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沒有考慮買車或是投資呢?我們現在有一個利率很低的方案……」,許多人都曾接過這樣的信貸推銷電話,甚至有時候一天還會接上好幾通。
黃亮銓某次想了解自己能申請到多少利率的貸款方案,填了申請書、附上個人資料,專員卻告訴他要3天後才能得到答案。他很驚訝,想了解申貸條件,竟然還得經過繁雜的手續跟流程。
林建宏過去在大企業上班,繳款等信用紀錄都很正常,離職後想申請貸款創業,卻被銀行拒絕。他無奈:「在大公司上班,大家都求我貸款;當我離開公司,銀行評價對我卻不見得公平。」
黃亮銓與林建宏發現了台灣信貸市場背後的兩大問題: 貸款服務體驗的不友善 、 銀行對客戶理解不夠全面 ,為了找解方,科技業出身的兩人在2016年創辦信貸比較平台Alphaloan。
分析用戶資料,打造全台唯一個人化信貸比價網
林建宏觀察,利用數據協助商業決策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在金融業,卻是非常落後的。」市面上的貸款比較平台,大多是抓取銀行產品頁面上的資訊,翻開幾個銀行信貸廣告,許多業者都標榜0.88%~1.98%的超低利率,看似誘人,但實際上優惠通常只限前2~3期。借貸者評估時得看「總費用年百分率」,這是利息、手續費(帳管費)加總後的百分率,也是貸款的實質利率。
而且,信貸是極度個人化的產品,會因為每個人身分背景而取得完全不一樣的利率條件,因此,在一般的信貸比價平台比較,意義並不大。
Alphaloan信貸比價網在用戶的同意下,根據用戶的個人資料,經過分析,試算用戶在各銀行的利率。這套資料分析系統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家能以「個人化方式」比較信貸利率的平台,而非只是單純比較銀行公告利率。
不過,實貸比價網終究只是「試算」,真正提供貸款服務的仍是銀行。服務上線後,順利取得銀行貸款的,只有占全體用戶的4成,「數字比我們想像低很多。」黃亮銓感嘆。
這背後的問題,跟傳統的金融機構風控機制有關,銀行只能透過現有與金融機構往來的資料判斷是否要貸款給客戶,「有時候銀行也知道客戶沒問題,只是沒有足夠的數據去佐證。」黃亮銓說。
數位風控系統,從社群、電商資料了解你信用
在台灣常聽到的信用評分,主要以聯徵中心的資料為主,然而,生活型態正在快速改變。林建宏觀察,許多人經營網拍賣場、自行接案、開店做生意,並非只領取固定薪資,單從傳統金融數據,實在很難客觀得出一個人的實際的信用狀況。
2017年開始,Alphaloan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風控系統,希望透過客觀的數據搜集與分析,讓服務提供商在第一次接觸到客戶時,就能快速、精準地對客戶分析,評估出風險承受度。
這正是因為隨著手機網路的普及,衍生出愈來愈多的數位數據,Alphaloan透過分析數據,補足了聯徵系統資料不足的部分,讓銀行得以更全面的認識一個人。
一開始,Alphaloan的風控系統利用爬蟲的方式,蒐集社群(包括FB、IG、LinkedIn)、電商(交易紀錄)、司法紀錄、大學榜單等數據,透過交叉比對分析,慢慢建構系統的模型。
哪些行為會影響這套信用評分系統呢?以社群媒體為例,系統會分析用戶按讚的類別,例如長期關注遊戲,或是長期關注寵物資訊的人,在信用解讀上,就代表著不同意義;LinkedIn則能看出一個人工作的穩定度,或是跟其他人的連結、交流方式;電商帳號則有商品買賣的交易紀錄、評價,像是是否有準時取貨,都能反映出用戶不同層面的性格。
林建宏強調,Alphaloan的風控系統資料來源,可以分為「公開資料」與「非公開資料」,像是司法判決書、學歷等公開資料,取得就不需要經由用戶授權,但像是電商、社群帳號等非公開資料,一定都是在用戶的許可與授權下,才會用爬蟲的方式去找。
黃亮銓強調,用戶並不需要擔心自己在社群媒體上按了什麼東西讚,會影響信用評分的好壞,他認為,社群資料能展現一個人在網路上的行為,「分析他可能的社群人格特質,藉由他的興趣,拼湊出人格特質。」
當成長遇上天花板,銀行必須靠「數據」攻下新市場
Alphaloan目前主要有兩種商業模式,第一種是實貸比價網,只要用戶透過比價成功申貸,就會以類似導購的方式向銀行收費,目前占營收來源7成。
不過,黃亮銓更看好的是數位風控系統的商業潛力,希望將這套系統推廣到銀行、租賃等需要信用評價的市場。目前的應用場景包括電商、無卡分期、P2P借貸平台,還有非金融領域的租賃業者,建立業者對客戶的理解,例如本來銀行評估不借錢,卻因為多了對客戶的理解,促成更多的交易。
黃亮銓透露,這套模型推出至今,透過各類業者授信出去的金額,已經接近2億新台幣,替無法在傳統金融機構取得服務的人,創造出更多交易機會,「商機就在這裡。」
接下來,黃亮銓也希望跟更多的銀行業者合作,翻轉目前的貸款體驗,「你去Agoda訂房間,總不可能找到房間後,還要跳轉到飯店官網下訂,然後填一大堆資料吧。」
Alphaloan希望透過信用評分模型,打造一站式的貸款體驗,結合更多的數據來源,讓銀行有更多的數據,在決定是否核貸時參考判斷,如同在Agoda上訂住宿,從比較利率、申請到撥款,全都可以在單一個網站上完成。
在用戶的授權下,納入更多資料數據,到現存的風控系統內,林建宏認為,對銀行失業上發展來說,也有許多好處。
台灣一直有銀行數太多(Overbanking)問題,過去銀行因為缺乏資料,而無法接受的客群,「台灣銀行競爭很激烈,如果大家都只爭取醫生、律師的客群,規模無法擴大。」林建宏分析,當成長到了天花板,「數據」就成了最新的競爭方法。
責任編輯:林美欣
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高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