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貓糧新創 Smalls 獲 900 萬美元 A 輪,台灣新創早看準市場


由於越來越多飼主捨得花錢寵溺「毛小孩」,無論是給寵物吃的或用的都越來越講究,許多新創看準寵物科技商機無限,提供專為狗或貓打造的商品或服務。
8 月初美國一間貓糧新創 Smalls 提供飼主客製化的訂閱制服務,宣布 A 輪融資募得 900 萬美元。
美國貓咪需求長久遭忽視,Smalls創專為貓咪開發先例
創立於 2018 年的美國貓糧新創 Smalls,和哈里實驗室(Harry’s Labs)合作,提供貓咪的食品及護理產品,於 8 月初宣布獲 900 萬美元的 A 輪資金。營運長 Calvin Bohn 表示,過去在美國寵物護理公司的產品操作模式,通常是先為狗開發,而後再拓展至貓產品,這種做法反映出,供應商常常忽略貓的營養需求。
Smalls 創辦人兼 CEO Matt Michaelson 補充說明,由於貓屬於高級掠食者,對食物較為挑剔,因此 Smalls 為貓量身訂製了創新的食譜和配方,並開發了多樣化的產品,包含人類食用等級的新鮮雞肉和牛肉、冷凍雞肉、火雞、鴨,以及其他零食、玩具等非食用的產品。
飼主只要上 Smalls 網站完成貓的基本資料問答,包含性別、年齡、體型、習慣以及預算範圍,便會得到訂閱計劃,每隻貓每天花費落在3到4美元。Smalls 表明,雖然自身提供的服務,費用會高於一般消費者習慣的花費,但由於 Smalls 提供的食材訴求健康且專為貓打造,從長遠角度來看,讓貓吃好的食物不僅對貓本身,對飼主也是一項很好的投資。
Smalls 服務成效有目共睹,疫情下業績有望順勢成長
Bohn 表示,他們的用戶發現改用 Smalls 後,在幾周內觀察到貓在晚上睡得更好,貓毛更有光澤,且大便的氣味也有改善。
起初,Michaelson 和 Bohn 在紐約的公寓生產貓食,而後搬到當時被稱作布魯克林食品廠(Brooklyn Foodworks)的地方。如今 Smalls 的生產由一間芝加哥的工廠負責。
此次A輪資金由 Left Lane Capital(其合夥人 Jason Fiedler 先前投資過The Farmer's Dog) 領投,讓 Smalls 總資金達到1200萬美元,其他參與者有 Founder Collective 和 Companion Fund。
Left Lane Capital 合夥人 Jason Fiedler 在一份聲明中稱,雖然看到許多成功的健康狗食品牌激增,但貓的市場需求遭忽略,Smalls 成功有所突破,成立專為貓打造的品牌,從產品組合、供應鏈、到消費者體驗,都針對貓設計並不斷優化。
Michaelson 說,Smalls 目前擁有幾千位活躍用戶,相較同期增長了4倍。儘管疫情帶給供應鏈莫大衝擊,但也間接刺激寵物收養的成長,同時也說服了一些飼主,應該尋求當地寵物店的替代方案。當線下實體店面遭遇寒冬時,線上商家便看見業績成長的曙光。「因為疫情讓我們繼續朝著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方向發展,這確實是個機會,得以藉此學習並把握新的可能。」
台新創也搶寵物商機!他們都在做些什麼?
1. 卡卡貓也推訂閱制,喵盒內容物無所不包
反觀台灣也有許多瞄準「貓咪」的新創公司,例如提供類似 Smalls 服務的卡卡貓,開發智慧貓砂盆紀錄貓健康狀態的 LuluPet,為貓奴媒合到府照護服務的Petopia等,皆將科技運用在寵物上,讓飼主享有更便利的服務,也讓寵物的方方面面更有保障。
和 Smalls 相比,台灣首間推出訂閱制貓盒的新創公司「卡卡貓」其產品《Halu Box 呼嚕喵盒》較像是驚喜包概念,每盒內放有貓咪乾糧、罐頭、保健品、零食、小玩具等產品,食品部分皆經過獸醫、營養師重重把關。至於在訂閱流程與 Smalls 相似,飼主只要到網站上,輸入貓的性別、年齡、體型、活動量、化毛或腸胃保健等健康需求、過敏成分資訊,即可得到適合的飼料推薦。
2. 陪心寵糧以募資計畫打入貓咪市場,包裝自由組合成貓屋
至於陪心寵糧則是和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專業寵物營養顧問合作,確保生產環境和流程符合認證標準,讓毛孩吃得健康,飼主用得安心。至於產品開發則是從客製化狗糧出發,同樣依照狗狗基本資料給予對應配方,更有貼心的寄送試吃包服務。在狗糧市場上獲得穩定成績後,轉而發展「貓咪私廚計畫」。
起初以募資計畫打入市場,用市價 79 折優惠吸引 5 千名貓奴支持,平均每日花費約為 30 元。特別的是,團隊在包裝設計上施展小巧思,貓奴可將包裝自由組合並上色作為貓屋使用。
參考資料:
1. Direct-to-consumer cat food startup Smalls raises $9M
2. Smalls.com
3. Cat food company Smalls raises $9 million series A led by Left Lane Capital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