下來的價值,可能是一個展,或是整個城市帶來的張力,改變參與者對城市、文化的想像。」更重要的是這些參與者,也成為創作者的一部分之後,「他覺得他也可以是改變的人,這個價值就是每次能帶給大家的。」
劉真蓉也在思考,該如何讓一座大型展覽的感動延續,她坦言道,「這次最感動是跟鴻梅合作,讓這個價值留下來,因為他們是企業可以長期做到這件事。」她也受到鴻梅的啟發,認真思考是不是可以透過類似的方式,持續創造在地的價值,把影響力延續下去。
©2021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