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Uber 向競爭對手 Grubhub 提出收購:為什麼共享汽車可以轉戰外送平台?

創業邦 /鋅刻度 2020-06-04
Uber 向競爭對手 Grubhub 提出收購:為什麼共享汽車可以轉戰外送平台?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們將辭退 3500 名前端客服人員,今天將是你們在 Uber 工作的最後一天⋯⋯謝謝您對 Uber 所做的貢獻。」近日,Uber 客戶服務部負責人魯芬·查韋洛(Ruffin Chaveleau)含淚宣布裁員的影片在網絡上走紅。

按影片內容來看,共有 13% 的 Uber 員工受到此次裁員風暴的波及。「受疫情影響,公司客戶量大幅減少,讓財務狀況也呈現不理想,在這樣的情況下,Uber 不得不選擇裁員來拯救公司發展。」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出行業務受阻的 Uber,其旗下的外賣業務 Uber Eats 卻在疫情助力下實現逆襲。數據顯示,Uber 外賣業務一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 53%。這啟發 Uber 找到了應對疫情的好辦法——向其競爭對手 Grubhub 提出收購,全力佈局外賣業務。

而更大程度上,眼下 Uber 之所以全力進軍外賣領域,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疫情危機,更是將之視作一個能夠突破業務瓶頸的新路徑。

為什麼以共享乘車為主的 Uber 開始做起外賣生意?

對 Uber 而言,順應疫情趨勢,將發展重點放到外賣領域確實是一步好棋。

首先是出於生存危機的考量。在疫情影響下,Uber 的出行主業遭到嚴重打擊。據一份報告顯示,Uber 全球總預約量下降高達 80%。這讓 Uber 不得不選擇裁員減虧,「隨著人們出行的次數減少,導致的結果是,我們許多一線客戶支持員工的工作量都不夠。由於不知道恢復需要多長時間,我們正在採取措施使成本與當今的業務規模保持一致。」

而其實早在疫情之前,Uber 就已經長期面臨業績萎靡、增長放緩的困境。相關數據顯示,從 2016 年開始的三年間,Uber 的運營虧損已經超過 100 億美元。為此,Uber 在從去年 7 月份到 10 月份,就進行了多輪裁員,共解雇了 1000 多名員工。

出乎意料的是,其外賣平台 Uber Eats 的業務量卻在疫情之下實現了逆勢增長。Uber 一季度財報顯示,Uber Eats 業務營收為 8.19 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 53%。因此,對迫切需要別的盈利渠道以彌補主業虧損的 Uber 來說,重點發力現階段更具發展前景的外賣業務,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pixabay

其次是出於持續發展的遠慮。根據消費市場分析公司第二測量(Second Measure)的數據顯示,去年 10 月,Uber Eats 的市場份額約為 20%,Grubhub為 30%,均落後於 DoorDash 35% 的市場份額。那麼,等到 Uber 完成對 Grubhub 的收購,兩者所佔據的市場份額將一舉超過 DoorDash 躍居首位,大大增加雙方在外賣行業的競爭優勢。

「在我們的行業,整合可能是有意義的,而且像任何負責任的公司一樣,我們總是在尋找增值機會。」正如 Grubhub 方所言,這種商業聯合對彼此都是一次巨大的業務促進。

受收購消息推動,Grubhub 股價一度暴漲 38%,市值接近 60 億美元,收盤時該公司股價上漲 29.07% 至 60.39 美元;Uber 的股價也一度上漲 9%,最終收漲 2.4% 至 32.4 美元/股,市值達到 562 億美元。但最新消息顯示,兩家公司還無法就交易價格達成共識,且未來雙方還將面臨政府及反壟斷機構的重重審查。

「Uber 長期以來一直拒絕向司機支付基本生活工資,而 Grubhub 則存在通過欺騙策略及勒索費用剝削當地餐館的『黑歷史』。」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主席戴維·西西林在一份聲明中如此表示。這起牽動人心的收購案到底能否成功,還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

共乘與外賣 完美的業務跨界結合?

事實上,Uber 如此看重外賣業務,還在於其本身主打的出行主業能與外賣業務達成完美的反哺關係。

眾所皆知,共享經濟的最大優勢在於,能讓整體的運營成本降低。在此基礎上,想要獲得更大收益,就必須想盡辦法擴大用戶群體並激發他們持續使用,外賣就是一個可包含多種品類的高頻次消費行為,且出行成本低有更大降價空間讓利於外賣用戶,增加用戶粘性,兩者結合屬於優勢互補。

而多年發展出行業務,為 Uber 帶來了既定的物流網絡、大量的司機資源(送餐人力),以及線上的技術優勢,這些都是發展外賣業務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在財報發布會上,Uber 首席執行官科斯羅薩西表示,「Uber Eats一季度的增長已超過內部預期,預計二季度增長率也會大幅提高,甚至成倍增加。」

由持續增長的訂單所帶來的營運壓力,被已有的運力基礎完美消解——因短期內外賣訂單的激增,約有 40% 的活躍 Rides 司機在 4 月份被交叉調度到 Eats 業務中,這是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與此同時,Uber 還在不斷開發和試驗,如推進與各地商超合作開發外送服務,這樣全新的外送服務模式。在西班牙,Uber 通過與 Galp 的服務站達成合作,在 15 個城市提供食品、藥品和清潔產品等的送貨服務;在法國,Uber 和超市巨頭家樂福達成配送協議;在巴西,Uber 和多家寵物店和藥店簽約⋯⋯

unsplash

這些舉措也為因疫情投閒置散、收入大減的司機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如他們可以在 Uber Eats、Uber Freight 上接收外賣或貨運訂單,也可以在 Uber 早前發布的臨工計劃「Uber Works」中應聘公司內部的倉庫和客服等其他崗位。

更重要的是,隨著外賣業務的不斷拓展,Uber 的業務完全可以向著涉及電動車、貨車等其他出行方式的領域延伸。Uber 此前收購共享單車初創公司 JUMP,就透著些許從這個角度考慮的意味。

消費行為改變,多角經營成共享車行趨勢

面對當下這波由疫情帶動的線上消費熱潮(特別是食品交付),有觀點認為,「Uber以共享乘車而聞名,但必須懷疑未來的結果是否會由企業對企業、食品配送和貨運等風險驅動。畢竟,新的消費者行為可能會決定乘坐共享比過去更沒有意義。」

基於新消費行為的產生,有識之士都會順勢改變發展策略,就像眼下的 Uber,也像早已行走在跨界道路上的東南亞打車租車服務供應商 Grab。

創業邦

「我們可以讓司機在高峰時段載客,午餐和晚餐時間送外賣,中間時段送快遞。」Grab 主席 Ming Maa 對出行平台進入外賣領域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用一套運輸網絡系統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整個網絡的效率就越高。這樣既可為司機提供更多的賺錢機會,也能降低為消費者送貨的成本。

GGV 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透露,曾建議 Uber 的董事長和聯合創始人加勒特·坎普,「你的敵人將來有可能是亞馬遜,把資源集中到美國的 UberEats 和歐洲市場,這樣資本使用效率更高。」

以疫情為契機,Uber 與 Grab 成了同道中人。最新消息顯示,Uber 將關閉在在捷克、埃及、洪都拉斯、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等八個國家的 Uber Eats 外賣業務。Uber 的一名發言人表示,「此舉與我們將能源和資源集中在 Eats 全球頭部市場的戰略是一致的。」這充分展示了 Uber 向外賣領域大力進軍的決心。

從 Uber 和 Grab 的選擇可以看到,面對新的消費趨勢時,轉型是謀求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至於外賣領域成為他們的首選,不過是因為在現階段其與兩者原先的主營出行業務有著超高的貼合度。

甚至可以據此可以大膽假設一下,出行平台更長遠的未來,是基於現有物流、人力等基礎,成為一個全面覆蓋用戶多種需求的綜合型超級平台。就像從單一的打車平台,過渡到為東南亞 8 個國家和地區超過 3600 萬用戶,提供運輸、外賣、快遞、移動支付和金融等服務的 Grab。

毫無疑問,跨界發展在最開始更多只是意味著一個全新的可能性,而想要收穫好結果,需要企業更多的探索與實踐。不過即使最後失敗了,也比因固步自封被市場淘汰好得多,難道不是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邦,作者:鋅刻度

TAGS: # Uber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