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金融監理規範若不夠開放,創新很難實踐!3 大關鍵揭銀行服務未來式

數位時代 高敬原 2020-10-14
金融監理規範若不夠開放,創新很難實踐!3 大關鍵揭銀行服務未來式
Zapp2Photo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有多久沒有走進實體銀行、到ATM領錢了?

身處每分鐘都在搶奪消費者注意力的社群時代,人們食、衣、住、行樣樣要用錢,但對金融業者而言,似乎愈來愈難以掌控消費者的行蹤。

再加上近年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快速、消費者的數位化習慣日益加深,法規也隨之與時俱進、日漸鬆綁,這些因素都使得金融業面臨了嚴峻考驗:競爭者來四面八方、跨行跨業,消費者卻流向線上線下、各行各業。

如何重新界定金融的主場,保有、甚至獲取更強大的主導權,在在考驗著業者「圈地」和「集客」的能力。

放倒金融高牆,單兵作戰時代過去了

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在2019發布的《生態圈世界的致勝之道》報告指出,金融業要提升競爭力和獲利能力,以及對抗科技業者、純網銀等新興對手,就必須擁抱生態圈策略。

台灣僅有2,300萬人口,銀行總數卻高達66家。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7月,台灣平均每10萬人擁有的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家數,約為26.59家銀行,而且家家都很會賺錢。去年(2019)台灣15家金控中,整體稅後純益合計近新台幣3,5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15家金控稅後純益1,724億元,年減4.7%)。

過往,金融是受到政府高度監管的行業,諸如存放款等業務,只有領有銀行牌照的業者才能做,競爭環境不若其他產業激烈。如今,可以穿透金融業防護罩的破口愈來愈多。

國發會在2020年7月宣布推出「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開放戶籍、不動產、繳稅紀錄、勞健保投保及車籍等31種資料,只要取得民眾的同意,就可以彼此串聯共享跨機關資料。國發會還與金管會合作,將MyData與金融服務串接,可將上述資料做為財力證明,加速線上申辦信用卡、信貸、車貸及房貸等。

另外,從2019年起,金管會也推動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政策,只要經客戶許可,銀行必須將自身的客戶資料與其他業者共享,讓金融服務將不再受限於銀行,變得無所不在。

2020年底,將來銀行、LINE Bank和樂天銀行3家純網銀將陸續開業,產業與金融的界線變得越加模糊,金融業者單兵作戰的時代,已成為過去。

表46-1
數位時代

轉守為攻,金融大咖的野心與布局

在本期的封面故事裡,《數位時代》採訪團隊訪談超過10家國內金融機構,暢談未來的布局策略,其中反覆出現的戰略關鍵詞,無一例外,都是發展 金融生態圈

生態圈發展之所以重要,主因是金融業者坐等客戶上門的經營模式已經徹底動搖,必須轉守為攻,提前掌握客戶需求。

舉例來說,若將金融數據與電商客戶資料整合,顧客在逛網拍時,銀行就能推薦優惠最多的信用卡,讓顧客直接在電商網站上辦卡,甚至參考顧客的購買紀錄(是否準時取貨、買家評分等),做為信用評分的依據之一。一經申辦,就能判斷資格立刻核卡,讓顧客當下就能刷卡。

從這個例子來看,透過生態圈經營,銀行首先可以降低獲客成本,還能藉由多元產業的合作,觸及到過去接觸不到的客群,像是信用小白、培養學生客群等。其次,透過數據的搜集,可以更精準地行銷,達到變現目的。最後,利用數據分析,掌握顧客的偏好,讓體驗變得更加客製化,還能進一步鞏固客戶忠誠度。

概括來看,金融業者目前在生態圈的發展和布局,大致可分成3種模式。

1.銀行即服務(Banking as a Service):

將自家的金融服務融入合作夥伴的場景中。金融服務的本質沒有改變,只是變成一種服務,隱身在產業的場景中。這也是台灣多數金融機構發展生態圈優先著手的方向,成功機率較高。

例如,保險公司和旅遊網站合作,客戶購買機票時,可直接加購保險產品。中國的螞蟻金服就把外匯買賣服務串接到旅行社網站;貸款服務也可以融入買車、購屋流程,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

2.銀行即平台(Banking as a Platform):

可歸納兩種型態,一種是利用金控集團旗下各子公司的資源,自建一個生態圈;另一種方式是將其他業者的服務,放在銀行的平台上。

新加坡的星展銀行就鎖定了房貸市場,將房仲服務整合到自家網站上,提供消費者看屋、貸款的一站式平台。不過,自建生態圈因為涉及非銀行擅長的業務,關係到民眾的購物習慣,發展難度較高。

3.開放銀行(Open Banking):

指的是在消費者同意下,銀行將金融資料開放給其他金融機構、第三方業者,提供創新的服務與產品。不過,KPMG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認為,這類模式還有兩大挑戰。一是銀行無法確保資料串接到第三方機構的資料安全;二是現階段還沒有找到可以讓銀行、消費者及第三方服務業者能夠三贏的商業模式。

表047
數位時代

生態圈的未來樣貌:無痛、無感、無形

想像一下,當你逛網拍,準備下訂要買給好友的生日禮物,突然發現帳戶餘額不夠,離發薪日又還有半個月。這時,在你的同意下,電商與銀行業者根據你平時與他們往來的資料試算,提供一個臨時的消費額度讓你結帳,並自動在下期薪水中扣除。

又或者,當你使用行動支付,想連結銀行帳戶扣款、儲值時,發現一個很好用且回饋誘人的數位帳戶,這時,你不需要到銀行臨櫃開戶,更不需要開啟銀行網頁,直接在行動支付的App中,就能馬上完成開戶,且立刻開始使用。

這些看似無痛、無感、無形的金融服務,已不再是科幻的場景,而是近在眼前的實境。轉型中的金融服務,將打破重重關卡,經由金融業與跨產業共組的生態圈結盟,讓金融服務既安全又便利。

當金融服務隱身幕後,如同水電一般方便,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劉曉軒指出,「掌握客戶喜好」、「強化品牌影響力」將成為發展生態圈時,形成差異化、取得優勢的關鍵。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服務產業負責人會計師吳怡君則認為,「最重要的是資料。」

金融業者著眼的是市占率,透過異業合作,集結不同的生態圈夥伴,就能累積更多非典型信用數據(ACD,Alternative Credit Data),掌握消費者行為,發展出新營運策略和行銷模式,拿下更多客戶。

表049
數位時代

可以說,生態圈決勝的關鍵,在於業者是否擁有巨量資料分析能力,提供差異化服務。

劉曉軒以最常見的支付服務為例,銀行可以透過分析客戶的消費數據,預測店家的存貨,甚至主動幫商戶叫貨。這項服務將成為激勵商家使用金融服務的誘因,離不開生態圈服務,創造差異。

金融行為都是伴隨著產業行為而衍生,無論是企業的商業活動,或是個人、家庭資金需求等,兩者密不可分。可以把金流想成人體內流動的「血液」,實體產業活動則是「肌肉」,由血液提供著肌肉所需的氧氣及養分,將促使經濟蓬勃發展。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金融監理較為嚴謹穩健,而生態圈的發展涉及到跨領域的業務合作,吳宜君表示,金融要跟產業整合,必須要整個經營團隊合作才能夠完成,「監理規範若不夠開放,有再多創新的好點子,也都很難有實現的一天。」

至於台灣目前的發展進度,劉曉軒觀察,多數金融機構仍在打基礎的階段,大多先從單一場景開始布建,少見橫向整合,「真正有規模的生態圈,目前還是比較少看到。」下一步,比的就是誰的速度快,先搶下某些關鍵場景。

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高敬原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